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抖音运营策略分析 抖音短视频营销毕业论文

  

  编辑导读:在B端设计领域,用户对界面的屏幕效果有着同样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从用户案例收集、竞争产品分析、论文回顾入手,在视觉、交互、信息三个层面进行实践设计,推荐想要了解B端产品界面的屏幕效果以及如何倾听用户需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童鞋阅读。   

  

     

  

  #一、背景。   

  

  在B端设计领域,无论是内部用户、产品、设计师、开发者,还是外部产品、设计师等。你总能听到对界面“屏幕效果”的诉求或吐槽。   

  

     

  

  对“屏幕效果”的狭义理解是“界面留白过多”;广义理解,“屏效应”来源于谐音“平效应”,指的是每平面积能产生多少成交量(成交量/柜台占用的总平数)。对于界面来说,“屏幕效应”可以指屏幕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信息能够带来多大的业务效益/效率。   

  

  去b区探索。   

  

  为什么产品中的用户对“界面留白过多”或“屏幕效果”的问题如此敏感?于是我们展开了“屏幕效果”专题的设计探索与实践。“屏幕效果”专项探索主要以“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有效的设计策略沉淀到设计手册中,同时对部分功能进行工程化,确保开箱即用。   

  

     

  

  # 2.探索阶段——为谁、何时、何地设计。   

  

  ## 1\.用户声音|不同的故事和相似的需求。   

  

  在针对内部设计师和终端用户的《高屏效诉求》 《中后台产品满意度调研》调查问卷中,认为提高屏幕效率可以大大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师占了大部分。   

  

  58.14%;50.6%的终端用户认为改善屏幕效果会提升体验。   

  

     

  

  在外知乎《Ant Design 4.0 设计价值观》的13条反馈中,有2条提到了关键词“效率”。   

  

     

  

  通过了解不同的用户和产品类型,发现不同的用户在工作场景中的产品使用具有相似的特点:   

  

     

  

  ## 2\.案例收集|发现问题,大胆假设。   

  

  整个b。   

  

  最终产品界面,发现常见问题,包括解决屏幕效果问题的良好实践案例。为了一步步突破问题,选择数据产品中覆盖率极高的表格作为设计切入点,通过线上跨产品多端地毯体验发现表格中的三个层次问题:   

  

     

  

  不了解业务场景和用户目标,很容易找到可视化和交互层,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但很多“留白过多”的屏幕效果,往往是信息组织的差异造成的。   

  

  综上我们提出假设:为提高屏效,可从视觉、交互、信息三个层次解决。   

  

  为了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视觉层可以提高信息密度。为了提高操作速度,交互层可以缩短当前手势与目标的距离;为了提高理解信息的速度,可以重组图层。   

  

  基于假设,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桌面研究,查阅了论文和其他书籍,寻求设计理论的验证和指导。   

  

  ## 3\.竞争性产品分析|寻求实际证据并仔细核实。   

  

  我们知道视觉界面的空白太多(太少会增加滚动成本,密度太大会影响阅读效率,因为容易连载)。我们以表格“行高”为例,探究每个表格的字号、字高、行高之间的关系,因为同一字号的实际像素高度在不同字体中会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的是单词高度(即文本垂直高度的视觉大小),而不是字体大小或行高。决定空格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单词高度和表格的行高。通过推演,探索界面元素与元素间距之间的留白关系,视觉层的留白率可以保证甚至提升屏幕效果。   

alt='B端产品界面高屏效初探' />

  

以数据产品中的表格为例,通过直接和间接竞对的方式,分别从数据的查阅(视觉)、分析(交互)维度进行功能点和设计细节上的比对,来看看优秀产品是如何解决屏效问题。

  

* 直接竞对:内部用户口碑较好的产品。

  

* A、B外界竞对:同领域的 Tableau、网易有数、金山、微软表格。

  

* 间接竞对:谷歌邮箱、AntD 等的紧凑主题的常规列表(一维表格)。

  

