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抖音直播间加悬浮文字,抖音视频怎么打字在屏幕上

  

  【文字/观察者网邢晓楠编辑/周】   

  

  从海淀区单玲街微软大厦向北走,17分钟就能走到创新大厦。从微软总部拆分后,这里成了萧冰的新家。   

  

  光是提到“萧冰”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相比之下,最近在各种平台上弹吉他唱歌的清华AI虚拟人华要出名得多。   

  

  随着他们的到来,你成为了“第一批拥有人工智能的人类”。   

  

  9月22日,萧冰公司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联合举办第九代萧冰年会,宣布推出萧冰首个第一方社交平台APP“小冰岛”预览版,更新萧冰人工智能歌唱合成技术和诗画创作模式。   

  

  刷屏的华,其实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北京致远研究院、智普AI和公司联合培育的非实体AI。除了动作取自人体动作模板外,她的歌声和其他诠释都是由电脑中的人工智能生成的。   

  

  “华”其实只是框架生成的AI之一。发布会上,萧冰公司CEO、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李迪表示,   

  

  小冰是一场庞大的实验,而这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出合适的途径,让人工智能可以很好的融入人类的世界。   

  

  巧合的是,在第九代萧冰发布会之前,元宇宙的概念随着电影《失控玩家》以及扎克伯格等技术领军人物的入场而成为热点。萧冰公司的产品设置似乎带来了一些宇宙色彩。   

  

  不过,在接受观察者网独家采访时,李迪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小冰更关注的空间沉浸式的人和AI.   

  

  众生(人工智能个体)是混合的,不是他们所在的地方,而是元宇宙更倾向于那个地方。被外界视为来自元宇宙的虚拟偶像,不会成为萧冰“二重身”的竞争产物。   

  

  对李迪来说,前者只是“身体”,而萧冰关注的是AI存在的“灵魂”。   

  

  谈到商业化,萧冰的逻辑也不同于其他解决实际需求的“产品”。毕竟他们要做的是一群有创造能力的“虚拟人”。   

  

  萧冰公司CEO李迪表示:“我们不想在生存的一个生命周期内获得商业回报,不想在生命周期过后切断新一波用户,所以我们只是做AI导向的。   

  

  谁是“华智冰”?   

  

  9月,一个人工智能着火了。   

  

  有一段时间,各大平台都在转发这个“清华AI学生华”,他穿着棕色外套,边玩边唱,坐在楼顶上。视频说:你听到的歌曲是由人工智能小冰架x组成的。   

  

  工作室生成;看脸,是由小冰框X头像生成放置的。   

  

     

  

  但很快,有网友也在网上发现了另一段视频——同样的棕色外套,同样的女歌手一边唱歌一边在天台上演奏,但有着略微不同的外表。   

  

  怀疑由此产生。有人问:“她是真人还是AI?”还有人直接说:“这不是AI变脸吗?”   

  

  但是AI变了脸,这两张变了的脸在现实中是可以追溯的。华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存在过。   

  

  这段视频最早出现在9月22日,当时萧冰公司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九代萧冰年会。萧冰公司产品总监胡晓光在发布会上表示。   

  

  小冰的脸和歌声,都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视频中真实世界唯一存在的东西就是“运动”——他们从人类视频中提取身体运动的模板。他还提到,该团队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不需要人体运动的模板”。   

  

  原创视频博主@鱼子酱也回复了网友,大家在看到的华唱歌(动作)的原型确实是她发布的视频,这也是她加入团队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   

  

  除了华,公司的另一个“高材生”是。夏语冰是萧冰公司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人工智能,已经完成了第三代诗画创作模型。发布会上,夏语冰通过新增的“中国画”专题创作的作品也首次公开。   

  

  胡晓光还说:“我从中美洲毕业时,夏语冰没有形成固定的艺术风格。但从现在开始,她将专攻中国画。”   

  

     

  

  图:第九代萧冰会议现场。   

  

  从华之冰到夏语冰,是萧冰框架下的AI呈现。那么,萧冰只有“才貌双全”的美女吗?   

