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解释短视频营销模式有哪几种,短视频的营销模式有哪些

  

  编辑导语:以往做营销推广时,品牌可能更注重让用户看到广告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当下碎片化的时代,由于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很多其他因素分散和转移,品牌在做营销推广时需要遵循一个长期的策略,才能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1.碎片化使大的想法无效,“一见钟情的时代”结束了。   

  

  营销就像谈恋爱。其本质是让观众爱上自己。用一句粗俗的话叫做“爱上顾客”。   

  

  至于爱的方式,在广告黄金时代,大部分品牌奉行“一见钟情”策略.正如李奥贝纳和乔治路易斯所倡导的,品牌应该用“大创意”来影响消费者,这样消费者第一次看到广告时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约翰博纳制作的万宝路万宝路广告,形象是散发着粗犷、豪迈、英气的美国西部牛仔在吸食万宝路香烟,为万宝路打开了市场,成为广告史上最经典的计划之一。乔治路易斯更出名的是他的书《广告大创意》,他的创意营销理念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广告大创意的理念影响了几十年的营销趋势,对中国影响很大。比如2011年,中国台湾省大众银行《蔚蓝诡计》的广告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直到2016年,NB与李宗盛合作的广告《梦骑士》依然发挥了巨大创意的价值,其当年的影响力为NB销量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短视频时代到来后,大创意越来越少,本质原因是信息碎片化。   

  

  大创意的黄金时代,基本上是基于传统媒体来做的,创意也基本是静态的,一个大创意的生命周期长达一年甚至几年,这是为了保证优秀的广告触达更多的人,让他们一见钟情,并长期重复巩固,占领消费者心智。   

  

  但是在今天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消费者的注意力随时都在转移。今天,他们对你一见钟情,明天,他们会对别人一见钟情。在这样的营销环境下,一个品牌有创意是不划算的,原因如下。   

  

  1)注意力分散,记忆速朽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伟大的创意不再是光靠覆盖就能解决的,因为在当前的环境下,消费者的注意力极其分散,他们对信息的记忆会很快消失。当你试图用优秀的创意接触消费者时,他们很可能会一眼就转向其他内容。   

  

  2)选择性关注,去广告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有选择内容的权利,只关注自己想关心的信息。消费者会购买会员做广告,看到信息流广告叉关闭,甚至点击投诉广告.消费者对广告的排斥已经到了顶峰,在这样一个时代,广告更是难上加难。   

  

  3)触达率质疑,收视无效   

  

  随着时代的到来,品牌的主动性大大降低。在内容获取方面,算法直接为消费者做出选择。即使你仔细做广告,广告也被算法判断为不适合某个消费者,消费者也不会看到。这就是算法的双刃剑效应。算法判断不准确,可能会让你失去你应该接触到的潜在消费者,或者更多的决策者、购买者、体验者和传播者,这些对于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共识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在在当下的营销环境下,品牌靠大创意让消费者“一见钟情”的机会越来越少,品牌只能转向另一种营销模式。   

  

  # 2.品牌营销:从一见钟情到日久生情。   

  

  在这个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时代里,品牌不能指望一个惊为天人的创意让大量消费者买单,而是要逐渐靠内容和运营积累对消费者的感情。   

  

  这就像在爱情模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活出爱情。   

  

  比如微博营销时代,不会做传统广告的杜蕾斯,通过不断输出优质内容,积累了一批铁粉,依靠粉丝运营策略(每周评选“粉丝最多”,是社交媒体时代粉丝运营策略最早的品牌之一)来维持粉丝的忠诚度。   

  

  杜蕾斯没有做什么覆盖面很大的大创意,而是靠小创意逐渐塑造了自己的品牌个性,对消费者形成了影响。   

  

  如今这样的案例很多,虽然没有当年的杜蕾斯那么抢眼,但每一个尝试这样做的品牌都是从制作少数人喜欢的内容,吸引少数人入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影响力。   

>   

今天,大部分的营销都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需要持续地有效触达和沟通,对于消费者,也需要持续提供内容和价值,一点点地对他们形成影响。

  

  

今天可以说,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表白,只有天长地久的感动。

  

那么是不是在小创意时代,大创意就完全没机会了?也并非如此,就像我在《再见,Big Idea》中说的,小创意的价值即便在今天也无法代替大创意。

  

它们通过对社会、人类的洞察,产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内容,能够塑造品牌的形象,为品牌带来更长远的价值。它带来的是对品牌性格的塑造,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对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引导,对品牌溢价的提高,对长期收入的促进,这个价值不能用月甚至年来衡量。

  

  

# 三、如何做好日久生情的营销

  

正确的营销方式,是将大创意和小创意进行有效的组合和配比, 这是碎片化时代,更有效的“抗疲劳”营销方式,具体来说应该是如下的解决方案:

  

## 1\. 以泛中心化对抗碎片化

  

