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该报
近日,来自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向《The Paper》记者反映,丈夫通过外卖平台为她购买生日蛋糕时,在搜出来的众多蛋糕店中,丈夫选择了一家“看似高档”的,名叫“金冠蛋糕”,收货地址是小区,但这家店位于2000多公里外的成都。
王女士说,根据经验,外卖平台上通常只有离收货地址不远的商家才会出现。她老公觉得不对劲,就找商家在线咨询,对方解释说“这是总公司所在地,我们在黑山县有分公司”。商户信息页面也有“欢迎来到总行”字样。
送蛋糕时,王女士发现蛋糕并不是来自所谓的“金冠蛋糕”,而是来自离家不远的一家“很小很便宜”的店,名为“光明蛋糕”。另外,订单上写明的动物奶油换成了植物奶油,“味道不好,最后扔掉了”。
“他买的价格是288元,8寸大小,打折后花了270多元。”王女士说,她去光明蛋糕店打听,得知店里类似款式、9寸大小的蛋糕“只卖50元”。也就是说,位于成都的“金冠蛋糕”跨越千里接单,再转移到消费者所在城市的廉价蛋糕店赚取差价。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金冠蛋糕”留下的实体店地址开了一家床上用品店,上传的营业执照涉嫌窃取后者,而《食品经营许可证》涉嫌伪造。
王女士的遭遇不是特例。据《The Paper》记者近日调查,知名外卖平台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上有不少“影子蛋糕店”:他们盗取真实商家的实体店地址、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者涉嫌伪造许可证,然后在外卖平台上跨城市接单,再将订单转给收货地址附近的商家,从中赚取较大差价。
消费者讲述自己在“影子蛋糕店”被利用的故事。本文图片均为本报记者何立泉图片。
“跨城”接单后再转单,居中赚差价
9月10日,本报记者以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某小区为收货地址,在“美团外卖APP”上搜索蛋糕店,发现除了部分位于盐亭县的商户外,还有14家位于成都、杭州、南京甚至长春的商户。
一家名叫“麦香园”的蛋糕店,地址显示在100公里外的成都温江。这家商家展示的蛋糕价格大多在288元到488元之间,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记者选择了一款“感恩教师节”的主题蛋糕,尺寸为8英寸,形容为“优质进口奶油,新鲜制作,2 ~ 3小时送达全城”。打折后价格是281元。
在与商家沟通过程中,记者质疑蛋糕店不在盐亭。商家说“麦香园”是连锁店,“外卖平台上挂着总公司的位置”。大约两个小时后,盐亭县一家名叫XX蛋糕的蛋糕店送来了蛋糕,距离收货地址只有700米。
当消费者注意到这些蛋糕店是非本地商家并提问时,对方往往自称是连锁店,注册地点为“总公司”。
以“收货人朋友想买一样的蛋糕”为名,记者向“XX西式蛋糕”的工作人员询问价格,对方称蛋糕139元,“自己去取会更便宜”。该工作人员还说,他不知道“麦香园”蛋糕店。第二天,记者再次联系“XX蛋糕”的工作人员时,对方改了名字,称蛋糕价值268元,订单是“外省人通过订单转账平台直接发过来的”,包括款式、材料、收货地址等信息。“他给了我们钱,我们就把它发好了。”
在“美团外卖APP”上,《The Paper》记者将送货地址设置为四川遂宁的一个乡镇,搜索到的蛋糕店除了一家本地蛋糕店外,其他都在成都、杭州等地展示。其中一个“买天房蛋糕店”平台的注册地址是成都市温江区,商家也表示“如果有分店和加盟店,无论在哪里下单都可以送货”。
记者选择了一个售价268元的生日蛋糕,当地一家在上述乡镇经营多年的某品牌蛋糕店很快就将外卖送到了指定地点。面对记者的询问,送蛋糕的店员不愿透露实际价格,但她提到,“我们蛋糕店总部已经和他们合作了(跨市点蛋糕店),钱每个月结算一次。”
另一家知名外卖平台“饿了么”也有同样的现象。本报记者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某小区为接收地址,搜索到的很多蛋糕店都远在武汉、Xi安等城市,在网页中排名较高。9月12日下午,一位平台地址为武汉经济开发区某小区名为“黛米蛋糕”的商家,向记者订购了一款6寸草莓水果蛋糕,折扣价132元。
在外卖平台上搜索蛋糕时,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都会有商家。这些商家往往没有实体店,地址和牌照都被盗。
和美团外卖上面提到的商家一样,这个饥肠辘辘的商家声称“德米饼”是一家连锁店,在淅川有分店。但当天晚上,记者在栾川县一家名为“XX面包店”的小店买到了。
