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雅文吴凌薇。
编辑|司文
做电商或者卖广告一直是内容创业者变现的两种方式。
103010原总编辑许胡绳在2014年创办了“艺艺”,以前每天在微信官方账号发一段视频,圈一群对艺术和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读者,两年后发现了内容电商。微博在线名人时代发生了更大范围的内容变现故事,大量年轻的淘宝模特依靠街拍和励志话语吸引粉丝进入淘宝店铺。
最近五年,图文时代转向短视频时代,关注度转向非常显著。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依靠Tik Tok和Aauto Facter来吸引观众,并希望将他们转化为消费者。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卖家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投放产品,开小商店。
然而,有一群网络名人并不急于向Tik Tok用户销售他们的产品。他们在淘宝开店,希望自己的粉丝在买买买的时候跳到自己的店里去买。
请注意一个前提-
网络名人的故事离不开微博和淘宝之间的平滑链接跳转,而Tik Tok的电商野心让跳转不那么容易。从去年10月开始,Tik Tok宣布第三方来源的商品不再支持进入直播间。虽然短视频仍然可以跳转到第三方链接,但这一行动被解读为Tik Tok构建直播电商闭环的又一次尝试,通过提高部分商家的运营成本,说服他们在Tik Tok开小商店。
为了降低用户在页面跳转之间的损失率,互联网产品总是努力构建交易闭环,减少跳转次数。这些网络名人的做法似乎违背了这个常识,他们把消费者从Tik Tok拉到电商平台,他们似乎也忽略了平台链接跳转时的额外支出。图什么?
《电商在线》采访了几位在淘宝或天猫开店的网络名人Tik Tok:其中,他们曾长期致力于制作短视频,看到广告天花板后,开始转战电商;因为有短视频就像坐火箭,现在Tik Tok有两千万粉丝。还有可爱的电工姐姐,在Tik Tok省粉,在淘宝开店。
#当Tik Tok红人开始赚钱。
2019年国庆节,一个名为“老房谷”的账号在Tik Tok走红。视频中,爷爷和二爷玩了一把纯正的北京口音,配合对方搞了一场国宴。几个月后,老范家攒了几百万粉丝,开始在淘宝卖厨具产品。
去年双11后,老范家再次开始卖菜,很快登陆天猫,成为食品行业的黑马品牌。如今,老范家在全网拥有近2000万粉丝,在淘系的年销售额也有上千万。
老古把Tik Tok当成了“吸粉工具”,然后在淘宝和天猫完成了转型。
“这是一个非常顺畅的环节。”其CEO胡表示,作为一个营销领域,从到淘宝的转化环节非常短,转化的用户数量更好。Tik Tok刷老米骨的人基本都有淘宝账号。“他们会去淘宝搜索我们同样的产品。”
同样,因为粉丝频繁搜索同款,他们计划开一家淘宝店,并在2018年完成了自己的电商变现之路。
2013年,Eclipse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温馨治愈风格的美食短视频,主要商业化模式是接广告。负责人朱回忆,当时并没有《日本料理实录》淘宝店,但很多粉丝都去淘宝搜索“日本料理实录同款”,于是一些淘宝店开始贴出同款的厨具。
与此同时,自媒体广告迅速触顶,使得竹子和团队在2017年就有了做内容电商的计划,并开了一家淘宝店,卖厨具和好吃的食物。次年,天猫旗舰店再次开业。竹子认为,这是Eclipse向外界正式宣布,要非常认真地做一个消费产品,“要发展品牌,必须在天猫。”
如今,日常食品在电子商务中的实现已经远远超过了广告业务的收入。“去年,电子商务销售额为3
老范谷告诉电商在线:“在Tik Tok和Aauto Quicker增加了车窗或小黄车引导粉丝或用户跳转,我们将通过淘宝客中间的对接多支付7%的费用。
抛开额外的成本,老范家认为跳淘宝还是值得的。“用户跳转到淘宝后,粉丝不会流失,还能帮我带来站外流量。这样,淘会给我权重,让我的店铺突破早期的分层算法,在站内不买推广的情况下,在淘宝天猫系统中快速积累我的自然权重。它仍然非常划算。”
#比下单的“刷火箭”多。
桃园在Tik Tok有20多万粉丝。她是网络名人,但与Tik Tok其他网络名人不同,她画精致的妆,在镜头前跳舞。
