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以来,每天都有新的创业公司诞生。但是,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如何找到合适的创业公司,避免踩坑呢?在本文中,笔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 1.序言。
相比加盟大厂,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盟,一直是产品经理们热议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实际“经历”,总结出一个关于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的简单分析渠道和方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 2.分析渠道。
分析是指当你决定是否加入时,你可以从中获得决策信息的渠道。以下是一些渠道:
*天眼查、企查查、爱企查等:查询企业和老板的基本信息是免费的,但是内容比较少。
*知乎、脉脉等:查询企业、产品、员工评价等信息。
*猎聘、智联等:查询公司招聘信息。
*应用宝、App Store等:试用该公司的产品并检查评估。
*企业官网、公众号等:查看公司的基本信息、产品报告和团队文化。
*面试:这是最直接的分析渠道。
# 3.分析维度。
分析维度可以分为三类:纵向、横向和自我。
*纵向维度:是指从公司及其内部的各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公司的基本信息、高管团队、企业文化、公司产品、业务规模等。
*横向维度:从公司所处行业的维度来判断,包括行业市场情况、主要竞争对手、同行评价、政策环境等。
*自身维度:指的是最终是否加入的判断,综合考虑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的分析结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SWOT分析等工具和理论。
## 1\.纵向分析。
1)看团队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创业公司的不是企业,而是背后的BOSS和团队。作为一个准备加入创业公司的专业人士,加入公司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投资决策,你可以根据投资人的眼光来评价BOSS及其团队。看团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含金量:通过了解团队主要成员的简历,如大厂经验、创业经验、专业能力、行业口碑等,评价团队的质量和几何。相关信息一般可以通过官网、微信官方账号等渠道获取。喝大杯咖啡的团队比大多数企业更可靠。即使创业失败,也能学到很多干货,提升自己,积累高端人脉。
*稳定性:作为一个局外人,你很难了解到创业公司内部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公司规模小、曝光度不够的情况下。能从百度、脉脉、知乎找到的信息极其有限,无法保证其真实性。团队稳定性是评价一个团队质量非常可靠的因素。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团队氛围,是企业文化的表达层。找稳定有一个重要渠道:去天眼查、企查查、爱企查等这样的网站查询公司关键人员变动情况。如果关键人员,甚至法人,频繁变动,要引起重视。
*工作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简历(各大厂商的经验、海龟背景等)来综合判断他们的工作风格,如务实、学术、互联网等。)和团队稳定性。创业公司高层的工作作风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公司的工作作风,至少可以定下一个基调。
2)看公司
看公司就是了解公司的发展历史、阶段等。并评估发展情况和后续发展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成立时间:评估公司存续时间。一般创业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3年,第一年大部分都会倒闭。一般3年左右企业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有一定的保障。不过,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一般互联网模式下的企业模式还行,市场认可也不会长久。——7是合理的数值。
*员工规模:这个指标是硬性指标(如果企业已经公布了年报,可以在艾奇-社保参保人数等渠道找到),跟公司所处的阶段有很大关系,但是互联网企业有区别。当资金充足或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时,其体量增速将明显高于传统企业。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数量增长缓慢或反复增长,就需要仔细分析。
*融资信息:通过爱奇卡、天眼查等渠道查询企业估值、融资等信息。关注是否有知名风投。如果有任何投资轮次,如果你一直跟随甚至主导投资,那就是加分项。此外,好企业的融资速度通常很快,估值的增长速度也上升得很快。按照公司成立时间来评价公司的发展,每年一轮都是一个尚可的数字。当然,有必要看看距离上一轮融资已经过去了多久。如果超过一年甚至几年没有融资,要注意。另外就是融资额,如果是D轮的话。
是千万级别的,那也是个问题。* 企业文化:通过官网等渠道了解企业的愿景、使命、团队建设等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企业负面、中性信息和正面信息,比如上知乎、脉脉问下前员工或现在还在的员工,对比验证企业文化。
* 诉讼仲裁:通过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系统查询企业是否有合同纠纷、劳动仲裁等事项,特别是董监高失信被执行(限制高消费)等,若有直接就别去了。有个朋友之前遇到过类似情况,在决定入职前,查到了公司CEO被限高,立马拒了offer。不一定是公司经营不好,也不一定跟高管诚信关联,但至少说明了公司对于自身形象的维护重视度不够。
3)看业务
雷军那句”站在风口,猪也能飞“的名言,让大家都明白了业务处于风口的关键性。判断业务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合规:企业所处于行业是否符合政策或受政策影响大小,比如双减后,还一头扎到K12课外培训——与深渊对视?
