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岳怀让实习生吴冰。
最近,一篇中文期刊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这篇论文中没有引起学术界崇拜的动人言论或励志话语。恐怕大多数业余读者只看标题《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就会觉得很无聊。
本报记者注意到,中国知网官方微信官方账号7月23日发布的专题文章《精彩亮点中国知网首篇被引过万的中文期刊论文》介绍:根据中国知网中心网站数据,截至2021年7月23日,文教授等人在《心理学报》、2004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被引1万次,成为中国知网第一篇被引1万次的中文。
据知网报道,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文教授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他主要研究心理测量学方法,在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被广泛引用。
数据显示,知网中心网站学术期刊论文top10中,文教授2005年发表于《心理学报》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与应用》和2014年发表于《心理科学进展》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与模型发展》两篇论文被引次数分别为6547次和5509次。
《心理学报》(月刊),发表上述论文,创刊于1956年。是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也是NTU和北京大学CSSCI的核心期刊。
《心理学报》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窗口,一直以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科学论文为目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学术论文,在我国心理学界享有较高声誉。
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力。
7月28日晚,文教授对《The Paper》记者表示,为了《心理学报》,为了心理学,为了《知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我们会高调一次。
本报记者还注意到,23日,在中国知网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文章介绍《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成为中国知网引用的第一篇中文期刊论文后,文也在其朋友圈转发了相关消息,并对《心理学报》、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术平台表示感谢。
在谈到平台的重要性时,文讲了一个寓言:一只山羊站在十米外的悬崖上,对下面的狼说:“上来,我不怕你。”狼回应道:“羊小子,你今天敢这么跟我说话,不是因为你的能力越来越大,而是因为你的平台!”
论文注意到,光明日报客户端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了《中国知网单篇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如何炼成的》,介绍了温的研究历程:温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大学数学系,之后从事数理统计研究与教学。在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文凭后,他转而从事教育研究。新千年伊始,他转入心理学系,后赴澳洲学习心理学,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从统计学到教育学再到心理学,温正在进行一场跨学科的研究之旅。这种经历让他知道研究人员需要什么工具,并且有能力选择甚至创造工具。
"经济学上有句名言,需求和可能性决定消费."文巧妙地引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他的论文被高引用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中介效应分析可以研究一个变量如何影响另一个变量,比之前一个变量是否影响另一个变量更进一步,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
引言:本文首次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讨了调解效果的估计和检验。在总结和比较了当时世界上十几种现有的调解效果测试方法后,提出了调解效果测试的程序,即
“虽然有人对调解效果的文章越来越多表示不满,‘绿山不能盖’。除了心理学,很多社会科学领域也需要做中介效应分析,这无疑是研究者的‘刚需’。”此后,本文被国内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论文广泛引用。但近年来,他关于调解效果的升级论文《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2014)被引用次数较多,被引用4737次。
此外,在过去的十年里,温每年都主持国家培训班或在各大学授课。"这些都使更多的人学会了运用调解效果的方法."
报道还提到:温的成就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海外也早已“香飘”。
学者)可以找到近18000篇被引用的论文,他的方法被写进了许多英语定量研究手册和教科书,一些公式被最流行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Mplus采用。今年1月,温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这是学术界对其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
编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