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10多年前,易中天、纪连海、康震、王立群、孟曼等文化学者,以其丰富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将原本深奥的学术知识转化为通俗故事,通过《百家讲坛》走进寻常百姓家。现在,在手机屏幕上,论坛里的一幕幕又上演了。在Tik Tok号上,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平台:易中天会坐在办公桌前说:“古代真的会有武将单挑吗?”;康震会在直播间谈论李白和杜甫。
学者破圈,知识出圈,“百家讲坛”以新载体、新方式再现,显然是一个有趣的场景: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学者和短视频似乎有一些“副墙”——他们身处文化“云端”,但短视频却很接地气;他们谈论的与传统有关,但短视频是“现代”的。如今,这些学者拥抱了新的表达载体和方式,不仅给人一种“打破维度”的视觉感受,也展现了一幅知识生产和消费向新媒体形态过渡的图景。
以前都说“在杏坛教书”,但传道授业解惑不必局限于杏坛。如果说易中天和纪连海更早在电视上谈传统文化,让知识走出书房,为知识的大众传播插上翅膀,那么现在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说话,是对知识传播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也会让知识发挥出更大的包容价值。
知识需要流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和人文发展不断抬高知识蓄水池的水位。然而,知识的分布并不均衡,很多人获取知识的门槛并不低。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传播要像“一棵树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能实现共享和普遍受益。但现实是,知识的大门并没有公平地向所有人敞开。知识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很多人的求知欲有待填补。
在这样的背景下,易中天和纪连海用短视频教授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说是对各方都有利,对社会都有价值。
对于这些文化学者来说,明显的优势是他们的思想和见解会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能赢得更多的粉丝,获得更多的赞誉,展现出自己的魅力。潜在的好处是,他们在适应互联网表达、与分离度低的网友互动的过程中,会与年轻人走得更近,为自己所教所谈注入更多“年轻”的活水。你知道,Tik Tok和其他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也是年轻人聚集的在线社区。
对于用户来说,短视频已经成为获取知识的必经之地,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知识说教”,这也能让他们享受到短视频技术模式创新带来的知识传播红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可以在无限的知识供给和低成本中得到满足。
从知识传播的整体维度来看,知识涌入短视频将创新知识传播模式,助推“学习型社会”的实现,实现知识效用最大化。“每一次,默默学习的人都会得到奖励。”但过去的社交学习场景往往局限于订阅栏目、OBS网校和讲座课程,采取知识付费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知识到达的半径会受到限制,难以达到普遍的效益效果。
短视频上的知识传播可以弥补很多人的不足: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与书本和长节目相比,短视频内容更直观生动,理解障碍更少。空间更轻,没有知识过载。他们可以跟着康震教授感受古诗的意蕴,也可以向财经博主学习经济常识。他们可以看到物理大神曹则贤用异地恋的窘境来对比电荷的静电屏蔽效果,也可以看到“民间发明家”是如何用手变废为宝的。
可以预见,知识消费场景越多样化,学习氛围越浓厚,求知路径越丰富,“学习型社会”的愿景越有希望。作为知识创新的“传送门”,短视频具有“即时知识传播、个性化知识呈现、显性隐性知识、大众化复杂知识”的特点,促进了学术“下凡”,激发了大量网友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的流动,从而丰富了学习氛围。
知识传播不应局限于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网络平台也可以成为线上知识的“加油站”,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价值。由此看来,“短视频百家论坛”无疑呈现出知识有效渗透传播的可能性。用普及知识提升全民素质,还需要把知识传播和网络的便捷性和可及性结合起来,让知识之水更好地流向那些干燥的地方。(她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