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诙谐,又经典,把生活看得很透。”成都人田羽生对李伯清散打评书的评价极高,他希望自己的电影也能呈现出这种效果。他导演的 《前任》 三部曲,就是这种电影价值观的具体呈现——也有缺憾,但无碍大局。
蓝色衬衫/COS
白色裤子/金丝雀
白色运动鞋,迷彩领带/Boss。
* * *
#大俗就是大雅
003010的豆瓣评分不高,5.7,不到6分,及格线。这让《前任3》的导演田玉生很不服气:“我很想知道豆瓣上谁在评分?”
103010的票房破19亿,在国产电影史上排名第五。大部分都是像《前任3》、《前任3》这样的大制作。
对于这部投资仅3000万元的低成本爱情片,这部票房让所有人目瞪口呆。无论影评人、院线、投资人,还是身为导演和编剧的田玉生本人,他之前都不曾预料到这个结果。
《前任》拍了三部,前两部也票房过亿,但是没有火。2017年底发布的《战狼》,彻底引爆了市场。除了高票房、排片、上座率,这部电影甚至引发了一波社会话题。口碑传播在年轻人如亚图快人、Tik Tok、头条客等积累的APP软件中呈爆炸式增长。
票房井喷,田玉生自然有底气说话。有人批评这部电影的“直男毒瘤价值观”“小镇青年美学”“俗气”,田玉生一个个回去了。他说他的价值观是完全完美的。“这部电影展示了生活本身,我们从不假装”,"大俗就是大雅"。
#等风潮来
田玉生,35岁,200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我在大学学了四年戏剧文学。编剧是他的老本行,大名鼎鼎的《美人鱼》就来自于以他为首的编剧团队。
103010的主题其实很简单。田玉生自己总结道:“就是不要轻易分手。曾经说过,放手。”很素的鸡汤,似乎大家都懂。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玩过这个卖点。田玉生的“前身系列”三部曲可谓一马当先。
103010的成功就是基于此。“我们等待着这种趋势,那时我们曾经是起点,最终成为触发社会集体记忆的东西。”
当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也离不开田玉生自身的坚持。自从成为导演后,一共只拍过这三部电影,一直和“前任”较劲。《前任3》脚本创建于2012年,发布于2014年。2015年《人在囧途》;到2017年底,他已经在同一主题上工作了五年多。
田玉生说他看过韩寒的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那句话是:“时尚是追不到的,只能等。”原文是关于剪头发的,因为韩寒一直保持一个发型,也许有一天他会等到这个发型流行起来。
田玉生作为“前任”去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其实从《前任3》开始,我就一直在踩年轻人恋爱的一些痛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两性关系中的一个点,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我一直在做这个东西。观众也在成长,社会对‘前任’这个话题很敏感。我以前不好意思把它放在桌子上,但现在我敢拿出来,让我们追上去。”
蓝色牛仔连体裤/老板
白色Polo衫/canari。
* * *
#就跟人长大了一样
“前任”从1拍到了3拍,这其实是伴随着田玉生自己的成长经历。
当时他还不到30岁,还没有那么成熟。拍完《前任3》,田玉生嘲讽自己是大叔。
反映在作品中,第一部电影的“前身”会冲进生活,兴风作浪,很直很冲,给观众一种愤怒的感觉。年轻人应该这样生活并不奇怪。
在第三部分,它要收敛得多。尤其是电影中林佳和孟云间的那条线并没有大惊小怪,但人物内心的纠葛更深。就像一个人已经长大了,已经知道如何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三十多岁的人更想要内心的碰撞,而不是四肢。
“20多岁是一种激情,到了30多岁,那种包容,那种理解,会大不相同。就像我的电影,从一个幼稚的东西到一个比较稳定的作品。”
这种成长贯穿始终,从未停止。刚毕业的田玉生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回到成都工作,而是留在了北京,坚持写剧本,做原创。头两年,他不得不向家人要钱。直到《前任攻略》被写出来发布,父母才意识到儿子搞了一些名堂。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他终于不能向家里要钱了,他也能养活自己,但他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其实103010的想法来自刘仪伟,是田玉生等几个人写的。剧本成本不多。少数人得一分,就能得八万元。对于前者。
任1》拍完,他才松了一口气—— 这下不仅自己能吃饱饭,把兄弟们也可以罩住了。
# 拍摄技巧早玩儿过了
豆瓣上有人批评《前任3》没有拍摄技巧,镜头也单一。
“拍摄技巧?我早玩过了。”田羽生有些不屑。
2013年拍《前任1》,是他当导演第一次拍戏。此前给《人在囧途》当编剧,也全程跟组,熟悉了拍戏流程。但真正自己导起戏来,毕竟是新手,在镜头方面主要还是听摄影师的意见。
拍第二部时,他作为导演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意识实现自己的追求。比如拍星海这样的大画面;再比如在镜头上讲究特效和炫技,拍车的漂移时,会一个长镜头跟过去。
“可是这些东西都玩过之后发现,可能专业人士会关注,绝大部分观众并不在意你这些小技巧或特效,他们就只是看故事而已。”
《前任2》因为时间比较赶,田羽生直接买了韩国的一个剧本,做了一些本土化改编,拍成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有一些未涉人世的小姑娘会感动,但有一半观众不买单,觉得生活并不是这样。