在当今的营销环境下,品牌与消费者日久生情固然是解决之道,但品牌对于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依然重要,日久生情的前提是,首先要保证品牌跟消费者有一次接触,且是正向的,如果第一次的接触机会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日久生情了。

  

这时候,中心化媒介依然发挥作用,因为它能保证品牌在最大概率上接触消费者。但如今已经没有上世纪90年代央视那种中心化媒介了,因此用媒介组合形成中心化极为重要,我将此称为泛中心化,这是对抗碎片化的有效策略。

  

近年,有些自媒体提出双微一抖一分众+央视的概念,有泛中心化的意思。

  

我认为,泛中心化就是在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渠道线上+线下实现全覆盖,以保证对于消费者的有效触达。在当下的环境下,基本上双微一抖+央视+分众的矩阵,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有人可能会说,覆盖这么多媒体得多么财大气粗才行?事实确实如此,这种营销方式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收益也是可以保证的。你可以看看市面占据优势地位的品牌,他们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可口可乐、淘宝、农夫山泉、伊利等等。它们的大型Campaign基本覆盖了TV+分众+双微一抖的线上线下渠道。

  

新消费品牌也有这样的案例,比如近期小罐茶做的“记在心里的名字”,将长片覆盖了上述所有渠道,形成了一次有效的抗疲劳传播。

  

  

## 2\. 以重复对抗遗忘

  

营销的天敌是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几乎是与信息出现同时发生的,并且是先快后慢。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看到一个广告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消费者对广告的遗忘速度在最初阶段很快,但越往后就会逐渐减慢,到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对于营销来说,对抗遗忘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重复,但重复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在消费者接触广告之后,应该在短时间内让广告反复曝光,从而对抗短时间快速遗忘的可能性。

  

同时,有研究表明,广告的出现与竞争对手的广告是否同时出现在同样媒介上有关,重复的广告在有竞争广告出现的时候更有效,换句话说,

  

当竞争对手的广告出现在某个媒介上,如果你的广告没有出现时,那么你的品牌记忆就会被削弱。

  

这就是为什么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会争相在相似的媒介上投放广告的原因。同样道理,你也经常在电梯上看到同一品类的产品做分众电梯广告,如元气森林和农夫山泉气泡水。关于这一点,我在《可口可乐这类世界知名公司为什么要持续大量地投放广告?》一文中也有过阐述。

  

  

因此对于遗忘这个营销的天敌来说,品牌不仅需要依据遗忘的科学依据重复投放广告,还应该以此来对抗竞争对手对于消费者记忆的侵袭,才能确保品牌认知优势。

  

## 3\. 以潜移默化对抗信息疲劳

  

在碎片化时代,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消费者也越来越疲劳,这时候能够潜移默化对消费者形成长期影响的营销才是好营销。

  

关于这一点,还是要重视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理论,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形成影响并获得诺贝尔奖。在营销领域,它的应用在于是通过一些设计来引导消费者的快思维,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倾向和购买你的品牌。简单来讲就是让消费者“不费脑子”地选择你的产品和品牌。

  

这个策略不是一两次广告就能奏效的,而是应该长期结合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设置自己的产品、营销、渠道等因素,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

  

星巴克的会员卡策略,经济学人的定价策略,麦当劳的儿童乐园策略……都是对于这种营销方式的成功应用。

  

我在《品牌广告是如何利用人的快思维来激发购买冲动的?》中写过品牌应用快思维理论对于营销的各种设计,这里就不赘述了。

  

  

## 4\. 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今天,营销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我们总是在当下强调营销的变化――渠道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媒介的变化、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人总觉得跟不上时代。

  

但很少人注意过,100多年的时间以来,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变,这个本质我在《90%的品牌营销连常识都做不到》中写过,就是

  

基于定位的正确内容+对于消费者的高频覆盖。

  

正确的内容自古未变,渠道覆盖,无非是什么样的媒介组合而已。不过90%的公司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要么被外界新概念的风吹草动所影响,要用小预算撬动全网火爆,要么就是看到某个品牌火了,要复制人家的路线。大部分品牌者被焦虑和变化所困,难以基于营销的基础原理做到常识。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不管是TVC还是短视频,其营销的本质和手段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在当下的环境下,确定的是正确的内容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渠道(如上文所述的泛中心化渠道),不确定的是各种花样百出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不是无效,而是时间太短,需要沉下心来去研究是否适合自己的品牌,是否能带来确定性,如果不能那就不要去碰。

  

# 四、结语:什么是日久生情的抗疲劳模式营销?

  

在如今的碎片化时代,品牌再难像过去那样指望一个大创意带来轰动,从而带来营销效果,今天的品牌营销,更像是日久生情式的恋爱,需要建立正向的第一印象,通过持续不断的有效触达对消费者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固化认知,从而带来更长期的价值。

  

总结一句话,其实就是营销的长期主义。

  

## #专栏作家#

  

寻空,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公众号ID:xunkong2005),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品牌营销人,商业观察者,社会化营销探索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