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唱技巧
歌曲的演绎需要多方面。
首先当然是声音。这是一项非常专业的研究,包括呼吸、使用你的声音、口腔共鸣和说话方式。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尽可能的和大家分享我所知道的。
第二是情感。这就要求歌手对文字和旋律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很多朋友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声音上,而忽略了情感,这样永远唱不出好歌。过于注重声音的原因是歌手的实力有限,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去思考在哪里注意气息,在哪里换气,如何准备高音。所以,歌唱要想“声情并茂”,练功很重要。当你唱歌成熟的时候,你会在唱歌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情绪。俗话说,歌不是用嘴唱的,而是用心唱的。如果把发声练到透气息、尽善尽美的地步,唱腔就会随意注入情感,诠释歌曲的感染力也会更强。
第三是感觉。这里再强调一下,音乐情怀是天生的,你有多少就有多少,后天弥补的音乐情怀很少。流行歌曲需要流行歌曲的感觉,民谣需要民谣的感觉。比如你想让阎维文唱《一无所有》,我可以保证你会嘲笑一群人!歌手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他们唱的歌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有些很平淡,有些很刺激。这些处理都是非常微妙的,比如一个小呼吸,一个强调的压力,一个长时间没有呼吸的拖拉或者突然的结束……这些只能理解。
第四是节奏感和语调。你见过3岁的孩子听到一段旋律就能拍出加花的节奏吗?你见过3岁的孩子现场唱歌,父亲给他拉手风琴伴奏,随时变换音调吗?他唱歌的音调都准确吗?你见过8岁的孩子在没有听到任何声音的情况下,随时用“Down E”、“Up C”等任何音调哼出“1”的发音,然后在键盘上按一下,检查是否完全准确?这就是天赋。唱歌需要这样的基础。虽然他们不应该如此杰出,但他们一定不能软弱。
第五是质量。这就是业余歌手和专业歌手的区别。其实,比起声音、情感、感觉、节奏、语调,很多业余歌手并不比专业歌手差。差距在于质量。你唱歌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身材和表情吗?你可能有一个模糊的形象,就是你在从事唱歌的时候想象自己,这个形象大概就是你唱的歌的原唱的形象。但这些都是你的想象,你想象中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你知道人们看到了什么吗?你有没有用摄像机拍摄过自己的正式演唱?事实上,你在舞台上的第一眼或第一句话就能看出你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这里提到的素质还包括对乐理、乐器、音乐史和常识的理解等。当然,专业歌手也有很多不全面的,但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专业歌手,就要落实这些,无愧于“专业”二字。
理解歌词。
在学一首新歌之前,你从头到尾在脑子里念了多少遍歌词?你思考过多少次作家的思想和他表达的意境?对于一首歌,无论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歌,双方的作者都在努力揣摩对方(作词人或词曲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如果你来找你,你会完全无视他们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的感情唱歌。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有些个别歌手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自己,这还不错(我也很喜欢),但我会先了解作者的意图再发挥。况且,并不是每首歌都适合你随意演奏,有些歌也找不到更适合你的表达方式,比如国歌。
在你深刻理解了这首歌之后,你的情绪处理肯定会好很多。如果你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你会情不自禁地唱出某个音符,轻轻传递某个音符,把充满激情的长音符拖到一个完整的水平.
除了旋律、节奏、气息,词和唱还有其他区别吗?是的,这就是吐词的方式。请用你随意说话的方式读一读《让我一次爱够》,然后投入到唱下去.你会发现,你唱歌的时候,嘴巴是向两边张开的,要夸张一点。如果你认为是相似的,你的措辞有问题。所以唱歌要比口型夸张,这样字会更清晰,气息会更顺畅,更适合表达情绪。
气味
当我谈到这个话题时,我感到不知所措,因为这是最难用语言表达的事情。唱歌前练了两年美声,感触很深,气息基础帮了我很大的忙。一般没有学过声乐的人,声音比较平,所以都是在平时说话的姿势(声音)下发音。我们称之为“白色”,没有颜色或滤镜。下面我将描述练习美声唱法的方法。