“《前任2》在故事上退步很多。到了《前任3》,我干脆不要特技或大场面那些东西,第一我已经玩过了,第二我追求的是更重要的东西。”
合作的摄影师说他的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最好的摄影是什么?就是一定要让观众忘记镜头的存在。田羽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镜头一定不能去抢戏,如果这个故事并没有提供一个能让你去炫技的场面,硬要去炫技,那一定是一场灾难。
其实,当演员的表演有足够力量的话,根本也不需要镜头去抢戏。所以田羽生在《前任3》中,采取了一种特别保守的拍法,为的就是让观众的注意力沉浸到演员的表演、台词等方面去。
蓝色牛仔连体服/Boss
白色Polo衫/Canali
* * *
# 属于灵机一动
田羽生从小在成都长大,十八岁来北京。迄今他人生中的一半岁月在成都度过,成都这座悠闲之城市给了他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在个人审美上。
成都人都知道李伯清这个名字,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成都的不少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天都连续播出他的散打评书。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一些点点滴滴提炼出来,讲成段子给大家听,听完之后还能让人有一些思考。比如李伯清经常讲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带点儿小荤段子的那种,充满生活气息,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也是细致入微。
田羽生是听着李伯清的散打评书长大的,他觉得这些评书特别有趣。“诙谐,又经典,把生活看得很透。”这是田羽生对李伯清的评价,同时也是他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呈现出的风格。
从骨子里来说,他的电影的确是一脉相承。在三部《前任》里,都有大量搞笑的段子。在田羽生看来,这些段子并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他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属于灵机一动,是他和创作团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东西”。用一种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无奈,让观众发出会心一笑。这种幽默感,在田羽生看来无比重要,也是他自己的核心特质所在,是他决心要带到以后的电影创作中去的东西。
# 6分的审美
有些段子比较“荤”,打了擦边球。《前任3》被人批评为“俗气”,四五六线城市乃至小镇青年的审美,大概这是部分原因。
田羽生反驳说,自己在成都长大,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生活在北京,他的感情生活也全部发生在北京。他在电影中表现的,就是从一二线城市提炼出的生活,既没有拔高,也没有降低。
俗吗?生活本就是这样。有些人过着6分的生活,不妨碍他们心里向往着8分。可是田羽生就只想表现出6分的现实。再高就不真实了,哪里有那么多看上去高大上的东西?最后从效果来看,这部片子的确让具有6分审美的主流观众引发了共振,在电影院里获得了情感高潮。不仅成功,而且高明。
其实现在拍出来的电影,田羽生已经收敛过。在《前任2》中,他甚至想把主题做成炮友,可是那就真的太俗了,而且也通不过,后来改成了“备胎”一词。
再比如,电影中男主角讲了一个段子,说情人之间的职业搭配很重要,比如自己有一对朋友,女的是画家,男的是插画家。这个段子让女主角笑喷了,但过不了审,就只能改掉。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田羽生也是在一边拍,一边摸索,怎样既有笑果,又不越界。
红色西装外套、白色衬衫/Hogo
* * *
# 更敏感的点
田羽生最初拍《前任》,是受《失恋33天》的启发。
2011年前后,《人在囧途2》因故搁浅,田羽生不得不寻找新的创作素材。2012年的某一天,团队的一个哥们儿约他出去喝酒,聊起自己和前任女友的种种瓜葛。刚好不久前《失恋33天》成为票房的最大黑马,田羽生不由灵机一动,既然失恋能拍成功,前任也可以拍成一个话题。
于是两人就开始朝这个方向挖,聊了很多故事出来。当天晚上,就把人物和架构搭建了起来。这就是《前任1》的由来。
在电影圈中,这些年不是没有人步《失恋33天》的后尘,比如《分手合约》。但在田羽生看来,“分手”比较中性,不像“前任”那样带有一点点儿小敏感——谁都有前任,但一般不会提。这是一个更容易触发人们共鸣的点。
大背景是,四五六线城市的草根青年,已成长为中国的观影主力人群。于是乎,前半段插科打诨、后半段煽情的《前任3》,挖到了一个能井喷的富油矿,令几乎所有专业的影评人士跌破眼镜。
# 7个“堂口”
很多人都不知道,“前任系列”能拍成功,田羽生麾下的编剧团队——新圣堂公司,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公司的前身,是只有五个人的圣堂工作室,由田羽生在毕业前夕和几个师弟一起创办。他们几人在中戏读书时,一个叫《24小时》的美剧非常火。追这部剧的过程中,大家去网上查它的相关资料,发现好莱坞的编剧大都是集体创作,非常成熟和先进。
