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微信拥有12亿用户,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社交王者,在社交领域的地位几乎无法撼动。依靠微信的流量红利,腾讯打造了一个生态闭环的网络帝国。本文作者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微信。
作为2G时代兴起的产品,微信跨越十一年,成为全民应用,甚至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它始终保持着简约和互联的理念。
就在今年1月,微信推出了8.0版本,增加了很多新奇有趣的功能。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微信根本不了解用户,冷漠。有人说微信越来越臃肿。有人说微信的体验不好,但又不用替代品。
看了很多关于微信8.0的文章,发现他们只介绍了微信8.0更新了什么,却没有看到有人在说微信为什么会这样更新。上周听了张小龙在微信十周年的演讲,感触良多,从中窥探到一些更新微信的意图。
所以我想尝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微信,所以我想在微信上确定思维框架分析的第二个对象。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得到我想要传递的价值~
# 1.微信是什么软件?
综上所述,微信本质上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平台。
在很多人眼里,微信应该是社交工具。希望微信做好社交就够了,其他杂七杂八的功能就不用加了;有人抱怨微信越来越臃肿,很多功能自己都不需要。它们也占据了手机的记忆,失去了原本简单的外观。
但你要知道,你看到的世界其实是由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塑造的。就像几年前很流行的一句话:在你的眼里,有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你今天是什么样子,其实是由你的人生经历决定的。
所以,微信在过去的十年里不断修正,从一个沟通工具变成了今天连接信息流的平台,这其实是由微信的基因决定的。2021年1月,张小龙在微信十周年公开课上说:“我们用微信已经10年了。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形容微信,我觉得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从一开始,微信一开始就开始连接人,然后连接企业,在微信支付功能之后开始连接现金流。现在用8.0的视频号连接视频和短视频信息流,基于连接的微信概念从未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微信能够打败米聊,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社交工具。
2014年微信1.0版发布时,微信只有400万用户,而雷军米肖有2000万用户。他们之间的差距从微信3.0引入陌生人社交开始拉大,从微信支付功能的引入彻底打败米超。
因为米聊只是社交,而微信是连接;微信把社交当成信息流,以便把更多的信息流整合到自己的系统中;因为更多的信息流要融入平台,微信变得越来越大,占用的内存也越来越多。
看似有意,实则必要。
此外,雷军似乎也吸取了这场战争后的教训,将这一策略应用到了小米身上,可见OPPO和ViVO将手机作为核心盈利产品,而小米只将手机作为流量连接的入口,进而发展小米智能家居这一庞大的产业链。
所以你以为微信只是社交工具,其实微信是连接信息流的流量平台。
什么是信息流?
字节跳动的张一鸣认为世界是由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组成的。例如,文本、语音、视频和支付都是信息流的类别。
你可以把互联网想象成一条大河,无数企业把大河的水引入自己的支流,让自己变得强大。因此,互联网的竞争本质上是流量的竞争,流量指的是信息流。
什么是平台?美团副总裁张川了解到,平台首先是动态的、不平衡的,你不知道在这里能遇到谁。第二,用户之间要有网络效应;第三条:用户总是有相互的需求,不能握手,需要平台来匹配。
微信里陌生人太多,陌生的微信官方账号,你不知道在这里能遇到谁,还能在微信上和熟人陌生人社交,可以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催生出微信支付、微信官方账号等庞大的商业体系。用户与熟人或陌生人之间、用户与微信官方账号之间、用户与商家之间总有需求,其中微信充当了连接的角色。
张小龙说了一句特别牛逼的话:让产品自然生长。作为一个超庞大的流量平台,微信真正做到了不打扰用户,让微信的流量自然碰撞发酵,从而构建起如此庞大的微信帝国。
# 2.微信给用户带来了什么确定性?
微信一直致力于简约,十年不变。
上面已经提到了这种联系,但下面很简单。微信提供了简单的确定性,每一个功能都切中要害。张小龙说,微信最值得骄傲的是,过去十年和今天都没有改变。
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产品经理控制用户情绪的要求特别高。
分析一个产品。
般要从三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是从宏观视角看这个产品是附着在什么样的经济体上,竞争对手是谁,也就是常说的看大局,看清楚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然后是从中观视角去分析产品的服务人群,功能流程,信息结构,并由此得出用户画像、用户体验地图、痛点痒点爽点等用户体验相关的结论。最后是从微观视角,从用户内心的底层情绪出发,去探究产品对于用户内心情绪的影响,由此来进一步分析产品带给用户什么样的确定性。
一般来说,用户体验设计师掌握好中观视角,基本上就能在行业内生存下来。中观视角更多靠的是经验和套路,掌握分析产品的方法和路径,多花时间去实践,假以时日,你就能成为行业内合格的用户体验设计师。
但更难的,其实是掌握好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宏观视角是打大仗的能力,需要你站在足够高的视角去俯瞰整个大局,看清楚产业周期,产业的方向,靠的其实是定战略,和找杠杆,入行不久的体验设计师或产品经理通常没经历过大仗,是很难体会到的,我自己也没经历过,所以只是听梁宁老师介绍,学了一些这方面的思维框架而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
但其实梁宁老师更希望我们做到的,是掌握分析微视角的能力。
张小龙就是一个对产品的微观视角特别敏感的人,他能从用户底层细微的情绪变化中分析出用户的需求点。想想微信从通讯工具到熟人社交,再到陌生人社交,再到公众号、微信支付,直到今天的视频号,都是精准地把握了用户最底层的情绪需求的结果。
比如,微信的朋友圈从完全开放,到仅设置三天可见,再到三个月或半年可见,直到可直接管理是否看朋友圈,到了微信8.0,甚至要求用户验证好友时就首先确定朋友圈权限。这一连串改变,其实都是源于张小龙对用户在当下社交情绪逐渐发生变化的精准把控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都称张小龙是产品经理之神的原因。
