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广告公司不愿意承认,但新的MCN机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拿走”了品牌的广告和营销费用。根据克劳利的数据,2020年,
在广告主增加营销预算的几种广告形式中,内容营销和电商广告占比最高,两部分合计占比超过30%。
如今,这一比例仍在增加。2020年,我们还在说MCN机构的业务范围只占广告公司的1/6。现在,“1/6”已经不能概括他们的“野心”了。
MCN 做加法,广告公司做减法
大多数早期的mcns。
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线名人经济、在线名人孵化及相关内容电商,承接广告公司交办的部分新媒体业务,即“接包”。但随着网络名人经济的兴起,“马太效应”出现在整个MCN市场。
机构也在升级和转型。
以蜂群文化为例,公司目前定位为新媒体机构,主营业务包括广告策划、内容营销、IP。
孵化、电子商务、知识支付等多个领域。跳出纯粹的红人组织,蜂群文化更像是“经纪公司广告公司媒体组织”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案例相当多,大多数MCN机构都可以在“去MCN”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业务。2016-2019
2008年,勾美通过孵化腰部主播搭建矩阵,布局图片、直播、短视频等领域,整合供应链体系精准匹配人货,挖掘线上运营痛点,成功实现传统MCN。
过渡到新的交通服务提供商;从红人经纪到供应链平台,钱逊近年来通过整合主播资源、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优势,改变了业务重心。原来我主要做孵化短视频KOL。
通过调整,我们成功打通了品牌研发、仓储物流、电商运营等多个环节,在新消费领域延伸。
许多mcn
组织进行业务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广告公司有更多的业务交集。虽然很多MCN机构仍与上游广告公司有关联,但绕过广告公司直接接触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多。
组织不再仅仅是分配任务的对象。
微核千分率
组织在做加法,广告公司在做减法。“我们的预算实际上越来越小。广告应该做还是不做,但方式变了。”资深广告主Miki提到,与整个广告行业的背景相关,传统的广告制作和分发流程周期长,圈外内容越来越少,所以更多的客户希望看到更直接的效果转化。
"2020
在,我们都在谈论产品和效果的结合,我们都在谈论效果广告。一方面,客户希望看到更多的直接购买转化,这是传统广告难以直接完成的。而最近,客户希望有新的形式和新的想法,希望内容能够出圈。"
被分食的“蛋糕”
“短视频和直播的出现对广告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做内容的方式更多了,同时我们可以让产品和效果的结合更上一层楼。这两种形式中都有一个关键角色,叫做。
KOL,延伸到我们现在说的KOC,曾经是我们的媒体同事直接联系他们的工作室或者公司。当时,广告公司相比于谁的图书馆有更多数量级和质量。
KOL,由我们来选择。"
三木说:“现在不一样了。一半以上的主动权掌握在MCN机构手中,有些品牌会直接找他们,不经过我们。”
“幸运的是,还是有一些客户只认我们。”Miki补充道,“毕竟我们专攻全案,能更好地体现品牌调性。这是MCN。
比不上机构。“Miki对专业全案的强调是指广告公司一直以来积累的整体营销策略能力,这也成为很多广告主相信MCN机构的原因之一。”
各组织也在加紧布局。以蜂群文化为例,公司品牌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广告创意团队,通过专门的营销策划人员,可以精准看到热点和用户,及时调整营销方向。
2019年,在蜂群文化《恋与制作人》整合营销计划中,微博为主要营销阵地,精准画像的KOL资源作为博主安利、优质UGC。
内容生产、衍生经营等多维度宣传手段;有原创视频,表情包制作,话题片段,
用人文、直播引流、转发抽奖等多媒体形式,进行矩阵推广。借助多种营销方式,《恋与制作人》标签进入游戏。
超话 NO.1 ,在 App store 中下载量NO.4 。
广告公司们坚定且自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如今我们强调的“品效合一”,很多人以为,诸如短视频或者直播带货等形式,其实只是实现了“效”,而对于“品”没什么帮助。他们以为广告公司,往往更能理解品牌理念,输出品牌价值观。
一方面,这一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就目前大多数 MCN
机构涉足的品类来说,快消行业占据一大半。而对于诸如金融、地产、科技等行业,由于一些行业壁垒,在自己的“供应商框架”中可能没有 MCN 机构选项,因而跟
MCN 机构合作较少。但从碧桂园等企业对于 MCN 领域的一些动作来看,这样的局面并非不能被打开。
另一方面,KOL 的调性却往往也能体现品牌的调性。
“如今的 MCN 及旗下的 KOL 是一个个鲜活的品牌大使,或者说营销代言人,他们个性化、多元的创作模式赋予了品牌新的内涵,
而且往往因为极具网感的创意表达,让品牌本身变得更加接地气,有血有肉,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蜂群文化 CEO
兼联合创始人莫力洋在接受《现代广告》采访时说。此前蜂群文化旗下 up 主 @ 自来卷三木与安慕希合作视频《总之就是非常难受》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对于我们这个行业而言,品牌营销能否叫好又叫座,除了产品本身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投放的 KOL
粉丝的忠诚度和黏度,只有定位精准,并且拿出用极具创意的、有价值的、有温度的内容来与品牌共创,打动了用户进 一步促成埋单行为,才能提高商业转换率。”他提到。
不以为意的危机感
_“MCN 做的是流量生意,为线上引流而已。”_
_“MCN 机构还是在靠红人,跟广告公司没什么可比性。”_
_“MCN本来跟广告公司就是两个方向。”_
_“80%的 广 告 公 司 是 看 不 起 MCN 公 司的”。_
_……_
这样的话,比比皆是。
在越发透明的市场竞争态势下,资源的可替代性很高,MCN 机构在策略层面及营销能力层面的确需要加强,也需要做更多的服务加分动作,才能赢得品牌的信任。
对于刚开始尝试新媒体营销的品牌来说,往往需要支付更多渠道和平台成本,这时 MCN
机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果缺少危机感,很容易被市场落下。
IMS天下秀创始人兼 CEO 李檬曾公开表示,未来 MCN 机构会干倒广告公司。但“干倒”不是“干掉”,而是现在MCN
机构将越来越广告公司化,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主会选择跟社交平台来合作。
这是 2020 年的论断。
市场容量有限,有人进便会有人退。“MCN 目前抢夺的主要市场份额是中小广告公司的业务领地,身边大约 30%
广告公司裁员或者转型了,有人转做短视频,有人干脆转做代运营。而大的品牌企业还是比较青睐选择大的品牌传播公司。其实这些公司里也越来越重视红人业务,一些广告公司已经在向
MCN机构转型。”“传播易”执行董事郝纯说。
无论是否做转型,广告公司们都需要沉下来思考。但有一种忧虑在于,一些广告公司还活在自己的“桃花源”里。
《现代广告》杂志社出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