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庭影院的房间要进行声学处理?从声学上讲,一个房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谐振器。当声源的频率与房间三维尺寸所确定的自然共振频率(正常频率)一致时,就会形成驻波并发生共振,这就是所谓的声共振现象。视听室的声场均匀性、声音污染、频率不规则性都与声音共振有关。这种共振会将房间声音共振的颜色添加到原始信号中,导致声音染色。一般表现为中低频某一段或几段频率响度过度增强和“嗡嗡响”,造成该频段信号播放响度不平衡,严重时会极大影响收听效果。
什么是遮蔽效应?
为什么在环境噪音大的地方,我们要提高立体声的音量才能听得清楚?这类似于所谓的人耳掩蔽效应。
效果)。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开车听音乐的时候,如果发动机声音和风声比较强,我们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这样就能听清楚音乐了。如果停车,马上会觉得音量太大,超出了耳朵的承受范围。这就是掩蔽效应。是噪音模糊了音乐,提高了耳朵的音量阈值。一旦噪音消除,耳朵的音量阈值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当我们家里的听音空间比较安静的时候,立体声的音量不用调大,我们就觉得音量足够了。当我们在嘈杂的街道上的音像店听音乐时,通常必须调高音量,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听到音乐。这是因为噪音掩盖了音乐。音响开大时,各种失真会相对增大,听音空间的反射音量会增强,不利于听音乐。
当声波遇到遮挡物体时会怎样?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根据物体不同的材料属性,会有三种结果。第一个被吸收,第二个被反射,第三个被穿过。声波被吸收后,通常会被柔软的多孔材料吸收,从而将声能转化为热能。或者引起板或墙的振动,把声能变成机械能。至于穿过,通常频率很低,波长很长,可以穿在户外或隔壁,这样人们就能听到低频或其他从远处传来的频率。声波被吸收或穿过墙壁时很容易理解,但反射很难处理。因为杂乱的反射声音会对听音乐造成干扰,所以我们通常要让声波“均匀传播”,才能听到好的声音。
吸声要用软的还是硬的材料?
吸声材料多为疏松多孔材料,如玻璃棉、岩棉等。吸声机理是声波穿透材料的孔隙,孔隙多为内部互穿的开孔,接收空气分子摩擦和粘滞阻力,使细小纤维发生机械振动,从而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这种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一般从低频到高频逐渐增大,因此对高频和中频都有较好的吸声效果。
常见的多孔吸声材料。
在一些装修工程中,常用的结构是在基材(多为大芯板或多层板)上覆盖一层2 ~ 3 mm厚的复合软布。这种装修方式因其施工简单、装修效果好而被广泛使用,但认为这种结构因为表面是柔软的织物而具有良好的吸音效果是错误的。因为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与材料的厚度密切相关,如果材料太薄,吸声效果不理想,如果大面积使用,容易导致高频过吸,适得其反。
用软的材料吸收声波,越薄越好吗?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与材料的厚度密切相关。如果材料太薄,吸声效果不理想,如果大面积使用,容易导致高频过度吸收,达到oppo
一般来说,如果要达到理想的宽带牺牲效果,吸声材料的厚度应该达到100毫米。当然,也可以通过在多孔材料后面设置空腔来增强结构的牺牲效果。其实安装的时候,离墙要有一定的空腔,空腔的厚度要大于30毫米,基板也不能太厚。最好用五层胶合板或九厘米板,在基材上要开一定面积的孔或缝隙。
想要强化低频牺牲效果,需要根据声学原理来确定穿孔率。如果要加强中高频的牺牲效果,需要开一个比较大的孔,孔隙率要大于30%,孔径也要大于20 mm,这个方法不用就可以了。
改变装修效果的基础上加强了构造的吸声作用。中电钻石分频吸音板
中电钻石分频吸音板
吸音材料是贴墙安还是留有空腔好?
多孔吸声材料可以直接贴墙安装,但是在安装时不能为了美观在其表面刷油漆、涂料等,导致孔洞封死,声波无法进入吸声材料的内部,影响吸声材料声学性能。
穿孔板组合共振吸声构造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面板必须有一定的穿孔率,二是板后必须要留有一定厚度的空腔,二者缺一不可。有些工程在施工中将穿孔板实贴在墙面或其他材料上,板后没有留空腔,这种情况是起不到低频共振牺牲作用的。还有的工程使用半穿孔板,声波无法通过孔洞进入空腔内,同样也起不到共振吸声的作用。另外,用于以吸收低频为主的穿孔板组合吸声构造的穿孔板的穿孔率不能太大,一般不宜>8%,穿孔率太大的穿孔板一般作为透声的饰面材料使用,其低频共振吸声的作用较弱。
如果把吸音材料紧贴墙面,其吸引能力不如在吸音材料与墙面之间留有空气层。留有空气层不仅能提升吸音的能力,还可以产生隔音的效果。通常,如果把吸音材料与墙面之间留有四分之一波长的空间时,吸音能力会是最好的,这就是所谓Quarter
Wavelength Rule(四分之一波长规则)。
例如,假若您想以吸音材料吸收100Hz的频率,让我们先计算100Hz的波长是3.43公尺,3.43公尺的四分之一就是大约0.85公尺。这也就是说,您必须把吸音器材跟墙面之间留下0.85公尺的空隙,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吸音效果。同样的,假若您想吸收1000Hz频率,就要在吸音材料与墙面之间留有8.5公分的空隙。
二次余数扩散到底是什么?
二次余数全名为Quadratic Residue Of Prime Numbers,这是一种数学序列模式,但被德国物理学家、声学专家Manfred R.
Schroeder拿来研究出一种有效扩散声波的Reflection Phase Grating(反射相位栅格)。
二次余数扩散理论中的""二次""指的是二次方,余数指的是自然数除以质数(除了1以及本身之外,无法除尽的数)之后所剩的余数.
由于可以使声波扩散得更均匀,二次余数扩散板对于声音的音质有正面的帮助.除了在天花板使用以外,还同时在两侧墙面、音箱后墙面、聆听位置的后墙面上等处使用的“扩散”材料越多,就越能感觉到音乐场所空间感的规模与阔大,延伸自然又松融飘逸的高频表现,音乐中的细节表现也能得以大大增加,平时很难觉查到的一些微弱动态变化均能清晰表现出来。
根据它的理论公式计算,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低,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宽和越深;相反,要扩散的中心频率越高,其二次余数扩散板的每一个“格子”就要越窄和越浅,根据二次余数扩散板的设计原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扩散主要是针对中频以上,尤其是对中高频及高频的扩散效果最好。
到底那个频域才需要吸收和扩散?
一般而言从200Hz到2000Hz这段频域要注重的是扩散,2000Hz-4000Hz这段频域要注重的是吸收,4000Hz以上的频域其实不必费心处理,因为室内的家具摆设等就能把过多的频率吸收掉。而200Hz以下大多受制于Room
Mode所产生的中低频、低频峰值,这么低的频率如果想要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来处理,其体积势必会很巨大,这是不切实际的,必须以低频陷阱(Bass
Trap)方式来处理。所以,聆听空间需要的是二次余数扩散器,以及吸收高频的一些声学处理器,这些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每件声学处理器都会列有吸收频域的规格,以及吸收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