蛋糕,该店员工称,这款蛋糕仅需80元,但对于订单是如何到了该店手中,其不愿透露。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所谓“转单平台”,多是QQ群之类,“有商户在外卖平台跨城接单后,再把单转给送货地址所在地附近的店家,从中赚取差价”。“虽然本地蛋糕店也能因此获得一些订单,但这对当地的市场是一种破坏。此前我们也对这种现象(向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过,但没什么用。”该人士称。澎湃新闻在QQ中以“蛋糕”“转单”等关键词搜索发现,确有大量“全国蛋糕转单”之类的QQ群,其中不少要求入群者注明蛋糕店所在位置和联系方式。
对消费者而言,一旦选择这些“跨城接单”蛋糕店,不仅要花更多的钱,到手的蛋糕质量、卫生等或难以保障。
澎湃新闻记者在一家名为“皇冠蛋糕”的商户下单购买了一款“网红蜘蛛侠蛋糕”,价格为276元,此店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其接单后将单转至距离记者家不远的另一家店。随后,澎湃新闻在一处商业街的二楼找到了这家实际送货的蛋糕店。该店虽有门面,但只做“外卖”,店内较为杂乱。其老板告诉记者,同款“网红蜘蛛侠蛋糕”蛋糕卖130多元。
而在前述“皇冠蛋糕”店的外卖评价页面,有不少消费者直指下单商户和实际送单商户不一致,蛋糕质量很差,“不值这个价”。更有甚者,有消费者称,给了商户钱,却没收到蛋糕。
平台登记地址和证照均系盗用
这些“跨城”接单再转单赚差价的“蛋糕店”,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多个类似蛋糕店在外卖平台上留下的地址,发现这些蛋糕店均无实体店,而是盗用了该地址上真正商户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上传到外卖平台,甚至有蛋糕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涉嫌伪造――就这样,一个个“影子蛋糕店”便隐藏进了外卖平台之中。
辽宁黑山的王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丈夫在一家名为“金冠蛋糕”的美团外卖商户处为她买了生日蛋糕,花了270多元,但最后送来蛋糕的却是黑山县本地一家店,“蛋糕仅值几十元”。这家“金冠蛋糕”在外卖平台上所留地址为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合作路某处,其上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显示,经营者名称为“高新区某床上用品经营部”。
此前,王女士已向美团和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该店目前为下线状态。9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到前述地址探访,发现这里实为一家床上用品店。店主告诉记者,前几日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突然上门调查,称其“被投诉了”,自己还觉得“莫名其妙”。
“我跟蛋糕店一点关系都没有。”店主称,外卖平台上的营业执照确实属于自己,但他卖的是床上用品,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而王女士称,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也告诉她,经查询,该“床上用品经营部”未申请过该证。这意味着,这家名为“金冠蛋糕”的商户盗用了床上用品店的地址和营业执照,而“食品经营许可证”则涉嫌伪造。
外卖平台上一“影子蛋糕店”登记地址实际上是成都郫都区一家床上用品店,其老板称自己的营业执照被盗用了。
前述“麦甜坊蛋糕店”在外卖平台上登记地址为成都市温江区德全中街某处。澎湃新闻实地探访得知,德全中街较为偏僻,多为居民自建楼房,而所涉门面开有一家客栈,并非蛋糕店。此外,该蛋糕店上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所有者为“温江觅食零食铺”,经营场所同为德全中街该门面,经营者为“雍圳”。客栈工作人员和隔壁商户均称,未曾听说过“麦甜坊蛋糕店”和“温江觅食零食铺”,也不认识“雍圳”。
而在前述“皇冠蛋糕”所留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柳浪湾北二街某处”,实为一家西点铺,并未售卖蛋糕。9月12日,该西点铺老板陈帅(化名)向记者确认,这家“皇冠蛋糕”上传到外卖平台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为真,“都是我的”。
另一家“影子蛋糕店”则盗用了成都一家西点铺的地址、执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这些人怎么会有我的证照?”陈帅当即拨通了蛋糕店在外卖平台上所留电话。起初,对方不知他的身份,面对质疑,坚称“蛋糕店位于柳浪湾北二街”“全国各地都有分店”。“别说这些有的没的了,你们用的是我的营业执照,还有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赶紧给我取消了!”陈帅对此颇为生气,失去了耐心。对方连声答“好”,随即挂断电话。
