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挥短视频的教育功能,需要厘清五个概念。
孙鸿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近年来,短视频用户增长迅速。第46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18亿,占网民总数的87.0%。与2018年6月相比,这两年增长了12.9个百分点。2019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选取北京、辽宁、广东、江苏、河南、安徽、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8个省(市、自治区)16个市(区/盟)的96所中小学,对4年级至2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095份(以下简称“本次调查”)。本次调查发现,65.6%的中小学生使用过短视频APP。这意味着短视频应用已经在中小学生的网络使用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短视频内容丰富,可视性强,形象生动,短小有趣。短视频不仅给青少年带来快乐,也是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65.6%的中小学生认为短视频有利于拓宽知识面,58.4%的学生认为短视频的视觉学习方法非常有趣,57.6%的学生认为短视频可以由专家或权威人士进行解释,55.9%的学生认为短视频更便于交流。这说明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认同短视频的教育功能。因此,教育短视频内容在中小学生中也非常受欢迎。超过30% (32.8%)的中小学生最喜欢知识教育短视频,在搞笑、动漫游戏、日常生活与美食、话题、可爱宠物、才艺、明星等11个短视频中排名第三。这说明知识教育短视频在中小学生中非常受欢迎。通过研究中小学生喜欢短视频的原因发现,学习技能和获取信息也是他们喜欢短视频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2.2%和23.6%。如何充分利用短视频引导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教育成长,是数字时代教育的重要命题,也是短视频进入深度发展期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短视频在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丰富知识和辅导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通过短视频获得的知识是才艺知识,如绘画、舞蹈、学习等艺术特长,占67.1%。这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弥补了学校和家庭人才教育的不足。辅导知识占比也很高(64.1%),在中小学生通过短视频获取知识方面排名第二。短视频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碎片化的知识点,供中小学生在零敲碎打的时间里补充和加强学习;此外,健身、烹饪、美容等生活技能知识和人文、自然科学等科普知识也分别占60.0%和59.3%。从数据来看,短视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知识内容占中小学生接触的短视频内容的近60%至70%,对扩大他们的知识和视野,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短视频成为新媒体的重要业态,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观察视角,也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Tik Tok为例,截至2020年6月,颤音平台教育内容累计点赞量为3092亿,累计播放量超过10万亿次,累计转发分享量超过10亿次。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教育内容已经成为“法律”
虽然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儿童教育服务,但未成年人有权享受闲暇和接触媒体。成年人要避免让孩子的闲暇时间和活动功利化,赋予其闲暇游戏“意义”的倾向。或许未成年人真的是靠刷短视频打发闲暇时间,这真的是一种“乐儿”,但这些都是孩子作为一个主体应该享有的权利。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和老师,有责任维护孩子的媒体接触权和闲暇权,理性对待未成年人与短视频的亲密接触,放松心态养育孩子,服务孩子成长。
二、短视频应该有意义还是有趣?
短视频的教育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短视频产品时间短、互动性强、通俗易懂、形象有趣,更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享受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公认的教育理念,通过短视频传播的教育内容也要寓教于乐。因此,有趣的是重要的标准。为了避免短视频教育内容以教科书为基础,有趣应该先于有意义,有趣可以更有意义。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搞笑视频,比例接近60%。喜欢短视频的主要原因是解压和好玩,比例在一半左右,超过学习技能和获取信息的选项10个百分点以上。乐趣是最后一个词。追求放松、快乐和乐趣是人的天性。成年人更需要孩子。在为儿童提供知识教育时,应充分尊重短视频。
重少年儿童的求知需求和心理需求,不仅要让孩子们会学,还要让孩子们乐学、爱学。第三,短视频能不能发挥教育作用?
谈到未成年人的知识学习,家长和老师总是习惯与课本、作业联系起来,似乎知识学习就是语数外。但是,作为成长在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他们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不仅仅是课本教学。因此,只要是弘扬正能量的短视频,对少年儿童都具有教育意义。而且,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7岁之前,右脑比左脑发育更快,更有利于接触美术、音乐、运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短视频要尝试不同内容的知识传播,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短视频都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抖音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报社等机构,发起短视频知识普惠行动“DOU知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权威专业的科普内容生产。截至2020年2月29日,粉丝过万的知识创作者达9万个,共发布超过2586
万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4万亿次;抖音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戏曲学会、河南豫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昆剧院等启动了“DOU艺计划”。
截至2020年9月,抖音平台8大艺术门类――音乐、舞蹈,影视,建筑,书法、戏曲、雕塑、绘画内容短视频已达2.8亿条、累计播放1.5万亿次、点赞490亿、评论26亿,使更多的人得到艺术教育。因此,短视频企业要了解不同群体青少年对短视频内容的需求,从而使产品更契合青少年。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更喜欢萌宠类、初中生更喜欢知识教育类、高中生喜欢话题类的短视频,城市学生、高中生看科普类知识比例更高,小学生看辅助学习类知识比例更高。在内容生产和推送方面,可以结合不同群体未成年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
第四,刷短视频会不会沉迷?
提到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接触,无论是网络游戏、网络小说还是短视频,成年人经常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生怕未成年人玩的时间太长影响视力、健康、学习,更怕沉迷进去无法自拔。本次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差、缺乏交流对象、感到学习负担重、心理有压力、对未来迷惘、缺乏交往技能、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未成年人,刷短视频的频率均最高、时间也最长。家庭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刷短视也有较大影响,常常感到家长不尊重自己的未成年人,经常刷短视频的频率更高(23.9%),比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16个百分点;常常在家中感到不自由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频率更高(19.7%),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11.3个百分点;常常因家长唠叨感到心烦的学生,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比例高11.7个百分点;家人经常各自上网缺少交流的学生,比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经常刷短视频的比例高15.7个百分点。在时长上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以每天刷短视频4小时以上为例,经常有家长唠叨让人心烦感受的学生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3个百分点,家人经常各自上网不交流的学生比从没有这种感受的学生高5.3个百分点。所以,尊重与陪伴是更好的管理,管理要从陪伴开始。成年人如果担心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不妨从陪伴开始,在陪伴中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长困惑以及他们想得到的帮助,并对未成年人进行管理和引导。如果家长还能陪伴孩子一起看看短视频,一起学习一些有趣的知识,那么不仅是孩子的幸福更是家长的幸福。在陪伴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管理孩子合理接触短视频。
第五,要不要为数字时代的青少年赋能?
利用短视频学习是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方式为未成年人带来丰富的内容、便利的互动等,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不利于集中注意力、缺乏优质内容、知识准确性无法保障、让时间管理变差等。本次调查发现,有四成多中小学生(43.2%)认为使用短视频后时间管理变差了。认为学习变差的比例有37.4%,生活习惯变差的比例有24.8%,个人信息保护变差的比例为18.5%,消费行为变差的比例有17.4%。产生这些问题,意味着我们在教会青少年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合理消费、养成数字时代良好生活方式、自我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还要给青少年赋能,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的生活方式,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规律。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赋能青少年的媒介参与能力,运用短视频平台丰富的专业资源和素材资源,带领青少年参与视频创造。例如,一些在抖音上非常活跃的艺术家走进山区,带领当地的留守儿童用艺术手段记录生活的美,在短视频中展示家乡的青山绿水、人文家园、非遗技艺等。留守儿童在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多种艺术形式,享受了艺术创造的幸福感,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为青少年健康与教育赋能,使青少年在参与创造中产生获得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