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至9月22日,贵州为外省游客提供100天旅游优惠,景区门票、高速公路五折优惠!眼看酷暑将至,这片清凉宝地“放出大招”,迅速吸引了众多旅行者的目光。贵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如果你想通过一段旅程看到它,大多数都是“白痴梦”。不如放慢脚步,过几天再去体验一下纯粹的乡土小镇生活。沿着一条舞阳河来到镇远,沿着蜿蜒的河流穿过城市。
镇远民居的大门并不位于庭院中央,而是一个“歪门坡道”。镇远古井遍布全城,形态各异;镇远的建筑具有山地木屋的特色、江南四合院的风格和徽派建筑的魅力,可谓“一步一个新鲜感”。镇远古镇不大,需要几个小时测量。但如果是胃携带,需要几天时间消化。
古镇的风格是这样的,精致也同样新颖。乍一看,一个平淡无奇的家常菜,仅凭口才知道平凡的味道,就能带来千变万化。今天,凤凰城。com带领大家游览贵州镇远,绕着“歪门坡道”漫步,用肚子丈量贵州这个美味的古镇。
2009年,镇远古镇在“中国十大最美古城”中排名第五。在镇远,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保存完好,被穿城而过的舞阳河环绕,北岸是老阜城,南岸是老卫城,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太极图。
端午前夕走进古镇,踩着雨滴,一边是古城老街,一边是静谧的舞阳河,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说镇远古镇景点太少,但作为一个在贵州长大的饕餮,我心里庆幸。
镇上没有文艺清新的咖啡店,没有鲜红色的酒吧,也没有名气很大的传奇餐厅。所以,在这里,如果你用自己的眼睛和直觉“徜徉”在吃货的河湖之中,你也不会失望。不是,你不是故意闯进去的那家店,桌上端上一碗普通的菜,可能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古镇味道。
一碗豆腐脑怎么着都幸福
“醋、酱油、花椒油、韭菜都被热腾腾的白豆腐烫伤了,给人一种美味,咬了一口。豆腐烫伤身体;他自己加了两茶匙辣椒油。吃完一碗后,他的汗水湿透了裤子。半闭着眼睛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骆驼祥子》年,老舍形容祥子吃豆腐的极致享受是出神入化的。
中国人吃豆腐有成千上万的诀窍。豆腐千变万化,但镇远保持着简单的方法,一碗豆腐自古就吃。镇远的豆腐脑之所以好吃,不仅仅是因为水好、豆好,还因为古镇沉淀的历史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出了“吃一碗豆腐脑,心平气和”的态度。
踏进古镇老屋,就是古镇豆腐脑的“大本营”。石磨旁还残留着豆的香气,磨盘周围的料槽里隐约可见流过的豆浆痕迹。一些挂在滤布上的白浆还在滴答作响,豆腐现在在灶台上。
趁着刚出锅的热度,舀起两勺白豆腐,随意加入小葱、黄豆、辣椒、酱油、醋等调味料,拌匀。豆腐又嫩又软,似乎对所有调味品都有足够的容忍度。几经组合,兴奋的香味让人欲罢不能。
喜欢清淡的话,不加香浓的调料也无妨。豆腐上的调料是为了味道,而敢于清淡的豆腐自然是货真价实的“硬货”。只要点一碗纯豆腐,充分品尝豆腐本身淡淡的香味,舌尖上的柔嫩触感,口中萦绕的浓浓醇厚的豆香,就不得不觉得“手里捧一碗豆腐会让我开心。”
推荐门店:元嘉豆腐、邓嘉手工豆腐脑。
豆花烤鱼永远藏在桥下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烤鱼的江湖味
夏天,随着湿热的空气,镇远古镇“桥”下的商贩开始摆摊。食客们摆着折叠桌椅,一盆满满的河鱼翻腾着,坐着。
舞阳河边吹着风,倒一杯冰镇米酒,只等店家生火,杀鱼。有人说,共吃一条鱼,比“共饮一江水”更容易表达亲密,而在靠水吃水的镇远古镇,更是如此。桥下的烤鱼自是江湖流派,圆形烧烤架夹着剖成两半的鱼,烤炉前的高人手拿烤盘在碳火上来回翻转,碳火炙过,鱼肉焦香而不糊,口感紧实又不失鲜嫩;鱼皮收缩却不干,弹滑间几分嚼劲的口感,甚佳。
