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从波。
说到非遗工匠,人们会对他们的辛苦和不善表达印象深刻。然而,开封唐华的非遗传承人辛洪波却非常时髦。在唐华工作20多年后,他通过Tik Tok传播唐华的手艺,每个月赚1万元。
10月23日,在“河南省文旅创作者新力量培训”第四期活动中,辛洪波与河南省其他5位本土创作者一起被评为优秀学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玩短视频的网络名人创作者大多是工作一线的普通人。他们用一部手机为家乡代言,帮助“家乡河南”成为网友们最喜欢的打卡地。
非遗也很时尚!开封唐华传承人“蹭热点”播放短视频。
扎着小辫子,穿着中式外套,如果辛洪波不透露年龄,人们很难猜测他已经48岁了。“我想把自己打扮得年轻一点,但实际上我的心理年龄只有二三十岁。”
看到记者,辛洪波仔细展示了一朵菊花,这是他刚刚为开封菊花节创作的立体唐华。过去常见的唐华多为平面、二维,这种花瓣分明、生动立体的菊花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辛洪波说,他今年开始做立体唐华,做过螃蟹、乌龟、小鸟等。所有的配件都需要粘在一起。复杂起来要半个小时。
谈及这一创新探索,辛洪波表示,部分功劳应该归于他的Tik Tok《舌尖上的唐华》粉丝。起初,他经常分享的唐华是小动物的传统形象。后来他发现年轻人更喜欢私下点。例如,写偶像名字的唐华很受欢迎。
辛洪波因为用勺子写糖字的特殊技巧,很快获得了粉丝的青睐。在熟悉了传播规律之后,他还学会了“蹭热点”,在立秋的节日期间在唐华写“立秋”,在电影《八佰》期间写“致敬英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时,他用勺子在唐华写下“北斗”二字,从此走红,并达到70万次播放量。网友纷纷称赞:“我想吃唐华!”“勺子写字真棒!”
酒也怕巷子深。很多唐华艺人在颤音平台上分享,但是粉丝数量并不多。以前辛洪波在唐华的视频也是直接拍摄发送的,不知道怎么调光、提速、运镜。所以每个视频都很长,播放量很低。经过家乡河南文旅创作者的培训,视频观感大幅提升。
“听说有游客专门来清明上河园找我,也就是视频里我跑到唐华,想自己去尝尝。也有人建议我想向老师学习,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辛洪波说,正是粉丝的好评和想法,促使他的创作更加多元、新颖。
成为“网络小名人”后,我身边的其他非遗工匠也来新鸿博学习。“以前捏面机和吹糖机的同事对视频剪辑了解不多,我就毫无保留地讲解,帮助大家增加了交流量,让更多人喜欢上了非遗文化。”
家乡河南文旅爆款的创作者多为普通人。
像辛洪波这样的文旅创作者还是很多的,河南文旅很多爆款内容的作者都是工作在一线的普通人。
中秋假期,《玉米收获之龙》短视频获得千万流量。这条用金黄色玉米穗搭建的“丰收龙”,是在农民丰收节前在宝泉景区建成的,方便游客打卡拍照。
景区工作人员王建栋从第一视角拍摄了过山车的感觉,给人一种在天空中飞翔的感觉。配文:“我收了11亩地,找了15个帮手,串了56991个玉米。”当时国庆气氛浓厚,玉米龙激发了网友的热情,大家都留下了烂摊子
王建栋的短视频不走寻常路,在创意和视角上独树一帜,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周围的朋友认为他是一个“勤奋的思想家”。在文案中,玉米的数量具体到个位数,这是他在培训新生时学到的。“文案的要素之一就是说要足够具体,这就突出了不容易打造,容易吸引眼球。”。
优雅的长裙和柔美的舞姿。许多网友在Tik Tok上画了一个叫钟欢的舞蹈演员。她的大量作品都在云台山的美景中起舞,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网友评论“简直像仙女下凡”“你的快乐感染了我”。
age/SEW9fZB5CqU6RG' alt='“老家河南”文旅爆款短视频是如何诞生的?优秀创作者分享独门秘笈' />其实,仲焕是云台山景区的售票员,视频是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我喜欢穿长裙和唯美风格,有次无意间刷到有人穿长裙拍的景,但景色不如云台山,便想着把老家河南的美传递出去。”视频下方,常有网友在打听仙境在哪里,她会发出邀约:“焦作云台山,快点来约!”
据悉,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第二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培养了一批优质的本土文旅创作者,新生力培训计划4期也已全部完结,优秀学员覆盖云台山、清明上河园、宝泉、青天河等景区,为老家河南打造了一支留下不走的宣传队。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