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如何从零开始学理财,有没有学理财的app推荐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人还在,钱也没了。”2021年春节过后,随着基金市场一路下跌,不少年轻人“梦碎”基金市场。

90后,小武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他也是投资课程制作人,俗称“卖课程”。这种状态让他来不及担心自己的损失,但他必须想办法抚平客户“破碎的心”。

小吴在一家小私营公司工作。除了基金支付的课程,该公司还有一些股票、房地产和奢侈品的投资课程。他们经常邀请一些基金经理、银行高管和其他金融专业人士录制课程,然后由公司分发给各大互联网平台。

与其他课程的价格相比,基金课程的价格并不高,一套10门课程的价格在99元左右。“这种小规模的课程更适合年轻人。读完不可能马上成为‘大神’,只是为了引导他们更理性地投资。”小武说。

此前,某平台发布的《中国家庭理财趋势报告》指出,2020年新增的“基础人群”中,30岁以下的占比超过一半,年轻化趋势明显。

2020年市场很好。春节过后,小伍的公司将开始忙碌起来,为下一个分红期做准备。然而,他们发现之前的市场热情并没有在课程销售数据中得到体现。相反,一些打着“限时0元”旗号的理财课程却受到了基金“小白”的青睐。

小吴说,这种“免费”的理财课程,普遍采用“短期赚百万”“保证回报率”等字眼进行营销,不断强化“限时低价”“限时低价”的理念,让年轻的“基础人”有强烈的“利大于弊”的反差感和紧迫感。

加入某平台“小白金融训练营”后,记者发现,当微信群超过200人时,培训老师就会开始授课。短短半个小时,30多人扫码进入群内。

套路出现在基础课之后。老师推荐高级课程,平台页面显示“高级训练营”费用高达1080元。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知名消费者服务维权平台黑猫投诉App上有200多条关于“基金类”的投诉。有消费者表示,交了7999元学费,进入所谓的“金卡高级班”微信群后,只上了一天课,群就关闭了。

“对于基金和股票投资,除了定期理财产品,承诺收益率的历程一般都是假的。毕竟,市场是有风险的。此外,投资者需要经历牛市和熊市的市场波动,利用时间完善自己的‘金融业务’,并警惕短期内‘从入门到大神’的历程。”小武分析道。

关注年轻“基础人群”的不仅仅是“免费”的金融课程。

小武和同事观察到,大多数年轻的“基础人”不具备传统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基本能力,专业课越多,吸引力越小。相反,微博、Tik Tok、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博主,用简单直白的文字,轻松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一天赚5000!史上最全面的基金教程,“全职妈妈一年拿200万,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这里”……不少博主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好消息”。每当看到这些视频,小伍都会忍不住冷笑:“又是一个‘割韭菜’的套路。"

这些套路在小伍眼里太容易被识破了,但不顾几十万的夸赞,非要说“买单”的“基本人”不在少数。小吴注意到,这些当好老师的“理财大师”大多是非专业人士,有的甚至是美妆博主,没有相关经验和证书。

吸引年轻的“基民”,除了这些“推荐基民”的博主,还有一群嘲讽金融市场的人。

2017年,在加入现在的公司之前,小伍还在一家自媒体公司工作。这个自媒体账号是金融界的“知名财经博主”,在微博上拥有300多万粉丝。

在微博上,这样的博主比比皆是。他们往往没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等资格证书,不涉及专业金融知识。然而,幽默笑话像一把精准的镰刀,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流量,成为基金频率上热搜的强力推手之一。

显然,这些博主并不是针对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覆盖更多

多“普通人”,通过流量、投放等等方式获利。


“年轻人在前一类博主的推荐中积攒‘怨气’,接着在另一类博主中得以宣泄情绪,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闭环。”小武笑称。


除社交平台外,金融平台的推荐机制也在无形中助推年轻人对基金的追逐。


小武表示,为了吸引用户眼球、促进购买,不少平台会将短期内收益高的基金展示在首页或推荐位。一位微博网友抱怨,“某平台自选基金里,连涨几天就推荐,持续下跌的基金,却不见标注。”


小武身边不少年轻朋友急于“追涨”挣钱。他们入手的大多是排行榜里的前几名基金,代表高收益率的红色数字,就是催促他们“及时上车”的利器。


可是,当2021年的第一盆冷水泼下来,这些朋友们已经忘记了“上车”时的不由分说,争先来问小武“怎么办”。


短期收益率不代表未来趋势。小武说,“真正选好基金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热点行业或领域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平台上的基金推荐机制难免会产生误导”。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套路不止于此。记者打开某基金理财页面后,一个随机红包跳出,红包金额3.18元,但不可提现,只能在购买基金时使用。而至于体验哪只基金,平台早已安排好,就附在红包金额数字的下面。那条红彤彤的上扬线,暗示你这场“体验”看起来“稳赚不赔”。


记者注意到,理财页面里,会不时有券商做基金销售直播,每场都能吸引上万网友观看。点进“答疑专场”,可以发现,他们在科普投资常识的同时,“直播带货”也早已经安排好了。弹幕里,网友追问的“财富密码”,必然就是直播间购物车里的自家基金。


“万物皆可直播带货。冲动买衣服还可以退货,但在还没搞清楚理财基本逻辑时,就被主播牵着鼻子买基金,最终伤心又‘出血’的还是自己。”小武表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