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一个设计团队需要哪些人 策划团队

  

  作为一名设计师,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经验的增加和业务需求的增加,他将逐渐面临带来设计团队的需求。很多人只是精通设计,没有管理理念,不知道怎么带团队。这篇文章,看看作为设计师,我们如何能带来一个好的团队。   

  

     

  

  以前我觉得带人挺简单的,就是自己打嘴炮,别人做事就可以了。   

  

  但是当它真的落到我头上的时候,我的眉毛收紧了,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   

  

  相比自己做出一个牛逼的设计,建立一个设计能力强、学习氛围足、思维活跃、有创造力的设计小组,真是一件令人秃顶的一件事儿。   

  

  今天,我将写一篇文章,分享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想法。   

  

  # # 1.什么是好的设计团队?   

  

  在带领团队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好的设计团队。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衡量:   

  

     

  

  1.公司层面:一个好的设计团队可以为公司赋能产品、创造价值、创收、提升影响力。   

  

  2.个人成长水平:好的设计团队,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完成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得到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有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及个人成长空间。.   

  

  # # 2.如何带团队?   

  

  搞清楚什么是好的设计团队之后,再看怎么带。我认为有四个重要方面:   

  

     

  

  ### 1.制定团队目标   

  

  设计师在工作中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这大多是团队目标不明确造成的。不仅如此,没有明确目标的团队很难为公司做出有价值的设计。   

  

  因此,团队领导应该知道如何设定和划分目标。   

  

  正常情况下,进球可以分为:a.长期目标;b.短期目标。   

  

  a.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指未来至少一年内能够指导团队做事的方向。目前,我会考虑设定一个“年度”目标。   

  

  在制定前,应该先去确认“产品”的年度目标,因为设计是服务于产品,在产品目标的基础上,从而提炼设计可以发力的点。   

  

  你可能会问,怎么提炼?   

  

  以米托某APP为例,其年度目标是扩大用户规模。   

  

  那么,“扩大规模”可以分为:   

  

  1.推广新用户;   

  

  2.增加用户粘性。   

  

  从“升级新用户”维度,细化设计目标:   

  

  1.优化产品运营活动模块的设计(通过运营活动使用户在终端转化为新用户);   

  

  2.优化产品分享模块设计(引导老用户分享内容,让更多人看到,从而吸引新用户)。   

  

  从“增加用户粘性”的维度,细化设计目标:   

  

  1.品牌整体升级(使其更符合现阶段用户的定位,实现情感共鸣);   

  

  2.升级终端内产品体验(体验好,老用户会依赖)。   

  

  也有人会说,单纯从设计维度提升用户是非常困难的。这个目标能实现吗?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的每日P图“往昔青春照”活动,是由内部设计师完成的。活动上限为28小时,参与人数超过1亿,帮助每日p-map成为Appstore总榜单第一。这是一个真正的设计授权业务的新的优秀案例。   

  

     

  

  b.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服务于长期目标,而长期目标又分为:每月、每周、每天可执行的要做的事情。方向明确,目标明确,生活一下子变好了。   

  

  (说是。)   

  

  一般来说,长期目标引导方向,短期目标辅助。这样做不仅能给公司的产品带来更大的价值,还能减少设计师的盲目试错和走弯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挖掘个体亮点   

  

  就像玩王者荣耀一样,团队需要法师、刺客、肉和助手。只有阵容合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取得胜利。其实设计团队也是一样的。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人产品思维很强。   

人擅长插画、有人专攻动效、有人沟通厉害、有人创意十足。

  

好的团队,应该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而不是让产品思维强的人,去画插画,让动效强的人去手绘。

  

那么,如何挖掘设计同学亮点呢?

  

a.往期作品

  

其实,一个设计师的亮点,从往期的作品或者项目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比如:拿作品集和简历举例,有的同学会在作品集中,体现很多通过产品数据推导出的功能模块设计,那么它的产品思维会比较强;

  

有的同学,做的UI虽然很好看,确没有灵魂,但可以看出他的排版和运营设计能力还不错;

  

有的同学,除了作品集以外,还有视频剪辑的短片,说明他可以解决团队内视频剪辑需求,动态运营需求,等创新业务。

  

因此,我们要努力发现大家身上的优点。

  

b.沟通探讨

  

每个人心里也都有自己的小规划,私下可以一起沟通职业规划、感兴趣、希望挑战的地方,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也是培养亮点的好机会。

