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运营方案总结 短视频运营工作总结

  

  编辑导语:内容运营几乎成了每个企业获取客户的必经之路,在塑造品牌的同时也完成了转型。然而,在内容的初始阶段,往往会出现流量不足以传播的情况。这个时候该怎么办?作者分享了使用“小数据”进行快速迭代转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内容获取几乎成了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大V,甚至每一个个体做出的增长尝试。为什么不在塑造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进行转型?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网络名人体质”。从0开始做内容,流量往往不够。   

  

  当流量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个的时候,如何快速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不使用技术工具),从而“一炮而红”?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初期所获得的“小数据”。   

  

  小数据,即个体数据,是指需要新的应用方法来体现高价值的个体化、高效化、个性化的信息资产。   

  

  顾名思义,与大数据相反,小数据更具体,更关注个人。   

  

  那么,内容生产者有哪些值得观察的小数据呢?   

  

  # 1.小数据1:简单的行为——表扬、收藏等。   

  

  无论是视频还是图文内容,读者采取的简单行为就是最直观的答案,甚至很多媒体平台的推荐因素之一就是点赞数和收藏数。   

  

  对于观众(或读者)来说,双击屏幕才能喜欢。只要他们在观看内容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基本上就可以触发这种行为。但是,收藏行为比点赞更理性,通常是在看完整个内容或者确定你会反复回顾内容后触发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简单的行为只能反映出内容中有读者感兴趣的“点”,并不能保证整个内容在“方面”上也会吸引读者。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也许整个内容本身不够吸引人,但有些文字、观点、图片、视频等。已经击中了读者的g点。   

  

  如果有技术可以跟踪你在视频中读到的哪一段、哪一个片段触发了点赞和收藏行为,就可以最直观地引导创作者——这是你内容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在Tik Tok后台的参数中,有播放率,显示的是视频前几秒观众跳出来,可以引导创作者优化。   

  

  哪怕此时只有几十个观众,但超过半数的点赞行为都是发生在某一个“子内容”上,这就是观众的兴趣标签,也是创作者应该继续深耕的方向。   

  

  # 2.小数据2:高分互动行为——留言、欣赏、转发、加关注等。   

  

  相比于简单的行为,如留言、欣赏、转发等“成本更高”的行为,用户对内容的高度认同显然更为明显。(当然也可能是不满)   

  

  不过整体来看,高分互动行为无疑会给内容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流量,甚至评论区“互撕”的互动行为都有可能让内容“黑红”起来。   

  

  这时,除了消息的内容(下一部分详述)之外,内容创作者还应该注意哪些“小数据”?   

  

  在我看来,它至少包括:   

  

  ## 1\.留言时间。   

  

  是否集中在发布后的短时间内?还是均匀分布?还是长尾效果好?   

  

  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平台机制好,用户习惯了问题,还是内容踩在SEO关键词上,还是平台在搜索中给予了更高的权重,等等。   

  

  此外,还可以横向比较几篇文章的消息时间,找出最佳发布时间。   

  

  ## 2\.留言。   

  

  文字可以直接反映作者对内容的共鸣。如果只是“好”、“棒”、“差评”等形容词而没有详细说明,一方面反映出可能的内容相对简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观众的水平相对初级。如果深度内容如此“高低贵贱”,可能是投放渠道有问题。   

  

  ## 3\.欣赏数量。   

  

  如果一段内容被高度赞赏,那无疑是观众所喜欢的。如果欣赏量一般,则证明内容整体质量保持在一个水平。   

  

  另外,赞赏分为应该区分两种:基于内容的和基于作者的。前者是对于内容的认可,后者是对于IP的认可,可以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做后续用户运营。   

  

  ## 4\.增加注意力。   

  

  新的关注是持续出现,还是在一篇文章发表后才集中?前者证明账号已经开始稳步增长,后者则显示出内容“爆炸”的潜力。   

  

  ## 5\.转发和下载。   

  

  如果有很多高评分的互动行为,比如转发或下载一段内容,就证明它会被传播很多次。然而,创作者应该尽可能多地观察这些行为。比如Tik Tok的视频转发到微信,能监控吗?如何统计数据?这是需要人类思考和操作的小数据阶段。   

  

  当上述指标较少时,这些“小数据”的规律只能通过人工统计得到。事实上,当数据庞大时,这些维度应该由技术直接捕捉和统计,无需人工干预。   

  

  # 3.小数据3:互动内容——私信内容、复制转发等。   

  

  小数据的更深层次是基于用户反馈的内容分析。   

  

  其实很多创作者,包括作者在内,都是在前期不自觉地分析了互动内容。   

  

在观众数相对较少的时候,我们可以逐条留言、私信地去看,观众具体都说了什么、对内容有哪些评价、认为什么地方不够严谨、哪些方面讲得还不够具体……

  

这个时候,可以把留言内容做一个总结,划分成几个维度,甚至每个维度给出一个评分,低分项是重点要提升的方面,高分项则是要保持的方面,而用户疑问最多的方面――无疑应该成为你下一篇内容的选题。

  

笔者就通过这种这种机制,总结出评论和私信中频繁提及的问题,围绕一个垂直话题制造了矩阵式的多个高流量话题。

  

不仅仅是笔者,程十安、潘雨润等网红也在抖音内容分享时提及过这种机制。

  

潘雨润曾经说过,她会和粉丝一对一地聊天,来了解对方的真实关注点。这就是小数据的一个最常见、最真实利用案例。

  

可以说,不会主动和观众主动对话的创作者,很难快速切中观众需求。

  

而转发文案也有助我们了解:用户究竟更喜欢内容里的哪些方面,是话题、节奏还是视觉效果?

  

# 四、小数据4:观众画像――用户资料+兴趣话题

  

如果能够通过前3种小数据“顺藤摸瓜”到用户页面,既可以看到对方的基础资料,可能包括:性别、年龄、从业经验、关注的其他话题等等。

  

假如你发现该用户关注了你擅长领域的多个话题,那么无疑分别在创作者侧和观众侧你们二者的“兴趣标签”是高度吻合匹配的。

  

当观察了超过20个用户后,你大概就能勾勒出内容所吸引的观众的画像了。

  

笔者就将自己在某垂直领域的读者画像归纳为:0-3年工作经验的职场小白,理工科背景为主。

  

而这类用户所关注的问题也多为:某一行业适不适合我?工作日常是什么?薪资多少?后期发展如何等等?

  

基于用户画像和小数据3,我制造了所提及的话题矩阵,其中流量之王的阅读量为14w+,目前还在持续增长,带来的变现已经近万元。

  

当观众只有几十、几百时,我们就需要一个个头像点进去观察、一条条私信留言互动,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最真诚地态度,来对待这些小数据背后的个体。

  

这些个体往往就是后期内容获客的种子用户,大有一两拨千金的效果(参考“乐纯酸奶”营销案例)。你在做的不仅是寻找内容优化的灵感,更是在做最直接的客户关系维护。

  

世界上本没有大数据,小数据多了,自然就有了大数据。

  

不论是文章中列举的小数据,还是你不断探索出的小数据,都可以成为指导内容运营的利器。当然,不断进化的技术和Martech手段,无疑也会帮助我们探索出更多基于内容的数据及其用法。

  

当没写出爆款、没总结出流水线生产内容的模式时,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对小数据如视珍宝,因为它们是内容优化的指南针,也是内容获客的试金石。

  

本文由 @营销小吉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