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新媒体运营面试骗局 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怎么面试

  

     

  

  简历优化、面试培训、岗前辅导.   

  

  有很多求职服务;   

  

  有人说这些是“割韭菜”,也有人说上当的人想走捷径。   

  

  行业鱼龙混杂,争议从未停止;   

  

  一些机构已经将换工作人员的工资提高了一倍,而一些培训班则试图说服人们存钱。   

  

  人力资源、猎头、人才中介、就业导师.   

  

  它们交织成互助线或利益链;他们中的一些人勤奋地服务,但他们感到不被尊重。   

  

  有些人多才多艺,最终名利双收。   

  

  你购买过就业指导服务吗?   

  

  你觉得这个行业的人怎么样?   

  

  这个微故事聚焦求职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和消费者,分享他们的经历。其中包括:   

  

  有就业导师辛苦半天,只挣几十块钱;   

  

  我习惯了“面对暴君”,只喜欢“尴尬”的HR;   

  

  有大学生毕业后经常找不到工作,花钱买经验。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卡纳酱,长宁宁,小北。   

  

  编辑|老张   

  

  信口开河的黑中介,浪费我时间还赚我钱   

  

  诺拉,26岁,运营总监。   

  

  升职无望,奖金也没了――2019年4月,我迫不及待想跳槽。然后,经朋友介绍,联系了一家人才中介。   

  

  据介绍,人才中介服务收费两次。前期他们支付398元,将求职者的简历放入人才库,然后提供修改简历、培训面试、推送简历、安排面试等一系列服务。面试成功后,求职者应向中介支付报价月薪的80%作为佣金。如果你未能与合适的公司签署报价,你将不必支付后续费用。   

  

  我觉得这个收费挺贵的,但是朋友劝我说:“他们合作的公司都不错,工资涨的也大,所以年薪还是涨的。”这位朋友之前的工资是1.2万,通过中介跳槽后直接翻了一倍。   

  

  月薪涨到25000.   

  

  我觉得就算拿不到offer,398元的简历改版和面试培训费用也是值得的。因为完全没有简历优化和面试技巧,我马上交了398元的费用。   

  

  但是交钱后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简历修改和面试培训。   

  

  他们的解释是:“简历是根据岗位要求改的,每次都不一样,我就不发了”。至于面试培训,只是在面试前告知我公司信息和公司对应聘者的要求。   

  

  很困惑,我去问那个朋友,她漫不经心地说:“这些不重要。找中介的关键点是你不能直接告诉公司,他们可以说。”:如果面试不顺利,中介可以再说好话,让面试官给你更高的综合评价(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他们可以帮你谈钱。如果工资涨了,你怕什么?"   

  

  我又被说服了。   

  

  经过大约两周的面试,我终于遇到了一家喜欢的公司。中介表示,这是一家传统企业和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合资企业,成立不到一年,需要运营主管。中介一直推荐这个职位,我就试了一下,印象还不错。   

  

  当时我只有两次面试,一次线下面试,一次电话面试。提问比我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当时我心里想,这个面试太简单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轻松聊完了?   

  

  这家公司提供的工资不高。我的月薪是9000,一下子跳到了12000,和我出去找的加薪没有太大区别。   

  

  但当时我急着跳槽,觉得公司至少有一大笔投资人的钱,可以稳扎稳打做点事情。所以我接受了这个提议,两周后就职。   

  

  在我上任之前,我按照约定把它交给了中介交了80%的月薪作为佣金。   

  

  没想到,去了新公司后,发现自己被困住了――这不是我想做的岗位,对方想招的岗位和我过去的经历完全不匹配!   

  

  我想专攻内容方向,但对方要的是一个负责任的内容+平台+活动+用户.   

  

  综合经营。   

  

  所有公司都是通过中介获取我的信息,中介为了业绩自然会在好的地方说出来,导致新公司对我的认知出现巨大偏差。公司的高期望让我倍感压力,不得不学习其他方向的东西,包括多平台运营、私域流量、活动策划.   

  

  虽然我通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新公司也给了我奖金。但是我不开心。毕竟我不是被兴趣驱使,没有成就感。   

  

  另外,我也是通过中介得到了关于公司的信息,很多都是经过处理的,所以我非常误判。虽然他们还是大厂合资壳里的创业公司,但是里面的官僚氛围已经很严重了。   

  

  工作不到一年,真的不想留下来辞职。辞职后,我计算了一下自己在这家公司的总收入,发现并不比自己找工作好,还给了中介将近10000块.   

  

  就像交智商税一样!   