  

一丢丢建议:在刚工作的时候可以多方面尝试,但是到工作3年左右,最好能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难以被取代的优势。

  

总的来说,挖掘每个人身上的亮点,运用好大家的优势,对于团队来说非常重要。

  

### 3.营造讨论氛围

  

很多设计团队的工作方式是,自己干好手里的活就ojbk了,大家很少进行沟通讨论。

  

其实,设计师很需要一个好的讨论氛围,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大家脑洞。常用的讨论方式有:a.设计内审b.workshopc.跨领域分享

  

  

a.设计内审

  

设计内审,指的是设计方案内部评审,比如:某位设计师完成设计方案后,呼唤组内其他设计同学,提(zhi)点(dian)意(jiang)见(shan)。

  

  

内审的优点在于:

  

1. 被内审同学只有思路足够清晰,才能说服别人;

  

2. 其他设计同学只有了解业务,才能提出合理意见;

  

3. 讨论后得出的方案,更经得起推敲。

  

建议:被内审的同学,在评审前,先主动陈述清楚,所需评审模块的产品目标是什么,调研了哪些同类产品设计,做了哪些方案,最终倾向于哪种方案,以及为什么倾向,等等…

  

而不是上来说一句:“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没”。人家都不知道什么背景怎么提意见,就算提了意见,也不一定是合理的。

  

b.workshop

  

workshop,翻译成中文是工作坊的意思。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后来被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针对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什么时候会使用到工作坊呢?一般情况下, 在团队一致性不高以及问题复杂程度较高的时候,使用工作坊的方式来梳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方案。

  

具体的方法网上一搜一大把,我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c.跨领域分享

  

这里的“分享”指的是内部设计分享,“跨领域”指的是,非互联网行业的知识。

  

因为大家说起设计分享,只停留在 icon啊、渐变风的趋势啊、留白啊、按钮啊。其实可以打开思路,多分享互联网以外的设计和想法。

  

> 比如:服装设计、汽车设计、家居设计、设计美学、音乐、心理学、哲学,这些都是相通的,很可能在不经意间给你灵感。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到底哪通了!我咋都用不上呢?

  

比如:你喜欢服装设计,可以从每年新款上提取很多好看的配色方案,跟组内同学分享。

  

  

  

比如,你对奢侈品感兴趣,有没有发现,奢侈品牌里的经典款,很喜欢用黑金配色,潜意识里就会给人尊享的感觉。

  

  

所以,映射到互联网产品中,很多会员中心或者增值服务,也会选择这种配色。

  

  

跨领域分享,其实也是督促组内同学,不局限于日常工作中“狭义”的设计,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扩充知识面、提升眼界和深度思考能力,从而通过“映射”的方式,为互联网设计提供思路。

  

其实,不管是内审,workshop,还是跨领域分享,都是能让团队有一个更好的沟通氛围,从而提升设计和沟通能力,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闷头画界面。

  

4.制定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它只是做设计的基础,确保不出错、效率高、避免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体验不一致的问题。

  

设计规范包括:各系统官方设计规范(Ios、安卓、Web、PC、Mac…)、团队产品设计规范(UI设计规范、运营设计规范、交互控件规范…)。

  

  

团队产品设计规范,应该随着产品的迭代,不断更新、持续优化,不然盲目的遵循老旧规范,很难做出创新的设计,以及创意上的突破。

  

## 总结

  

以上,是最近这半年的小心得。

  

总的来说,如果你希望设计为公司带来更大价值,组内同学少走弯路,就要 制定团队目标 ;如果你想让组内同学快速成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儿,就要

  

挖掘个人亮点 ;如果你觉得团队需要创造力和激情,想要激发大家的脑洞,碰撞创意火花,就要组织 定期集体沟通

  

;如果你担心设计不够统一、出现残次设计、配合效率较低,就要 制定设计规范

  

每个设计师在职业生涯中都会有新的挑战,带团队对我来说,也算是打怪升级道路上的一个关卡。因为要想的更远,承担的责任更大。

  

这个期间,我也迷茫过、痛苦过、无助过,还好已经慢慢解决了。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也从以前的“点”逐步形成现在的“面”,更加周全。不过,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接下来继续加油,跟大家一起探索牛逼的设计。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 #专栏作家#

  

大牙,微信公众号:大牙的设计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百度资深UI设计师。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擅长用直白的语言去分析产品、交互、视觉的同学。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