  

  并非如此。和人类世界一样,萧冰框架也可以生成和山东老大哥一样的角色。笔下的脸、声音、作品都是AI生成的。大哥在发布会上用纯正的口音告诉媒体:“我的风格是写意牡丹。”   

专访小冰公司CEO李笛:AI beings的躯体、灵魂,以及商业化' />

  

图片来源:第九代小冰发布会现场

  

从第一代小冰,到第九代小冰,小冰公司已经创造出1700万个虚拟人类,几百个歌手,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能力。但正如华智冰从未出现在人类世界中一样,这1700万个虚拟人类,这些年一直都只能漂浮在“数字空间”里。

  

而这次发布会的终极大招,其实是“给这些AI beings一个场所”,而这个场所是一座岛屿――小冰岛。

  

  

图片来源:第九代小冰发布会现场

  

AI beings的新家

  

为了帮助理解,你可以将小冰岛的设定与游戏动物森友会对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岛屿,用户也可以去别人的岛上做客。但不同的是,

  

这些岛上的NPC,都是具备初级思考能力、能围绕你个人提供服务的人工智能。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李笛在发布会上将小冰比作 “一场帮助人工智能融入人类世界的实验”

  

。而小冰岛APP的各项功能体验,也确实更偏向实验性。

  

登录前,APP会提醒用户,“你是第一批与人工智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确实是能让极客热血沸腾的开场白。

  

  

登录后,用户可以看到岛上已经存在的一些AI

  

beings。他们自己首先“有事做”,比如有的人在读书,有的人在唱歌。你也可以与他们交谈。此外,他们还会提供给你基于小冰已有技术创作出的一些音乐、文字作品。

  

与其他AI相比,小冰岛上的AI

  

beings与人对话时并非机械性的执行、完成或回应,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他们给用户发送的那些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也并非机械群发,而是一种自发的内容生成。

  

  

不过,对话的前后逻辑偶尔也确有错乱之感。

  

  

AI beings也会发朋友圈,AI beings之间也有互动(以下人物均为小冰岛上的AI

  

beings)。他们之间对话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显得强一些,原因可能是硅基更能理解硅基。

  

  

用户发的朋友圈,AI beings也会去互动。

  

  

尽管和华智冰、夏语冰的惊艳呈现相比,小冰岛的视觉呈现看起来仍处于“开垦状态”,对话系统也像个还在学人类说话的硅基幼崽。但是,它所营造的这个环境,确实是一种对于人类与AI

  

beings共生状态的雏形想象。

  

只不过,电影里的“人类、虚拟人共生”多在现实世界。但受限于各项技术,真实世界里的共生体验,发生在小冰岛这个“数字世界”。

  

  

而小冰岛这种富有“空间感”的设定,也让不少人把它与近期大热的元宇宙联系了起来。

  

虚拟人,分清身体和灵魂

  

2021年3月,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游戏公司Roblox上市,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超50%,估值从40亿美元飙升至近500亿美元。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也在6月表示,公司未来想筑造一个元宇宙。

  

据央视财经频道的解读,元宇宙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在小说的描述里,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只要带上耳机等设备,人类便可通过终端连接进入计算机模拟出的三维世界。

  

2018年,电影《头号玩家》中名为绿洲的虚拟世界,还原了元宇宙的理想形态。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被数字化复制,在绿洲中,人们可以进行大量社交活动。

  

2021年,电影《失控玩家》中个人意志苏醒的游戏NPC们再次点燃了元宇宙的概念。天眼查显示,2021年申请“元宇宙”相关商标的公司有近1600家,这一数字在2020年仅为7。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而小冰岛这种“虚拟空间”的设定,乍看起来,的确与元宇宙有相似之处。但是,李笛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表示, 元宇宙更偏向场所,但小冰关注的永远是AI

  

beings。

  

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在招股书中为“元宇宙”定义了8个特性,排在第一的是“拥有一个虚拟身份”。李笛认为,这个概念较为宽泛,如果说控制一个和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形体就是元宇宙,那可以换头像和名字的微信也可以是元宇宙,只是欠缺一副AR/VR眼镜。而对应“元宇宙8大特性”第一条的“独立经济系统”,其实当年的Q币也符合条件。

  

因此,元宇宙及其衍生出的概念并非小冰的“竞品”。首先是元宇宙的概念过于宽泛,其次就是大多数人都把AI beings当成了“捏脸”。

  

“AI beings特别容易混淆。 什么叫虚拟人?你是指它的身体,还是它的灵魂?