于是几个人一合计,决定模仿和借鉴这种创作模式,成立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专门来接各种编剧活儿。一般是先集体讨论,然后再丰富。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分,比如有的人写台词,有的人搭结构,还有的人专门调整节奏。
发展到今天,新圣堂公司已经有四十多人,基本上都是编剧。不仅干自己的活儿,也会给其他公司提供剧本服务。对田羽生而言,剧本就是他最大的优势所在,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写故事的专业团队。
田羽生把这四十多人分成7个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7个“堂口”。每个“堂口”有一个“老大”,下面带几个编剧。各堂口也有分工,按照不同的风格,接不同的戏。
这四十多人中,有十多个是成都人,都是田羽生的朋友熟人兼老乡。田羽生讲义气,从大学时代就很出名。那会儿同学间有什么纠纷,一般都会请他出面摆平。到了今天,他俨然已成为一个江湖门派的掌门人。
红色西装外套、白色衬衫/Hogo
* * *
# 夜店动物
创作《前任3》剧本的三个核心人员是田羽生、他的长期搭档,以及一个堂口的老大。这三人之外,再搭两个年轻的编剧,五个人坐在一起讨论。
《前任2》没拍好,口碑往下掉,田羽生不服气。他决心用第三部来做一个完美收官。但命题作文不好写,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其他啥事儿都不做,就是找灵感,找主题,思考结构和人物。
怎么找?坐在家里肯定找不到。田羽生不是个宅男,更不是豆瓣青年那样的文艺男。他喜欢泡夜店,去KTV唱歌,每周至少去唱一次。他的灵感都来自这些“泛都市文化”的生活经历——也许和朋友聊个天,也许出去吃顿饭,灵感就来了。
《前任3》的剧本,动笔写只用了两周时间。写得很快,只是前面那一年酝酿的时间很痛苦。田羽生也曾想过,如果自己拍的电影票房只是平平,前任这个题材只卖到一个及格线的话,自己会重新思考一下,究竟是不是适合做导演。“可能会休养一两年,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但幸运的是,票房的巨大成功让他可以继续拍下去。下一部电影拍什么,他说现在还没想好,故事素材还在积累之中。目前有很多选择,但还没有找到能媲美《前任3》的。
对之前导的三部电影,他也分别打了分。第一部8分,第二部7分,至于成为爆款的《前任3》,他给了9分。
黄色外套/Canali
* * *
# 对话 — 田羽生
mu: 对《前任3》的成功,你之前有过预期吗?
田羽生: 之前也想过,这部片子引发的情感话题可能会比前两部大,但确实没想到会爆,最后从情感话题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
我们也是普通人,当你在回忆过去,回想你的经历中哪些东西触动你,对你来说是记忆犹新的,就把它提炼出来,一定会得到共鸣。比如《前任1》里面的罗茜,似乎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一个人。《前任2》,好像很多人身边也都会有一个主动贴上来、但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再比如《前任3》中那种错过的感情,就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感情,得到共鸣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mu: “前任系列”的这种风格还会延续到将来的作品中吗?
田羽生:
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风格。如果拍情感片,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核心肯定是找共鸣点。动作片的重点可能就不在这里,如果我拍动作片,先要有情感基础,然后加上不凡的动作设计,以及故事情节的复杂,超出普通观众的想象力,给他们惊喜。当然,幽默感肯定会继续下去,这是我个人的风格。我很重视幽默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可能本身就带有一些幽默感。
mu: 总之还是以拍都市文化为主?
田羽生:
我生活最长的城市是成都和北京,一半成都的生活,一半北京的生活。这是我熟悉的生活。但是也不排除将来可能会拍农村题材,主要看有没有好的故事。下一步想拍的,选择很多,类型也很丰富,有战争的,有体育的。我个人比较偏爱体育励志,前两年有一部片子《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给我印象很深。因为我个人喜欢音乐,喜欢体育,我会从我感兴趣的东西中去寻找题材。
mu: 你将来也会拍一些深度挖掘人性的作品吗?
田羽生:
好,那么我想探讨一下,对前任的那种伤痛感,那种不愿提及、欲说还休,算不算人性?我们挖掘了这些东西,如果这些不算人性的一部分,那么您所谓的人性指的又是什么呢?
mu: 就是说,你认为《前任3》也是深度挖掘人性的作品?
田羽生:
对!我们不是为了搞笑而去搞笑,这些看似搞笑的点,其实在生活中都会真实存在,太生活了!我一直认为,《前任3》不是一部喜剧,它就是一部爱情剧,是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前任3》的活力还在于,它不是只有一个点,我们在其中布了很多点,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总会有一点击中你。因为这部片子是我把这些年的生活积累提炼出来,变成情节,呈现在电影中。这部片子拍完后,我的积累已经被掏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