  

  后来,我去找一个好朋友谈这件事。她加了中介的微信说:“这个中介全是地址不明的。   

说他们有大厂不对外的工作机会。我问是哪家,他劈里啪啦报了一堆。但我在大厂的朋友都说最近他们公司都没有招人。这中介在胡说,他们的话没几句能信的。”

  

可惜我知道的太晚了,白白搭上一年时间,还搭上了钱,原本的职业规划也被打乱。只怪我自己没了解清楚中了圈套。

  

忙半天只挣几十块,我是求职导师也是伺候大爷的服务员

  

李小姐 32岁 猎头 广东东莞

  

2015年,我转行做猎头,负责辅导候选人面试客户公司。

  

另外我还在一家求职服务机构做兼职导师。这份工作需要签兼职协议,并接受一些基础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一场招聘该有的全流程。讲师是一名资深HR,头顶“世界500强人事总监”“某上市公司管理顾问”等头衔,看起来非常专业。

  

讲师让我们熟背培训内容,包括压力面试、情景面试、行为面试等问题――好让我们在给应聘者做面试辅导时从容应答。

  

在培训中,讲师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打安全牌”,即让毕业生在面试时游刃有余。无论客户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候选人都能中规中矩地回答,就像是提前给招聘考试设了标准答案,即便生硬老套,却无法挑出具体的毛病。

  

但是,“打安全牌”能让候选人走到安全区,却无法使其在一群各具特色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有个HR朋友曾跟我抱怨:“现在大部分候选人都没特色,回答总是中规中矩,无法揪出他的真面目。”

  

这样的面试者被称为“面霸”,他们就是通过“打安全牌”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而 我的工作就是培养“面霸”

  

作为猎头,我通过接触了解客户公司HR的脾性、面试流程和面试形式,能大概率的猜对面试问题,并依此给候选人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但我现在做求职机构的兼职导师,无法精准的设定场景,只能通过不断“打安全牌”来规避风险。

  

专业技能培训结束后,我开始接单,针对候选人的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听说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第一单都会被分配到入门级任务。我也不例外,接到的是个优化简历的活儿, 完成后有几十块提成

  

中午接到任务后我加了客户微信,对方是个刚毕业1年的职场“菜鸟”,求职岗位是JAVA工程师。

  

对方说简历还没更新,然后按照我给的模板发来一份简单的文字稿。

  

我看完后发现很多问题,就在微信上跟他指出来,但一直到晚上7点多他才回复我。而且他似乎并不配合,对于我的问题总是跳着回答。

  

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我想打个语音电话了解情况,被他以保密为由拒绝了。

  

整个晚上,我对着那份信息有限的资料,再结合自己在网上挖到的零碎信息,终于编成一份美轮美奂的简历,颇为满意地发给对方。

  

1小时后,对方回复说简历模板不好看,想换个。我挑了几份模板再发给他,他依旧不满意,我继续发……几轮过后,他终于挑到满意的。

  

当我把简历内容换到新模板再发给他时已是晚上10点。

  

这时JAVA小哥哥又提出新诉求:文字太多,按他原来的写。

  

我从面试官的观感、了解信息的需求等方面,耐心给他解释我这样做的理由。沉默半小时后,他还是坚持用他原来那一版的文字。

  

他还说了一句:“简历抬头部分没对齐,感觉有点挤。”我花了半小时调整完发给他,他很快回复说:“教育经历那里没对齐。”我一遍遍细心地调整,还前前后后检查了通篇的格式,再发回给他。

  

但几分钟后,微信又响了……这样的调整一直延续到凌晨两点。

  

我的第一单就在等回复、修改、等回复、修改的循环中结束。当拿到几十块的提成时,心里早就没了最初的兴奋。

  

我问自己:简历优化的专业度真的那么高吗?自己作为导师的专业性不仅得不到尊重,反而更像服务者去满足大爷的喜好……

  

985高材生求职频折戟,花3000买来“填空”的简历

  

刘同学 2020届大学毕业生 苏州

  

去年秋招,我惨败而归。

  

我毕业于一所985大学,读的化学专业。在校时参加过开发商办的实践活动,感觉房地产行业适合自己,决定毕业后去做地产营销。

  

大三下学期时,我四处听讲座积累相关知识,为秋招“卡位”。

  

秋招期间,我顺利通过了一些开发商的初筛和笔试,但面试后没有一家公司录用我。而有些 平时学习成绩不如我的同学却顺利拿到了offer

  

我很难接受这个结果。

  

这时一个学姐告诉我:“你实习经验少、面试经验又不足,要不报个求职辅导班吧,有针对性的包装一下自己。”

  

我觉得有道理,决定报班。

  

我锁定了两家机构,一家提供优化简历和面试辅导服务,收费在3000左右;另一家机构可以“买线上远程实习”,帮忙刷实习背景,收费上万。

  

作为穷学生,我选了便宜的那个。

  

交费后的当天下午,指导老师加了我的微信。他自称是在地产行业工作了8年的HR。问完我的需求和想法后,第二天就发来了面试辅导方案。

  

方案包括面试前准备、面试礼仪、问题预测及答题话术、薪酬谈判、模拟面试等内容。

  

当我问到地产行业的规则、营销岗的工作内容等关键问题时,老师要么置若罔闻,要么一带而过。

  