  

通过竞品分析可以发现,数据分析领域的表格留白率普遍较低(信息密度高),尤其是金山和微软的电子表格,其次是同类面向数据用户的

  

Tableau、网易有数,而谷歌邮箱等工作台常用的常规列表紧凑版本中,留白率和数据领域的电子表格不相上下。

  

紧凑版的使用场景也常常是面对数据量巨大的信息呈现,通过切换紧凑主题,提升信息的快速浏览,而这也非常适合数据分析场景中巨大的数据量呈现。因此我们的产品在留白率的提升空间极大,而在实际案例实践中,也已经将表格行高优化至

  

30px,克制的使用留白。

  

除此外,竞品其他层次的设计也做了比对,总结来看整体设计做法:高密度、少屏数、少留白等。

  

文字陷阱:中英文字高不等于字号

  

举个容易犯错的竞品参考是,谷歌在紧凑版主题下字号 12px,列表行高是 28px,但在 AntD Table 中同样的 12px 和列表行高 28px

  

就会发现非常拥挤,缺乏呼吸感。

  

  

原因在于谷歌的 12px 是英文字体,实际字高只有 10px,而 AntD Table 的语境是中文字偏多,实际字高有 12px,所以留白的差异在于一个是

  

18px(28-10),一个是

  

16px(28-12),这也是为什么决定决定留白的两个重要因子是「字高」和表格行高,而非「字号」和表格行高,进一步推演,决定界面留白的是「元素视觉高度」和「元素间距」。

  

## 4\. 论文查阅|寻找理论证据,谨慎验证

  

研究表明,低密度认知负荷低,但高密度任务完成率高,用户更喜好。

  

参考资料:论文《基于眼动的网页对称性和复杂度对用户认知的影响的研究》。

  

对于信息,用户需要需要阅读(视觉),思考和理解(认知),需要点击按钮、操作鼠标和打字(行动),在人机工程学中,统称为负荷。即认知(记忆)负荷、视觉负荷、动作负荷,即分别对应用户体验设计的三个层级,信息/视觉/交互。而负荷所花费资源从多到少依次为:认知

  

> 视觉 > 行动。

  

认知负荷,举个例子,看了但不一定懂了。你是否有这么一种体验――刷抖音,虽然很多(信息密度小,输出效率低),但可以一直刷下去并且刷很久;而看一门 C4D

  

教学视频,即使就短短十来分钟(信息密度大,输出效率高),但是却要看上半天。

  

因为刷短视频时,你的输入效率远高于作者的输出效率,而看一门 C4D 教学视频时,你的输入效率远低于作者的输出效率。

  

可是,输出效率是客观的,输入效率是主观的。如果输出效率很高,你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输入效率(比如让自己成为 C4D

  

专家)来跟上作者,从而变强;否则输出效率很低(信息质量低),你的输入效率很高(很专业),信息于你而言都是无效的。

  

假设负荷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那么以上三类场景界面需要对用户负担分配大致如下:

  

官网品宣类需要低认知成本,低视觉负担,视觉要求高,用户才会被吸引过来阅读,甚至酷炫的交互更能增加互动体验而带来的趣味感。比如苹果官网,信息量极少、图版率高带来极具艺术的视觉体验、进而吸引用户愿意跟随屏幕滚动渐进式接受信息。

  

而 B

  

端应用因为是专业使用,首先认知方面随着员工的专业度提高而降低,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视觉负担,来降低行动负担,进而减少操作用时,当然最佳情况是三个维度能整体降低负担,让总负担降低,就需要更多设计巧思了。

  

  

面向内部设计师和终端用户投放的《高屏效诉求调研》预设解决方案中,设计师常用的 Top 3

  

做法为:【信息层】隐藏不必要信息、【视觉层】提高布局紧凑度、【交互层】减少点击跳转。

  

  

# 三、实践阶段-如何设计

  