烤足了火候的鱼在完工前,还差“点睛一笔”――豆花。古镇豆腐的光环,烤鱼也乐于“沾些光”,滚烫的鱼肉上浇一勺细嫩豆花,盘底袈一碟碳火,烘烤保温上桌。别急,懂行的都知道豆花烤鱼要等上几分钟,汤汁慢煨,鱼肉浸一些豆香,纯洁的豆花被汤汁浸透,最是下饭。
浓厚的豆香融入汤汁,游走于鱼肉间,夹一筷,鲜香辣三味集结,像火车一样在嘴里横冲直撞,想停口,很难。在贵州,常见的烤鱼搭配是各种耐煮素菜,土豆、小瓜、藕条、金针菇喜欢的配菜只管往里加。而在镇远,一条河鱼搭配一份豆花,一烤二煨,简单明了,叫人念念不忘。
如果说“烤鱼”是一把利剑,那么“豆花”就是块磨刀石。喜欢在古镇游走的你也许会发现,一物一景,一餐一食,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去融合,沉淀下来的,必定更有味道。
推荐店家:镇远古城烤鱼、老字号豆花烤鱼
陈年道菜时光腌制的滋味
镇远古镇的青龙洞,不仅留存着诸多宗教文化,还藏着时间沉淀下的味觉馈赠。
长久以来,每逢春日,镇远人就开始腌制长盐菜、干盐菜,青龙洞中的道士,又在其基础上制作出“镇远道菜”。他们会赶在清明节前采收各种青菜,汲取烈日阳气后加盐揉搓四五次,再耐着性子用针把菜里的筋一根根剔出,蒸制后洒上白酒入瓮,腌足数月。再取出时,道菜添上了清雅气息,素菜也显得丰盛,腌制时间越久,味道越醇。
古时候,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四方客商往来频繁,“镇远道菜”的美名也跟着这些商人名扬四方。据史料记载,在清代,镇远道菜就被列为贡品进奉皇室。果然,时间沉淀至今的美味,是经得起考验的。
好的道菜通体泛着金黄色,越陈越香。经过选料、撮盐、翻晒、搓揉、剔筋、瓮蒸、喷酒等多道工序,道菜得之不易,贮藏可达十几年不腐坏,反而味道香浓。小菜单吃,下酒开胃;烹调入菜,定是“点睛之笔”的调味剂。
时间赋予食物的醇厚和浓郁,轻易不能复制。而今,在古镇的小餐馆里,“镇远道菜”就是镇场子的法宝,他们被用来做包子馅、拌米豆腐、填糯米肠、做珍珠丸子、作汤料、拌粉面,当然也可以下酒。在古镇的餐馆里想吃一份扣肉,端上桌的一定是“道菜扣肉”。道菜佐肉,清香化渣,散发出的味道比梅干菜更清新。也只有在镇远,你才不会对菜馆里“道菜菜系”提出质疑。
推荐店家:蔡酱坊
酸汤火锅必须吃别问为什么
镇远古镇地属黔东南,美食族谱里绝对免不了“酸汤”,吃过几轮地道风味,在古镇来顿酸汤火锅才是正经事。
贵州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不易产盐,“以酸替盐”便成为古时贵州人独特的饮食习惯。时间养成习惯,习惯变成喜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句俗语,足以体现黔东南人对酸汤的喜爱。
酸汤有红酸和白酸两种,本地小粒的野生西红柿是酿制红酸汤的原材料之一。在镇远古镇,酸汤火锅店大多主打红酸汤,在保鲜技术发达的今天,为自然发酵留足时间,加上西红柿和剁椒腌制得到的红酸,在古镇显得既平常又珍贵。
有人认为,酸汤,是理解黔东南苗寨文化的一把钥匙。对游客而言,未必能完全读懂当地的历史和人文,但酸汤一定得喝完。自然发酵而来的酸,让味蕾免于猛烈的刺激,一碗红酸下肚,嘴里留有西红柿的清香,和淡淡的糯米味。
在镇远,百菜皆可煮酸汤。古镇的酸汤火锅不贵,10块钱一份锅底,煮开先喝一碗“纯酸汤”,开胃又撩人。点上现炸酥肉、板筋、排骨、肉片,吃到最后再涮“免费随便拿”的蔬菜,这时的酸汤虽失了“纯洁”,各类肉食煮出来的酸汤,又被蔬菜吸走肥腻。末了,再喝一碗汤水下肚,古镇朴实的本质,全体现在一锅廉价的酸汤火锅里。
与其说是廉价,倒不如是太过家常。你听,在古镇巷口,谁家又再喊:“崽啊,把酸汤喝了再出去玩噻!”
推荐店家:光明红酸汤、苗伯妈酸汤火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