在大部分的短视频中,她都以一种对比鲜明的形象出现:一个1.5米高的学生的头,穿着工装迷彩裤,背着工具包,整天穿梭在粗糙的房子里,快速为房子固定好缠绕的电线三两下,然后站起来。
对着镜头,跟粉丝分析布线原理、插座里预留多长的电线才合适。陶媛出生在一个“电工世家”,她的父亲、叔叔,都是湖南邵阳的水电工。在环境的熏陶下,陶媛长成了一个典型的“工科女”,她数学、物理成绩好,擅长逻辑推算。大学时,她报了水利水电专业,嫁到厦门后,又在一个家装建材公司做老板助理,公公还是厦门一家建筑公司的水电总监。
陶媛所在的公司,有自己的淘宝店,也有抖音账号。陶媛形象好,又有水电基础知识,自然成为了账号的女主角。
在五金店同行里,暂时没有在抖音和淘宝双线发展的。“我想在抖音扩大知名度,然后在淘宝卖货。”
为了让自己更专业,陶媛跟着一个老师傅学习水电安装实操,花了一个月入门。在抖音上打造“女电工”的人设,陶媛做得很顺畅。起初,她并没有抱着卖货的目的拍视频,所以,除了拍摄日常安装水电的视频,她偶尔也会在抖音上卖卖萌,讲讲搞怪段子。
初期的短视频,效果很不错。不少人给她留言鼓励,每天早上,她还能收到很多私信。
于是,陶媛开始考虑投入产出,“既然花时间拍了抖音,就要让视频变得有价值。”后来每一期视频,陶媛都会挂上公司相关的产品。但大半年过去,收效甚微。“一个月,只能在抖音卖四五百元钱。”这个销量,在每天就能成交近一万的淘宝店面前,显得有些单薄。
“粉丝喜欢看我的视频,但并不代表他们会买我的产品。”陶媛分析过,自己的抖音视频,不能转化成销量的原因。她的粉丝几乎都是30-50岁的中年装修工,男性占比95%以上。给房子刷墙,装水管的间隙,刷短视频便是他们的消遣方式。
陶媛坦言,她经常会在抖音开直播,但她只要在镜头前卖个萌,粉丝为她刷火箭的钱,都会比直播带货要强很多。
“粉丝都是水电工,他们的一个工具包都要背上十几年,插头、胶布,螺丝刀这种五金小件,都是买大件的时候,线下五金店送的。”
人设号带来的粉丝不够精准,这是不少抖音网红们都会面临的商业化困境。
有意思的人设会吸引来男女老少各个年龄层的粉丝,涨粉速度往往比定位带货的账号要快,但成交转化效率低。更何况,那些奔着漂亮姑娘跳舞或卖萌而来的男粉们,根本就不会成为店铺的客户。
今年4月的抖音电商大会上,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抛出了一个兴趣电商的概念。简单表述,就是抖音凭借大数据和算法,将内容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顺便完成产品推荐。但通过“兴趣”集结起来的用户,有时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消费者。
陶媛这类,在抖音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红,变现路径与老饭骨、日食记有所不同。“通过淘宝搜索我的粉丝不会很多,因此,我要对比两个平台的成交额,再决定自己的运营重心。”她甚至没有在淘宝店打自己的人设,可是,淘宝店的日销,却是抖音小店的几百倍。
在陶媛看来,淘宝像一个线下的大型超市,进去的人,一般都有购物需求。“也可以先逛逛不买,就像夏天的大爷大妈进去乘凉。”而抖音,更像是广场,这里有丰富的娱乐化内容,大部分人抱着消遣的目的刷抖音。他们首先要判断视频是否够吸引人,再判断视频里的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最后再犹豫是否该下单。“等真正想买的时候,可能还是会去淘宝搜索。”
老饭骨也认识到了内容场和交易场之间的差异。尽管从抖音起家,也在抖音、京东等平台上参加了年中大促,但老饭骨还是将此次618的经营重点放在了天猫:不光在直通车和钻展等淘宝常用的营销工具上砸下了预算,也打算进入雪梨、林依轮等大主播的直播间里,“平台也给了一些流量扶持”,其电商运营总监张丛林对「电商在线」表示。6月1日至3日预售期,淘系电商为老饭骨贡献了60万销售额,高于其它平台。
做内容出身的老饭骨,过去常出现在短视频这样的内容场或直播这样的营销场。它擅长通过短视频带货,也多次尝试过直播――老饭骨大爷就在抖音直播中露过几次脸,但“目的都是为了和粉丝交流,不是为了卖货而播”。而这次618,大爷将作为“总裁”参与他的天猫直播首秀。
同时,老饭骨还打算把一系列新品酱汁放到“天天特卖”首发,每袋均价10元,比它们过往的其他产品都要便宜――淘宝APP中,这个频道往往和工厂货挂钩,也被视为销售爆发的场子。老饭骨这么做,是为了让品牌扩散到更广泛的圈层中。