声音要扎根在小腹。想象一下声音穿过后脊柱,传到后脑勺和口腔后部。整个声音应该是直立向后的。请寻找这种感觉。你咬了一大口苹果,露出了上牙,同时发出了“mm”的声音,感觉到了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声音。这是美声唱法的一个共鸣点。接下来,呼吸下沉,小腹肿胀,小腹受到一点力。刚才发声的时候,把男声喉结压下去,女声多注意头后的位置,你会发现声音比以前大了很多。靠着墙练习往往有助于发声,因为它可以触到你的背部脊柱,让你更容易找到感觉,胸腔的共鸣可以和墙产生共鸣,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从“咪~马”的练习开始,逐渐加重,有助于高音气息的练习;再从高到低练一遍,这样重复,总有一天会找到感觉的。美声唱法讲究“透明”,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挺直的,而不是扁平的。还要注意的是“共鸣”,声音通过胸腔或上方共鸣,会很圆润饱满。要体验共鸣,可以这样做:闭上嘴巴,发出“mm”的声音,感觉有点深情。如果“mm”比较长,你会觉得头和胸在抖。如果气息好,这种共鸣会给你的声音增添很多色彩。仔细听一些高个子的美国人,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胸部共鸣(外国人的胸部结构更容易产生共鸣)。
另外,我还想提一下肺活量。歌手唱歌需要更大的肺活量。例如,一些长的,不通风的旋律不应该完成。
后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肺活量要经常锻炼身体才能保持。还有就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弥补一些肺活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就要练气息,好的发声方法它能很好的控制声音通过嗓门的流量,比如唱到“……不怕你背叛我……”这一句时,气息不稳的歌手可能一下就把“怕”字的音以爆破的方式唱出来,一下就把本来肺活量不足的气放跑了,如果后面有不换气的长句不把他憋死才怪。而气息功底好的歌手能控制这些爆音的流量,演唱时话筒也不会出现一些扑声。所以我建议大家练声的时候嘴前放一盏蜡烛,尽量练声时保持蜡烛不摇晃吧!这样你的气就会保持在你的体内长一些时间。想想你是一直往外呼气坚持得久还是憋住不出气保持得久呢?当然这还需要歌手要放松,不要紧张,一紧张,心脏跳动加快,你的气息就更稳不住了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这些是要靠感悟的。不过我要提醒的是,练声是演唱流行歌曲基础,千万不要用练声的方法直白的演绎流行歌,那样就过于做作,就会像阎维文唱“一无所有”。
关于流行歌曲的用嗓,我的观点是只要符合歌曲意境,要喊要破也未尝不可,但这些都是美声中绝对禁止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唱美声而练美声,我们是为了唱好通俗才练美声,就像武术要练马步一样,你见过打架的时候蹲着马步打的吗?
有朋友说这样的表述很难理解,要我说说流行歌手里谁的气息很通透,就照着感觉去学更容易领悟,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个人认为,女歌手你们就多听一下“张惠妹”的吧,她可是天生通透的气息;男歌手就多揣摩一下“满文军”的吧,他可是真正靠气息在唱歌的,另外,张学友的气息很好,但对于教学,满文军更适合
高音
这是朋友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用他们的话,因为高音“够拽”,呵呵!再次补充一下,好的演唱要综合很多方面,不能说高音越高就是唱得越好。确实,很好的高音能给歌曲的高潮部分增添渲染力,但奉劝朋友们不要只知道高音的价值而忽略中低音,其实饱满的中低音也很有感染力
唱高音的时候,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是指的这种发声位置。
找找感觉1:如果你是一个女孩,鞋子上突然有一只老鼠,你会怎样?估计会“啊~”的一声长鸣,并且还有“假声”的发声位置。等你平静之后,你在“啊~”一下看,大多数再也“啊”不上去了。为何?因为你收到惊吓的的那一刻,你的小腹在紧张,(想想被惊吓的感觉,是不是全身肌肉绷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理解成唱歌的气息),直冲嗓子眼,声音不高才怪。所以,你可以把飙高音的感觉理解成“紧张”、“振作”,记住,一切以小腹为根基,要唱高音不是抬起头往上扯的,是感觉重心向下的一种反弹力。
找找感觉2:见过橡皮水管吗?要水管里的水飙向更远怎么办?掐紧水管前端,缝隙一小,压力增大,水就冲得更远。其实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手演唱高音时唱出很大的声音,我们说那是用力气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气息和技巧在唱。想象水龙头理论,应该可以悟出些道理。
找找感觉3:地上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把它搬起来吧。你一弯腰,嘴里数数:“一、二、三、走……”,我想这个“走”字你一定用了气息。我不多说了,感觉一下吧,身边有些什么重的……呵呵!这只是一些我创立的让你感觉气息的方法,不正规,但很有效。
还要告诉大家一点,表现高音的能力与你本身嗓子条件有关,如果嗓子天生高亢是很大的优势,比如“孙楠”就是典型的高嗓子,高音演绎不会那么费力。嗓音条件不好的歌手就要靠大量的气息和方法了,但不管是嗓音条件好或不好,声音都是通过气息唱出来的,就像香烟要通过过滤嘴一样,声音过滤一下会更美。
另外我还告诉大家一种心理方法,高音时想象你是在面对广阔的大海高歌,望不到边的海天一色,这样的风光不值得你大声呐喊吗?