通过以上的探索,我们可以确定的是,B 端产品面向专业人员的工作界面设计中,提高屏效可从视觉、交互、信息三个层次进行,视觉层-

  

高密度,即提高屏幕信息密度;交互层-低跳转,通过减少页面跳转、手势与常用操作的距离等;信息层-

  

有效性,通过重组织或辅助信息帮助用户理解,甚至提供帮助手册等以提高用户专业能力。

  

  

基于以上的总结,对产品进行优化。下面以一个简单案例进行设计策略的解读。一位运营同学想对比 A、B 两不同人群在相同维度(白领-

  

有信用卡)下的人数差异,寻找运营机会点。

  

如下表格经过高屏效策略优化前后对比图,优化前相同维度下不同人群数量的对比需要视线来回跳动比对,而优化后的表格内容,更符合用户看差异场景下分析目的数据查阅,视线锁定相同维度,即可快速比对数值大小。

  

  

下面以视觉、交互、信息三个层次解剖设计过程背后的思考。

  

## 1\. 视觉层|高密度-克制的留白

  

> 眼动理论:研究表明,人眼最小可视视角 0.3 度,水平最大眼动舒适转动区 30度,垂直最大眼动舒适转动区 55度。可得出人眼最小识别范围

  

> 12px,水平视野舒适眼动宽 1200px,垂直视野舒适眼动高 2200px。参考资料:论文《基于眼动交互的用户界面设计与研究》。

  

  

如图,缩小表格行高的同时,目标信息之间的眼动距离随之缩短,在眼动舒适区内看到更多信息,便于信息的高效获取。

  

  

## 2\. 交互层|低跳转-高频信息前置

  

> 理论基础:菲茨定律是用来预测从任意一点到目标位置所需时间的数学模型,它由保罗菲茨在1954年首先提出。这个模型考虑了用户定位点的初始位置与目标的相对距离、目标的大小、移动的最短时间。三者之间关系公式为:T=a+blog2(D/W+1),W为其中目标的大小;D为到目标的距离;T为移动到目标所用最短时间。参考资料:菲兹定律。

  

  

表格单元格借助交互状态,增加悬浮出现的信息组件,前置显示目标单元格明细信息,同时通过交互出现的指示器辅助行列信息的获取,高频操作考虑手势位置放置,缩短与操作目标的距离,以提高整体操作效率。

  

  

## 3\. 信息层|有效性-信息重组织

  

> 理论基础:交互设计四大策略「组织、删除、隐藏、转移」。参考资料:《简约至上》。

  

  

用户为了对比 A、B 两不同人群在相同维度(白领-

  

有信用卡)下的人数差异,但内容的重组织方式让两数据行需要频繁点击滚动条来查看,根据用户目标,将关联性大的数据放置相邻列(即将要对比的人群放置列头),即可快速查阅,减少眼跳距离。

  

  

# 四、结语

  

设计趋势中常见的大字体大留白界面,但在 B 端场景中,面对紧张的工作节奏,时间和注意力变得尤为可贵,相对而言,基于复杂度守恒定律, B

  

端信息量大且高频访问的产品中,「用得快」要比「看得美」更重要,「高密度」「低跳转」诠释的即是「空间换时间」,少一次点击,少一次跳转,少一份等待,就多一份时间和效率。

  

特别感谢小伙伴的指导和帮助:@完白 @梓义 @不过 @铭秋 @元尧

  

参考资料:

  

论文《基于眼动的网页对称性和复杂度对用户认知的影响的研究》

  

论文《基于眼动交互的用户界面设计与研究》

  

《Ant Design 3.0 背后的故事》

  

https://sizecalc.com/ 可以计算通过视觉距离,物理大小和最终得到感知角度的网站

  

https://experience.sap.com/fiori-design-web/cozy-compact/

  

https://www.material.io/design/layout/applying-density.html#usage

  

作者:白弦,蚂蚁集团设计师

  

本文由 @Ant Desig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