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自媒体运营创业计划书 创业自媒体短视频计划书

  

     

  

  在字节跳动,经常有一些你熟悉的同事,突然发生了“令人困惑”的变化:   

  

  一个负责一个产品的人突然一头扎进一个新的业务,从零开始,他是怎么想的?   

  

  经历过行业分析、产品、战略等多个岗位,Ta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实现跨界是否合理?   

  

  这背后其实是我们“看人用人”的人才观――相比专业背景和大厂经验,字节跳动更注重的是是否能深入思考、是否有学习能力等本质特征。这不仅贯穿于字节跳动的招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在组织转移和接受新变化后,何时在公司寻找新的机会。   

  

  在字节的学生眼中,学历、背景、简历、职称更像是束缚和负担。只有放下这些毫无意义的“自我”,我们才能轻装上阵。但是离开熟悉的赛道和舒适区肯定意味着不确定和不适。这些字节数是如何考虑的?这些千变万化的经历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这一次,Bytejun找到了三个ByteDancer,和他们谈了“重新开始”的事情。   

  

     

  

     

  

  我是Tik Tok的第三名正式员工。   

  

  当我加入Tik Tok时,产品1.0版本还没有推出,这在公司是一个非常小的业务。从冷启动初期,我们一点一点的搭建内容生态,直到超出大家的预期,成为服务亿万用户的平台。在Tik Tok从零到一的建设过程中,我也成长为Tik Tok的运营负责人,管理着一个数百人的团队。   

  

  Tik Tok的经历在今年5月戛然而止。   

  

  我做了一个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的选择:调到电商运营团队,开始新的创业。不过,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纠结。这个决定我只考虑了一个星期。   

  

  在Tik Tok,我做帮助用户表达的事情已经很久了,这是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一种“连接”,但我还是想做更多的事情来促进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去年和电商有过业务接触,觉得电商给用户提供服务,这也是一种重连接,更符合我的人生目标,价值感更强。   

  

  至于我的人生目标,是在抖音的时候逐渐确认的:改变一部分人、一部分世界,让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Tik Tok,我分阶段实现了这个目标。我记得早年举办的“Tik Tok伊杜之夜”―。   

  

  在一次向创作者展示自己的线下活动中,我能深刻感受到平台是如何影响一群人的表达的。   

  

  从图文到视频,它是一个趋势的变化,自己参与并促成了这个变化,就会觉得特有使命感,特别酷。   

  

  Tik Tok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为这款产品带来更多价值将变得更加困难。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你会觉得孩子长大了,老母亲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我决定我应该探索一些新的东西。幸运的是,电商团队认可了我的学习能力和开拓精神,尽管我没有任何行业相关的经验。   

  

  但是身边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有人问:“你是Tik Tok的运营负责人,怎么能放弃呢?”说实话,我觉得没有人比别人更高更有价值。在字节跳动,没有等级观念。   

  

  其次,我觉得人生的规则是不断在新的挑战中找到高光时刻,而不是让自己处在一个一成不变的“顶峰”。头衔是外在的东西,而不同经历带来的成长是更本质的收获。   

  

     

  

  看了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挺感动的。人们应该有一个长期的、坚定的目标,并且清楚什么服务于这个目标。如果不是,就没那么重要了。所谓纠缠无非是这个标题对我很重要,对吧?但如果对长远目标不重要,为什么不能放弃呢?   

  

  打电话的人负责货运团队,我想解决的问题也是从零到一-。   

  

  丰富人才和商品的结构,更好地匹配人和商品,挖掘用户潜在的购买兴趣,最终实现其潜在的购买需求。我在电商行业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要从零开始学习这个行业的逻辑,甚至是平台、人才、商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到现在不合适的地方不多,但最大的问题是人少,帮我赶紧打广告(slave . jpg)。   

  

  

害......虽然跨度看似比较大,每段经历之间是有联系的。

  

我加入字节跳动之前是记者,2015年左右,我所在的媒体尝试以数据的方式写财经新闻,让我培养出了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从传统媒体来到字节跳动算是一次比较大的转型了,但还好字节招人没那么看重经验,否则我在简历筛选那一关就“挂”了。

  

我当时的工作是产出行业报告,给各个业务部门提供行业输入。期间接触了很多新东西,比如大数据,让我看到数据驱动决策的背后有很多科学方法,我还凭兴趣自学了代码。

  

回头想想,那段时间就像是人生的“发散期”,不是非常确定我要做什么,唯一确定的是,我还想多尝试一些新东西。

  

后来机会就来了。因为做了很多汽车行业的报告,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了解。那时候懂车帝刚刚成立,我就自告奋勇应聘了产品经理的岗位。当时的leader也比较支持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事,这样视野会更开阔,未来的可能性会更多。

  

从行业分析岗位转到产品岗位,好大的跨度,更大的落差感。当时业务处于上升期,节奏很快,大家能力也很强。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就像是一个差等生突然被调到了尖子班,而且这群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你会感觉自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吭哧吭哧抄笔记,能学一点是一点。

  

我也不是没有任何准备。

  