在简历优化方面,老师直接给我发来了简历模板,嘱咐我“填空”。

  

在他的包装下,简历上的我成了“一名优秀学生,带领学生团队策划过一场营销活动并拿了第一名;还曾在地产行业实习过,实习期间多次提出建设性建议并被上级采纳”。

  

面试辅导结束不久,我心仪的地产公司给我发来了面试邀请。

  

我打算再找老师加一场面试模拟,但他给我推荐了价格更高的“包过”服务。

  

“前面都花了3000多了,再加点钱吧,今年就业这么难,你又是女生,找工作很难的。”他劝我说,并表示“龙头地产需要找关系才能进,如果买下包过服务,可以帮忙推荐”。

  

我拒绝了,毕竟套路一环接一环,辅导班总是报不完的。

  

后来经过几轮面试,我终于拿到了心仪的offer。

  

千篇一律的“面霸”太多,资深HR更喜欢“憨憨”

  

阿水 互联网HR 29岁 北京

  

别以为HR只拿固定薪资,其实我们有很多灰色收入。

  

比如我,白天是企业里一本正经的面试官,月入一万五。晚上是帮人改简历的“求职导师”,一个月也能拿七八千, 旺季时月入两三万也不稀奇

  

我所在的是互联网行业,起薪高又是朝阳行业,所以每年都有许多年轻人挤破头想进来。求职的人太多,导致招聘成本高,所以许多互联网公司会用“机筛”“HR面”“内推”等方式招聘。我主要是钻这里面的漏洞,提供简历服务。

  

“机筛”即机器筛选。虽然看起来满足条件的人都能投递,但是后台会设许多条件,如工作年限、在职时间,甚至毕业学校等。

  

我所在的企业就有一个招聘学校名单,在名单外的学校毕业的应聘者,简历压根到不了HR手中。

  

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做个“简历美化”就可以了。比如xx大学xx学院毕业的人,我们就要求只写xx大学(xx大学往往是公立,带上xx学院后大部分是三本,难通过机筛)。

  

通过机筛后,简历到达HR手里,这才是斗智斗勇的开始。

  

我提供的服务有两种:“不包过”的和“包过”的。

  

不包过的服务主要是简历优化,其又分为“咨询式”和“填空式”。

  

咨询式是根据求职者已有的简历提出修改建议,一般是有一定工作经验、想跳去更好公司的人购买。这群人目标更明确,也有人脉,喜欢自己主导,不好应对也叫不上价,收费500元左右。

  

填空式的大多是应届生和刚毕业一两年的新人购买。我会先了解对方的求职意向,然后为其提供求职模板,留出关键信息给对方填空,收费在1000多元。

  

我更喜欢挑那些没经验的应届生,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愿意购买更高价的服务,而且简历都是“填空题”,需要我们进行二次加工、审核的地方很少。

  

但不论哪一种优化简历服务,核心就是增加行话高频词,让不懂业务的HR觉得“你行”之后愿意推荐给用人部门。

  

例如视频、运营、数据分析等职位,有些HR在看简历时会直接用Ctrl+F快捷键筛选关键词,没看到关键词信息的直接发拒信。遇到类似的岗位,我就会建议求职者多在简历里加一些“dua提升”“push节奏”“转化率”等词汇,让候选人看起来更专业。

  

经过我们的专业优化,大部分简历都能获得HR青睐而进入下一轮,“不包过”的优化简历环节就结束了。

  

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包过”,这种是最好赚钱的了,而且是双倍收费。

  

其实“包过”走的是“内推”渠道,许多互联网公司都会设内推奖励,鼓励在职员工推荐自己身边合适的朋友、前同事来工作。根据岗位不同,给予不同金额的现金奖励。最关键的是推荐数量无上限。所以我们可以对求职者收费,一般根据求职等级在2000-5000元不等。又可以找内推人收费。

  

我和不少有内推资格的职场人达成了合作,我给他们筛选一批比较匹配的候选人,他们内推给公司HR, 推成功一个一般会有2000-5000元不等的奖励

  

,对方分我一半就行。

  

通过这样的合作,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月给一家公司“推”进去3个人,修改简历加上内推奖金分成,我赚了1万5。

  

不过内推的通过率不高,容易成功的岗位是资深专员、经理,换句话说就是业务骨干。所以对一些明显无法过互联网公司要求的“菜鸡”,我们的包过服务就是另外的操作了――收取简历服务费、修改简历后转发给招人的同行。

  

互联网行业里有很多小公司,薪水低、福利少、名气小,愿意去面试的人很少。而公司对HR招聘又设有考核,比如一周见多少个面试者、到岗率多少,所以许多小公司的HR会想尽办法约人面试。

  

因此我们将“菜鸡”推过去后,对方也会如获至宝,立刻联系进入面试,一般情况都会给offer。能进入面试还拿到offer了,也算完成“包过”的承诺了不是?

  

也正因为见惯了招聘里的门道,在我负责招聘的时候,其实更喜欢那些“憨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