陈帅“在线打假”很快收到实效。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9月13日,该“皇冠蛋糕”店在外卖平台已呈下线状态,相关信息无从查询。
前述“黛米蛋糕”店在饿了么上的信息显示,其位于武汉经开区某小区附近,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地址一致,但这些证照属于一家超市,经营项目也并不包括裱花蛋糕。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其“商户信息”页面还有一张门店照片,招牌上写有“黛米蛋糕”几个大字,留了一个电话号码。记者拨通了该电话号码,对方称自己就是黛米蛋糕店老板,但其店面位于山西太原,且自己没在“饿了么”上开店。也就是说,“饿了么”上这家蛋糕店是冒牌的,不仅涉嫌盗用武汉一家超市的证照,还直接使用了远在太原的黛米蛋糕店照片,用以“伪装”。
上述几个案例或只是外卖平台上“影子蛋糕店”乱象的冰山一角。记者在外卖平台上随机选择了几家疑似“跨城接单”的蛋糕店,发现它们上传的证照,“经营者名称”中有的是副食店、奶茶馆,还有的是商贸公司,更有甚者,出现了“毛血旺餐馆”。
一家同样名为“皇冠蛋糕”的美团外卖商户,其上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显示,这家店位于成都市崇州市永和大道上,经营者名称为“XX副食店”。澎湃新闻实地调查发现,该处确开有一家副食店,位置较为偏僻,仅由老板娘一人打理,而她并不知道店面地址和相关证照是“何时、如何被人盗用的”。“可以肯定的是,我这里不卖蛋糕。”老板娘说。
“影子蛋糕店”应该如何监管
一名蛋糕行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部分热衷于“转单”的外卖商户可以理解为“经销商”,“他们只做线上商业包装,引流后,直接就近安排合作制作点进行操作”;至于为何搜索结果中会出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的商户,“这或是外卖平台搞的‘推广通’,商家可以充值购买广告位”。
“这些‘经销商’本身不生产蛋糕,但可以跟有资质的生产单位建立合作,即从别人那里买来产品,再卖给消费者。”该业内人士认为,“这应该是允许的”。不过,其显然低估了这些所谓“经销商”在“自我包装和引导流量”时给市场带来的混乱。
早在2018年6月,就有媒体报道外卖平台上存在商户“跨城接单后再转单”的现象。彼时美团曾对此开展了专项整改,并对相关商户进行处罚。但时至今日,此类现象却在外卖平台上并未禁绝,甚至出现盗用、伪造证照的情况。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以及第三方平台均有明确规范。其中,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自己的加工操作区内加工食品,不得将订单委托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制作;且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超范围经营。
而作为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则应当对入驻商家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登记其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保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等许可信息真实。
同时,外卖平台发现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陈绍坤律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平台有核准实体店的真实性义务,而且不仅仅是注册期前的核准,还应该不定期进行回访,从源头上减少套用商家的营业执照及食品卫生许可证等信息。其次,平台发现这种套用商家信息的使用者要进行严厉处罚。
成都律师张德志也表示,这种情况,外卖平台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平台类似于中介,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的,那么在注册平台外卖店的时候,审核程序应该是必须的。平台既然从中赚取平台费用,相应的,应当肩负保证平台上的商家,至少在这些能表面审查的地方合规合法的责任。但如果是商家提供虚假证照欺骗平台,通过平台审核,这个可能还涉嫌伪造公文印章的问题,严重的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