* 风口:企业业务是否风口业务,如芯片、新能源、造车等。
* 位置:企业业务在整个细分领域所处位置,头部最好,腰部也不错,底部就很难。分析下是否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 产品:企业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质量必须进行了解,软件可以下载试用,硬件或其他可以看同行评价。
* 问题:相关自媒体对企业业务的分析(PR稿也可以看看)。
4)看同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都希望在一个简单的江湖(好的工作氛围)–笑傲江湖。通过面试环节去了解公司的团队氛围,在面试中可以向面试官了解以下内容:
* 团队合作:团队分工、各团队规模、组织架构、团队合作方式及频率。比如有些公司产品团队是归在技术团队之下的,这种情况下产品的话语权可能会被弱化。
* 汇报关系:了解你的上级情况,一般会是你的面试官,可以直接通过沟通了解面试官的level、性格、管理风格等情况。想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个性都不弱,领导风格会对你入职后工作开展带来很多影响。
* 同事情况:部门同级同事的人数、分工、工作协同、业务条线间的关系等(不要只按照JD去了解,大概率后续工作会变动)。
* 下属情况:如果是leader角色,最好让HR给你介绍下未来带领的团队情况,如果可能可以先见见团队成员,相互简单了解。
* 工作面貌:现场面试的时候,你肯定会经过公司的办公区域,可以顺便看下大家的工作面貌——忙碌有序,走路有风?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5)问工作
首先认真阅读公司发的JD,看下JD是否对工作内容、岗位要求等有明确的表述,在面试前详找出自己有疑问的点和关切的点。其次是如果可以建议先下载试用公司产品和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最后是在面试环节中将疑问向面试官提出,并最好让面试官给出明确的答复。建议询问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业务地位、现有产品情况、产品未来规划况、版本发布流程等。问的时候不要担心问的太细,面试官会不乐意。
## 2\. 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行业市场分析 :作为产品人,对市场的敏感度肯定不能太低,平常多关注行业头部自媒体,看看分析文章、投融资信息等,保持敏感度。建议至少找2篇知名自媒体文章,而且最好是意见不那么一致的,毕竟古人有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竞争对手分析 :头部竞争对手的信息一般很多,评判好坏的方式,也可以参照纵向分析中“看公司、看团队、看业务”的三个环节。头部好坏不仅仅可以作为行业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也可以作为你是否要加入当前公司的一个评判标准:当前公司距离头部的距离、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未来如果你加入可能发力的点等。
* 同行评价分析 :可以去脉脉、知乎等渠道搜集下同行们对行业的分析(吐槽),作为前辈对行业的分析肯定对你有指导意义(即使你现在就在该行业,也可以天天同行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同行不仅仅是指同岗位,比如你是产品经理就只看产品经理,可以适度扩大,比如看看研发、运营等同行的分析。
* 政策环境分析 :互联网红利期已过,像腾讯等头部企业都喊出: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口号。无论你准备加入的创业公司是To C还是To B,你都需要关注下相关政策,看政策对行业是支持、引导还是监管加码。过于依赖政策的行业其风险相对要大,直接反政策而行的就千万别随意进入。
## 3\. 自身维度
创业公司相比大厂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如加班一样很多但没加班费,团队不稳定,流程不规范甚至缺失(如关键岗位缺人)等,这些困难都是你需要问清楚自己是否愿意面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职业规划 :新工作是否与你的职业规划冲突,能不能更快地实现你的职业规划,毕竟创业公司人员不足等问题,比如你可能既需要对接需求、写PRD、跟项目进度,还需要陪商务跟客户聊业务、写方案等,这些很可能会倒逼你成长
* 待遇福利 :薪酬待遇是加是减,社保公积金等如何缴纳,多数创业公司不会按全额或上限比例缴纳。建议不要把期权算到收入里,毕竟多数情况下都是废纸罢了。你需要评估下最终自己收入情况,可能你工资涨了,但以前公积金可能是上限缴纳,现在可能一个月就差几千,结果你收入可能还降了。
* 工作强度 :大概率创业公司的工作强度和复杂度会超过你现在的,你需要评估下自己能接受的上限情况(从身体、家庭等维度),比如996可以,但007呢?
* 退出机制 :退出一般包括2种——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问题。比如设定加入3年,3年后如果未达到预期就申请退出。还有一种是关于问题的,这是很多人在加入前未充分考虑的。简言之就是设定一些你无法容忍的点,比如对人不够尊重、承诺内容未兑现(或临时增加条件)、工资未按时足额发放等,一旦遇到就及时退出。
以上,是我对是否应该加入初创(创业)公司的一点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 @陈孔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