中低音
中低音一般要饱满、深情为好。但也像高音一样,很多人欠缺中低音的共鸣。低音是要靠胸腔共鸣和宽大的嗓音结构才能体现的,先天性比较强。以我的经验,低音潜不下去的嗓音是很难练低下去很多,能下去几个音阶不错了。如果一定要录制低音丰富的歌,早上起来不刷牙、不洗脸直接录,声音会下去很多。所以,中低音欠缺的人尽量避免这样的歌,扬长避短,同样中低音丰富的人一定要好好发挥它的潜质,中低音唱好是很迷人的哦!
唱低音要胸前和嗓子放松,用叹气的方式可以加强一些共鸣,实在很低的地方可以加些气息产生口腔共鸣,会感觉声音浑厚一些。但不管怎样,嗓音天生浑厚的人的发挥余地要多得多。
唱中音要多加以润色,包括吐词换气都具有美感,当然这又与感受唱功有关,中低音多听听“蔡琴”的吧。
整体与风格
很多歌手只注意句与句的细节,把演唱的细节单位放在“句”的上面,而不是在整首歌上。
把整首歌画一条起伏的线条吧,你会知道哪里该低调、哪里该高亢了。眼光放高一点,就像足球场上的位置感一样,盯着局部怎么打出长传进攻的有效配合呢?
除非有了一定的实力,否则别谈风格。歌手前期我赞成模仿开始,但不要单一,多唱各种风格歌手的歌,耳濡目染的就掌握了一些共鸣、唱腔以及气息的初步体验,这是好事,到了成熟以后,加上自己的练声和感悟,再挖掘自己的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事。
演唱要投入,但投入是要有一个度的,不是要你“使劲”投入,过分伤感或喜悦,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有分寸的投入即可。比如有些类似的词:“……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就见过唱得痛苦至极的人,那样就没有感染力了,反而觉得好笑。但我也见过一个真正失恋的朋友在卡拉ok唱这首歌,演唱的时候面无表情、唱得很平静,嗓音沧桑,唱腔演绎出来的那种无奈和孤独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就是刚刚好的分寸,不需要抱头痛哭。但又有几个人随时能演绎这么到位的呢?这就要靠歌手的音乐感受了。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些朋友在模仿歌星时,不自觉的夸大了明星的特点,比如模仿张学友时,会过分压着嗓子做出那种怪怪的厚实的声音(那时张学友早期的一个特点,现在好像不多见了);在模仿张国荣时,会夸大他的那种大舌头似的靠后的共鸣;模仿王菲时更是那种让人觉得好笑的舌头打结的怪音。其实仔细听听原唱,并没有那么夸张。我就听过一个声音很像张学友的朋友唱歌,每次唱学友的歌的时候都没有把握分寸,后来我劝他多些本色,反而更像原唱了。其实有时候旁观者清,多请教朋友们的意见会很有好处。
另外,情感丰富的人唱歌会比情感平淡的人要演绎得好。与歌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也需要歌手的生活阅历丰富。经历得越多,感悟得就越透彻。
这可是很多朋友追求的东西,呵呵!认为没有颤音就不够专业、不够拽。殊不知颤音在歌曲里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没有颤音就不能唱好歌吗?
颤音,实质是用气息演绎歌曲的时候,强大的气流冲击口腔和鼻腔后部所产生的震动,小腹给予气息的压力产生了气流。我倒不赞成流行音乐一定要用这样死板的方式产生颤音,有些歌星通过喉结的抖动(刘德华)和嗓子眼的一紧一松(张信哲)“做”出了颤音。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技巧或是一种风格,但在很多高潮部分,他们也具有强大气流的颤音。所以,还是那句话,气息是根本。用了气息,自然会有气流的冲击产生颤音。对于流行歌曲,有些低调的地方不需要像唱民歌一样每个字都在气息上,有时似一种悄悄话,有时像一种无奈的叹息,不会有强大的气流支持你的颤音,这时就需要你用一些小技巧来修饰你的尾音,我认为流行歌曲的颤音表现不完全靠气息顶出来,有时候抖抖喉结,控制嗓子眼里的声音也未尝不可,只要整体在歌曲的氛围之中不受影响即可。
没有颤音的朋友如果铁定对颤音垂涎三尺,就从模仿开始吧--
模仿救护车叫唤。好笑吧?这只是没有声乐老师在身边、一种自我揣摩的方法,当然不属于常规的声乐练习。发出“呜呜”的依次循环高低的滑音(稍快),他能让你找到抖动喉结的感觉,慢慢的吧“呜呜”的发音转变成“嗯嗯”的发音,再慢慢的转成“你~”的发音,再唱一些“你”结尾的一句歌……呵呵,这只是一种感受喉结抖动的颤音方式,与气息发声不一样,保准声乐老师看了会气死!但没件事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揣摩,不妨试试。
如果真的想学好,光靠文字还是不能学懂什么,顶多就知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已,所以还是要找老师,或者找培训学校去学校,这里给大家推荐创音艺术学校,做职业歌手的培训已经有十年之久了,欢迎大家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