# 三、微信为什么推出视频号?
微信为什么推出视频号呢?在我看来是为了争夺信息流。这是腾讯继2018年微视在短视频大战战败后发起的第二波战争。
上面说到过,互联网的本质其实是信息流,谁拥有的信息流越多,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势能。淘宝靠着电商和支付的信息流,就成为了中国第一的电商公司,字节跳动靠着短视频载体的抖音和长视频载体的西瓜视频以及新闻载体的今日头条在几年间迅速成为了互联网巨无霸级别的存在。
我们可以倒回几年前回顾一下那场大战,战场上有抖音、快手、微视、还有就是一些草莽或腰部的小视频软件。当时快手用户数是高于抖音和微视的,甚至放出不屑于花钱买广告做推广的言论。
结果就在2018年春节,抖音8天烧了5亿美元,重金做推广,吸引了大批短视频爱好者和流量;随后快手感觉势头不对,也开始疯狂重金砸广告,做补贴,并成了2020年春晚赞助商。
而微视的做法是,大量补贴的同时,借助腾讯的杠杆,直接将入口做在了QQ和微信中,全面禁止非腾讯系短视频链接在微信朋友圈中扩散。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微视和一众其他成为了短视频大战的牺牲品,从此短视频市场二分天下,南抖音北快手的阵容确定下来。
与此同时,还有一件事值得关注,就是2019年,三家互联网企业对微信发起了挑战,一个是马桶MT,一个是罗永浩的
聊天宝,最后一个是抖音的多闪,最后是以微信的不理会作为收场。
# 四、为什么短视频如此重要?
因为它很可能是未来信息流主流的载体。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微信公众号没以前那么火了,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把看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时间拿去刷抖音、看短视频了 。
在2018年之前,微信公众号是微信信息流非常重要的入口。在PC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百度是流量的入口,旗下的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组成了中国最大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创作社区,使得百度成为了BAT三巨头的头部企业。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应用开始自建搜索引擎,自营内容对百度进行了封锁;微信公众号从中崛起成为了新的流量入口,无数的自媒体创业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上创作内容,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入口。但是,随着4G技术带来了更高的网络带宽与传输速率,视频内容开始发展,短视频应运而生。
# 五、短视频为什么能够取代文章?
回到底层情绪来看,是因为人们比起文字本能地更能理解简单、直接的图像。
文字带给人的反馈是延时的:你得先识别文字本身,理解语义,上下文联想,最后你才能得出一段文字的含义。而短视频是带来即时反馈的,它没有阅读成本,能通过视觉和听觉,就能给用户带来更加深刻和即时的情绪上的变化。
其次,短视频的创作门槛比写文章低,张小龙在演讲中说到,许多人其实是不擅长写长文章的,但是你让他用手机拍一段视频,这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
最后是因为当代人的心智提上去了,这时代的人们的观念正在逐渐开放,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短视频当然就能使更多人参与进来,自然就能成为下一阶段主流的信息流载体,微信当然不能置身局外。
所以,到这里,你其实就已经能看清一些微信在做的事情了。微信为什么要开设视频号?就是为了争夺下一阶段信息流入口。为什么当年支付宝要推微信?是为了争夺的信息流。
当前阶段,谁是微信的竞争对手?
信息流的上游是人,谁掌握了最大的信息流谁就是竞争对手,目前能看到的是抖音,2018年抖音推出多闪,其实就是为了构建自己信息流平台;在之后,可以预见到抖音和微信在短视频流量争夺上必有一战。