在转岗之前我就自学了很多东西,去上产品相关的网课,参加线下培训,对产品是有一些基本概念的。但实际上岗后,发现那一套“方法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字节......产品不仅需要知识积累,还需要经验支撑自己做判断。

  

  

不过,撑过这个过渡期就会好很多。没什么诀窍,就是花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学习,珍惜每一次项目经历,沉淀方法和经验。

  

后来做了不少产品功能都上线了,比如第一版汽车热度榜,排行的算法是我主要设计的。但是做了产品经理不到1年的时间后,我还是有些迷茫,觉得始终没找到那种“使命感”。

  

我以前是记者,始终希望能更直接地推动社会进步。我认真想了想,公司其实不缺优秀的产品经理,但可能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工作还比较初期,而刚好我有这方面的能力

  

―― 做产品时积累的项目管理能力和逻辑判断,和在媒体时锻炼的市场传播能力。

  

所以做企业社会责任,也相当于一个回归初心的过程。

  

2018年,我加入扶贫项目组,负责文旅扶贫项目“山里DOU是好风光”,通过抖音带火了很多贫困县的景点,第一个推的河南老君山现在还是抖音常年最火的几个地方之一。

  

其实做项目管理就是要综合各方面的资源,一起去完成一个目标,这跟产品工作有点像。所以说虽然离开了产品岗位,但懂车帝这段经历锻炼出来的能力让我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受益。

  

去年,公司成立了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我开始在其中负责战略工作。

  

从事这份工作之前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觉得就是做公益,后来才发现其实覆盖面非常广,除了社会方面的责任,还有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等,涉及的议题也非常广泛,包括我以前很少接触的碳中和、数字包容等。而战略在其中是一个更前端的角色,要更早确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再层层分解下去。

  

字节的用户量非常庞大,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有机会让更多人受益,所以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也更强烈。

  

这是我第三次转换赛道了,成长和挑战让我总是能保持战斗力。

  

  

  

2015年毕业后我先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海外产品的用户增长(UG),2018年来到字节跳动,担任影像业务的UG负责人。确实,在接手CapCut之前的五年时间里,我没什么做用户产品的经验。

  

至于为什么成为了CapCut产品负责人,现在想想也是挺神奇的。

  

负责影像业务增长期间,我支持了剪映从零开始的增长工作,也得益于产品团队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剪映上线短短时间内在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拔得头筹。

  

说不兴奋是假的。不过听到创作者亲口说“谢谢剪映”,看到更多人以一种更便捷的方式参与到视频创作中来,比数据提升给我带来的触动更大。

  

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这样能够激发大家创造力的产品是不是应该走出去,服务于全球用户?

  

这个想法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立马在影像团队里成立了一个小创业团队。

  

要不要all in这个新业务呢?几乎没怎么犹豫,我就下了决心。

  

因为见证过剪映从0到1的过程,在CapCut立项之前,我就总是忍不住跟团队说:“国际化可以做,这是今年影像团队的一个变量。”

  

可能正是对业务的信念感,让我接受了这个挑战。

  

要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确实会担心自己做不好。不过在面对自己真正看好的业务方向时,满脑子都是:“现在业务什么都没有,要赶紧做出来一个规划,告诉大家我们接下来该干什么。”

  

  

由于还兼顾着UG的工作,我的面试和会议直接翻倍,还要跨时区办公,早上七点就被拽起来跟美国同事开会。

  

但更大的挑战是在思维和个人经验上。增长和用户产品之间的区别还是蛮大的,增长更看重效率和手段,思考的是哪些手段是高ROI的,而用户产品则更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各个环节。

  

为了更快的完成这种思维转换,国内的剪映团队被我骚扰了无数次。我不断追着他们问早期产品是怎么做起来的,产品层面遇到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嗯,感谢飞书没有拉黑功能。

  

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做用户产品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去体验,把自己变成创作者,大量地搜集信息。后来我们甚至定了一个固定的时间,提醒全组每天刷TikTok,思考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有哪些剪辑痛点。随着团队越来越大,我们还成立了刷视频小分队。

  

虽然整个过程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还是有很多感到“值得”的瞬间。比如看到自己的想法被验证――早期定的两个产品专项,两三个月就让CapCut的DAU实现了快速增长。

  

另外,着手做用户产品确实会让视角转换,也能更好地知道如何站在UG的角度服务好业务。之前做增长习惯于聚焦在数据,当自己做了业务之后,就会发现对于抖音、TikTok来说内容生态十分重要,那么我如何能从UG这一侧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业务贡献更多,也是我现在会思考的问题。

  

能够让更多人便捷地通过视频来表达,我觉得我们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想到这里,就觉得CapCut要做得再快些,再好些。

  

  

“重新开始”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或许是不舒适,但这种尝试和不畏难也带给他们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提出“舒适区”的心理学家Alasdair

  

White说,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适的区域,则较难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字节跳动,我们用“始终创业,Always Day

  

1”来勉励自己,对抗平庸的重力,保持拉伸,保持“不舒服”,不断用新事情和高标准挑战自己,来获得更加丰富、真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