# 内容变现路径变短
对于品牌方来讲,不论是在抖音,还是在淘宝,都能获得不错的流量。平台间的差异化就体现在,“内容的变现,是消耗行为,还是积蓄行为。”
老饭骨在抖音有1000多万粉丝,每次直播,会有40万人次观看,每次做直播,抖音小店的销量就会特别高。“但如果不做直播,第二天就完全没有销量了。”
同理,一个短视频如果很火,那么这条视频会带来可观的销售额。不火的视频,在销量上的贡献是悄无声息的。这让胡立文发愁,他认为,是视频内容决定了流量,从而决定了销量。
通过短视频购买的粉丝,是冲动消费,这一瞬间的信任、兴趣、感动,就能成交一个订单,其带来的爆发力很强。但如果没有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很快就会被粉丝遗忘。
胡立文也发现,在抖音下单的粉丝,很少会复购。“重要的是,平台也不会引导粉丝进行复购,因为他们是来消费内容的。”所以在抖音上,老饭骨的日销量起伏特别明显。
而开天猫店则是另一个逻辑,“有平销,毕竟店铺基础摆在那里。”
所以,胡立文所做的,是想办法将这群冲动购买的人,请到店内,成为长久粉丝。“当粉丝上淘宝搜索我们的品牌,不论他是否下单,都是在无形中,增加我们店铺的权重,权重上涨后,流量配比增加,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
要怎么让天猫店的粉丝留下来呢?答案还是内容。不论是老饭骨,还是日食记的店里,短视频都是重要的引流及引导下单的工具。
在日食记的天猫店产品链接里,几乎都配上了食物制作过程的短视频。以前,消费者在抖音看到视频,再到淘宝下单,而现在,直接在天猫店,就能完成种草到下单的过程。在配了视频的链接里,不乏月销几千、上万的商品。
陶媛也尝试在淘宝生产内容,今年,淘宝逛逛正式上线后,陶媛将自己拍的有趣视频,都搬上了上去,初期取得了不错的观看量。
她也尝试在淘宝直播带货,“和抖音直播不一样,淘宝直播里,进来的人,都是有购买意向的。”刚开始,陶媛每次只播2-3个小时,加上账号还没有培养起来,进直播间的人才100多个。
但她没有放弃,没有外出拍摄时,她会将手机全程架在工位上,对着自己,一天播近十个小时。“有人进来了,我就打招呼,跟他们介绍产品,人越攒越多。”
在陶媛坚持不懈的直播下,现在,播一天能有1000多个观众,成交量越来越高。距离她接手淘宝店有大半年了,店铺粉丝翻了一倍。
电商平台开始做内容,内容平台开始补齐电商基础设施,其实都离不开反垄断这个大背景。卖家们自然希望尽可能多地铺设渠道,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会带来增量的平台。但商家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消费者/用户对各个平台的认知与期待,以及平台自身的产品和能力,是否能带来稳定持续的经营,其实都决定了品牌的经营重心会放在哪里。
今年开始,淘系电商除了提出降本增效的举措以外,还从产品端做出了相当多的改变。譬如占据平台30%流量的入口「搜索」,过去,当你在淘宝搜索一件商品,搜索结果会按照销量、好评等综合排序排名。但现在,搜索结果的排序还加入了一项权重:商家给平台带来的价值,包括它是不是能从其他平台带来流量,或者是不是一些长尾有特色的商品,给平台的商品供给带来差异化。简单理解,就是两个商家同样带来100块销售额时,谁能给平台带来增量,谁在搜索中的比重更大。
无论是曾经的微博图文、如今的抖音快手的短视频还是直播,其实都被统称为“内容”。它们之间不存在进化关系,而是此消彼长,体现了平台的流量变迁史,以及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变化。无论是打造品牌的日食记、老饭骨,还是电工小姐姐陶媛,他们都只是千万在淘宝开店的内容创作者之一,最后殊途同归成为淘宝店主。他们都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懂得如何用内容吸引流量,但流量不是最终目的,如何把充满不确定性的流量,变成确定性可以实现转化的收益,是内容创作者得以良性生存的法则。
淘宝内容生态的日益成熟,正在消弭内容生产者和带货博主之间的边界,让商家找到更短的变现路径,“毕竟链路越短,粉丝流走的几率就越小,成交的概率也越大。”陶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