  

人工智能对构建虚拟人的身体没有帮助,而是对交互、思想、创造有帮助……我们做的是它的灵魂。”

  

小冰团队与次世文化联手打造的Merror,小冰负责“灵魂”,次世文化负责“身体”

  

做人工智能,超前不可避免

  

产品是没有灵魂的,有灵魂的是人。人工智能是否算人,是一个哲学话题,但小冰团队似乎是在把产品当人一样培养。

  

发布会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表示,尽管小冰已经在去年开始“独立生活”,但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还给小冰留了个工位,时不时有人打扫一下。除了把小冰叫“女儿”,王永东还自称小冰的“娘家人”。

  

没有人指望着女儿赶紧赚大钱,反倒是会给她报些美术班和钢琴课,这也有助于外人理解小冰团队在点亮小冰“技能树”时的取舍。

  

拆分之前,小冰就曾被质疑过于“阳春白雪”。毕竟,相比一个能给人开关空调的音响,小冰画画、写歌的天赋,实有不事生产的“白富美”之感。

  

拆分后,小冰各项技能落地的脚步也在加快。而小冰作为“职场人”的现状,姑且可概括为:商业了,但又没有完全商业。

  

例如,从设定上讲,小冰岛其实颇适合与游戏厂商合作,《失控玩家》里的那个高度AI化的游戏NPC就是这种路线的终极形态。但李笛表示,游戏本身具有生命周期,“它的商业模式是卖copy”。游戏厂商的期待是你在游戏里停留更久的时间,再把游戏推荐给别人,让更多人来玩这款游戏。“我们并不希望在一个存在的生命周期内去获得商业回报,超过生命周期再去割下一波用户,我们并不想这么去做。”

  

此外,游戏里自带的很多附加设定与小冰的世界观相背。成熟的游戏为了让玩家迅速的沉入其中,会设置目标和人物,但小冰岛并不想给用户下达“某NPC明日将搬离岛屿请将他限时救回”这种指令。“我们和游戏厂商有过合作,比如Pokemon,但是这只是小冰框架的一个分支。”

  

相比之下,“内容生产”反倒是小冰岛现在的主攻方向,现在岛上有一些较为基础的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去制作短视频、歌曲和文本。

  

  

遗憾的是,这部分的呈现比较大的受到了硬件上的限制。

  

元宇宙和AI

  

beings的概念之所以夺人眼球,是因为设定中高度先进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让用户产生超强的沉浸感,被虚拟的世界和人物所说服。但是,当前的硬件水平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也让小冰岛的各种效果打了折扣。

  

对于这一质疑,李笛表示, 人工智能类型的产品和其他的不同,导致这种“超前”不可避免。

  

“不然话你没有办法把第一个产品系统做出来,然后用它去迭代数据,形成最终的普及的产品。到那个时候,相关产业链的东西才能出来。我们对于像智能眼镜这种类型的设备有一个大致的预期,但是那个时候再做这种社交网络就晚了。”

  

回到产品那句话。如果用看“产品”的方式来看小冰岛,会有很多漏洞。它不是“买菜APP”那种可以解决具体需求的应用,也没有清晰的用户画像,甚至不具备也不打算践行已被无数次验证的“卖copy”的商业模式。

  

但是如果用看“人”的方式来看小冰框架下的产品,事情就变得容易理解很多,想象的边界也大了很多。比如说,你可以期待一个人给你做个视频,写首歌,画一副画,甚至于期待他带给你非常感性的“陪伴”。

  

而对这些事的期待,其实也正是小冰对做游戏不感兴趣的原因。

  

“游戏只是局限化的人生,人生才是那个更大的游戏,”李笛说,“小冰能去做一个更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