# 六、微信能不能赢?
我觉得微信这次能赢,因为人性的弱点推动了互联网的流量,但人性的光明构筑了商业的文明。
互联网商业本质是流量*转化率,字节跳动鼓励人们在抖音、西瓜视频上发视频,采用的是补贴的方式。
这会使得视频博主在其平台上发布视频的目的变得利益化,是在变相鼓励视频创作者生产更具强吸引力的题材,取夸张的标题名字来吸引更多用户点击,从而获得更多流量,并通过广告商的投资,带来商业的变现。
去年甚至还爆发了直播带货的新蓝海,其实本质上都是帮助视频创作者带来商业利益。色欲作为人类的本能,自然是最能吸引用户的手段,所以你能看到与性相关的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占比是最多的。
这种利用人性的弱点(贪婪、色欲、虚荣、窥视)构筑的互联网流量,使得抖音快手在短视频草莽时代逐渐成为了短视频中的头部平台,但是在存量竞争市场上这一机制终究不可持续。
相比,我更喜欢微信视频号的做法。
微信选择只做内容承载和传递的载体,这就意味着微信不会去生产内容,也不会去买内容,并不会关注具体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而是真正做到让用户自发地去生产和分享内容,让产品自然生长。
张小龙说视频号的目标是,希望人人都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这使得内容创作者本身很难带有利益目的。
视频号的初衷,就不是让一部分内容创作者获得极高的关注度,成为网红,获得商业变现,而是希望人人都能够像在朋友圈发布图文一样,以视频化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容。微信能这么做,是因为其拥有巨大的信息流,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这件事。
尽管现在打开视频号,里面同样充斥各种基于人性的弱点所创作的内容,微商、网课、低俗,诱惑等内容遍地,但现在你看到的它的样子,绝不是它本该有的样子。我相信随着微信对视频号的迭代,视频号终会成为微信所目标的那个人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样子。
# 七、为什么张小龙说直播新的表达方式?
张小龙在公开课中讲到:未来直播可能变成一种很多人都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为什么?因为直播能够营造场景。
什么是场景?场就是时间+空间。景呢?是能够触发情绪的交互。直播比起视频,更能够激发用户内心的情感,能够让主播和听众之间产生更深刻的连接。
这种感受其实是视频无法比拟的,就像你在现场看演唱会和看录播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周边的环境会影响用户的情绪。
令我很深刻的体验是,今年王者荣耀冬季赛决赛第四局DYG对战南京Hero战队,当时的局面是0:3,如果第四局DYG没有赢就意味着比赛的结束。
当时直播中所有人的心都很紧张,结果DYG里的清清用一手关羽力挽狂澜,赢得比赛,在场主持人,和屏幕前的观众都被DYG清清的不服输感动,场面一度到达高潮,我的内心也被深深震撼到了。
但是之后看录播,就会发现有人在看外星人似的,发弹幕很冷淡地表示都是基本操作,完全不懂我们在激动什么。这才使我意识到,直播真的比视频更能激发用户的情绪。
现在你打开微信直播,内容质量其实并不好,是因为新流量入口会带来新红利,投机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实际上,微信直播应该和会如今刷礼物求关注,公会云集的直播平台不一样,会呈现出一个更加开放、生活化的样子。
# 八、微信为什么要在表情包、状态上的创新?
微信8.0更新了动态表情包、动态,把视频放在名片,音乐播放器优化上等一系列新有趣的小功能。
这些功能按照张小龙的说法是人们对情绪的表达更强烈了:他觉得人们喜欢表达更加强烈的表情,他觉得设置状态能够帮助用户找到同类,他觉得音乐播放器不该是一个电唱机放在那里转,而应该给用户更直观的视觉表达。
你会发现,张小龙描述需求的方式,是极度自我的表现,他会用心里想的美好的用户故事来解释为什么要加这个功能,而没有根据数据来得出结论。
甚至他说想做一个功能,让十几亿人都能在同一张画布上画画,然后看最后画出来的是什么样子。这些一些功能,张小龙就是拉一个一二十人的团队,讨论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就这么简单的做了,就这么推出了。
这里我想说说自我与自律。成为高手的路径是一万小时定律,但是想让一个人持续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一万个小时是很难的,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一个是保持自律,带着对失败的恐惧,坚持下去;另一个是对这件事保持满足和愉悦感,靠着对做这件事的热爱来度过这一万个小时。
自我和自律的人都能成为非常成功的人,你从小受学校的灌输自律的理念其实是为了便于管理。但自我的人,是充满创造力的,对不满意的事物是抱有强烈的情绪的,他们不能容忍不完美的事情,并会去努力改变它。
苹果大神乔布斯是一个极度自我的人,他能乐此不疲地对着ppt演练上百次,他不能容忍手机附带个键盘笨重的样子,乔布斯让自己追求卓越的精神成为了苹果的设计理念。
梁宁老师说,张小龙是一个极度自我的产品经理,正是由于其对用户在社交需求上极其敏感的感受,才催生出了如今简单并且连接世界的微信。
张小龙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其实是因为持续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这决定,与其对用户情绪的深刻把控有关。所以腾讯出产品经理,阿里出运营人才。
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的东西,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 九、总结
这次分析微信,我没有严格根据梁宁老师给的中观思维框架来分析(痛点痒点爽点、用户画像、用户故事、用户体验地图、服务蓝图等),而是从微观情绪和宏观大局上分析了微信带给人的确定感,微信视频号的意义所在,聊了些关于自我与自律的事情。
因为我觉得微信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服务着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人生百态,微信包容了无数种用户画像,在其上也书写着无数的感动人心的故事,我觉得这时再去聊中观套路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微信从1.0,跨越2G到5G的技术革新,从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不忘简单和连接的理念,十年时间迭代成为了我们离不开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放在人身上该是一个多么励志的事情啊!
最后我想交付给你一句,也是梁宁老师交付给我的,一直触动鼓励我坚持下去的话:今天你在什么样的点位上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未来,你会以哪种方式,持续迭代。
本文由 @努力的橙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