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很多人认为Tik Tok和春晚的合作是为了防范Aauto快手和视频号。微信视频号一开始不被重视,后来井喷式发展,显示了它的实力。在新版本的迭代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微信视频号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不断变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将对微信视频号进行分析,与大家分享。
有迹象表明,视频号走上了不可避免的成功之路。
Tik Tok接替拼多多赞助春晚。当时距离春晚开幕不到一个月,他就火速上阵。一方面,他想打击在港股上市的Aauto Quicker,更重要的是,他害怕攻击不断发展的视频号。
果不其然,随着微信8.0版本的发布,视频号发生了显著的演变。春节晚会前,Tik Tok CEO张南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表示,Tik Tok将根据趋势推进社交功能。Tik Tok从事支付业务,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了一次秘密旅行。
Tik Tok赶赴战斗,透露了他对视频号的极大关注。
对手的恐惧是最高的敬意。
新版视频号已经基本解决了隐私问题。随着这个版本的不断普及,用户会逐渐明白,在视频号上点赞、看直播都可以是私事。有意思的是,虽然私赞的推出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很多能使用这个功能的用户还是在公开点赞――或者可能只是部分使用了这个功能,因为点赞也是一种分享,分享是一种本能。然后肉眼可见,视频号出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的频率明显增加。
视频号的分发以社交分发为主,系统推荐为辅。社交分发渠道主要有朋友圈、微信群、赞分享等。这个系统基本相当于微信官方账号的逻辑,已经被证明非常有效。
系统推荐不是主流,因为内容池不够丰富。然而,一股巨大的内容创作者浪潮正在卷土重来或永不离去。未来,系统推荐将是更重要的流量来源。
短视频迅速崛起后,确实出现了一波微信官方账号创作者,他们离开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平台,去了各种短视频平台,比如papi酱,但papi酱也回到了视频号。也有一些创作者从未离开过,微信官方账号平台是唯一不限制创作者接收广告的内容平台,不画广告。它的关注链至少比其他内容平台强10倍。微信在微信官方账号平台商业化中的克制和善良,在创作者圈子里培养了足够多的好口碑。这些拥有大量活跃粉丝、认同微信平台的创作者,就是视频号的基本盘。比如网络盗版,吴晓波频道,八卦等。他们用微信官方账号粉丝直接做视频内容和直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创作者开始为视频号创作内容。
一些嗅觉灵敏的原创短视频创作者开始将视频号作为重点分发平台,赚了不少钱。就在今天,我看到一个年轻的英语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横幅,上面写着:“某某英语老师,不赚钱给你上直播英语课,只为国内上不起高价培训班的孩子学好英语……”。视频配上悲伤的音乐,点赞10万分。单纯的家长疯狂感谢“好老师”,然后打开他的视频号,发现里面全是“某某英语老师视频”。他打开自己的客厅,说着英语(卖英语培训资料)。350多元的培训内容是他自己打印的,短短一个月就卖出了5000多份,产出200多万元。
关于下沉,国内哪个APP可以和微信相比,所以视频号可能是最“简单”(容易上当)用户的平台,一大波“商人”(骗子)来了。
我也看到有些人做连锁餐厅发了财,有些人开洗车店年利润2000万。当然,很多人骂他们太明显,但转发量和点赞量也惊人。
几乎所有知名品牌都进驻了视频号,并持续创作内容。随便搜了一下,淘宝,拼多多,Tik Tok,Aauto快手,百度,腾讯,哔哩哔哩等等。
嗯,也许你会说,以上都只是例子,并不具有普遍性。
当他是万能的,为什么我需要事后写预言?
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提前做出判断,这些判断是有价值的,对吗?
那么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层逻辑,基于社交的平台,做内容是最有优势的。
这也是腾讯过去20年在内容领域从未失败的原因。
最早的时候,在门户网站领域,腾讯是人渣,新浪、网易表现最好,搜狐比腾讯好。随着时间的推移,QQ越来越强,Tencent.com也在飞升。
上,最后成为门户网站领域的王者。后来的长视频、网文阅读、长图文、短图文、音乐都证明了这一点。微博虽然胜出,但是朋友圈形成了反制,腾讯也没必要一直耗下去了。
为什么腾讯做内容如此有耐心,又总能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呢?
因为社交平台用户的第一需求,是交流,第二需求,就是内容消费。十亿日活用户就是要看新闻、看图片、看视频、听音乐,并且分享交流的,掌握这十亿日活社交用户的腾讯,自然是做内容最有优势的玩家。
第二层逻辑,基于社交的平台,做内容相当于一鱼多吃。
就像淘宝当初从卖衣服,扩展到卖鞋子,卖袜子,卖电器,卖家装,都是一鱼多吃。美团从团购食物,到团购酒店,到送外卖,到送药,到送不可描述的东西,也是一鱼多吃。对,你就是那条鱼,你要的东西很多,他们一站式满足你的需求,最后平台变成了那条鱼,你成了平台的养料。
做社交的腾讯,掌握了所有人的身份ID,顺带满足你的内容消费需求。首先是让你看看朋友的日常,于是有了朋友圈,然后给你看看各种新鲜事,于是有了公众号。再到微信读书,小程序,微信几乎是个OS。那么,当你这条鱼还有看短视频需求时,微信视频号显然是顺势而为。
一鱼多吃的好处是什么呢,是成本巨低,但是收益巨高,因为交叉销售嘛。不然为啥单卖女装的唯品会、当当们最后都干不过综合电商京东淘宝呢。为啥单卖酒店旅游的携程就是做不过综合平台美团呢。
微信的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和视频号是可以互相导流,相当于“交叉销售”,一鱼多吃。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写一篇公众号爆文,可以顺带制作出若干条短视频继续分发,朋友圈和微信群是系统推荐之外的额外流量获取来源。视频号内容本身又可能为公众号带来新粉丝,他们最终引导到小商店里成交。没有任何其它平台有这么完善的闭环,而且几乎不抽佣金。这样的环境,对内容创作者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第三层逻辑,社交分发+系统推荐很可能是短视频领域最完美的分发模式。
系统推荐模式的集大成者是抖音,威力无穷,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信息茧房效应,随之而来的咖啡脑效应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那就是机器推荐很容易忽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机器只能根据播放量、点赞量、完播率、点赞率之类的数据、标签来判断内容质量好坏,这是典型的AI思维。但是一则内容的核心价值,除了这些粗暴的科技算法,应该还有人文关怀、品位,而这是人类擅长的事情。
机器推荐发展到极致,就是你看到的每一段视频都是极其精简、搞笑、欢乐、悲惨的东西,而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思辨、逻辑、关怀、品位很可能被忽略了。这是观众的损失,也是创作者的损失,最后会是平台的损失。
怎么办呢,增加人工审核吗?
且不说成本角度,即便你不计成本,你也聘不到那么多审核员啊。
而社交平台,有一个天然优势,就是十亿日活用户就是它的天然审核员。
价值观过分低劣的视频会被用户们唾弃淘汰,不那么复合短视频时代风格的有价值的视频,反而可能被用户推荐到朋友圈和微信群,然后通过社交裂变,指数级传播下去。
在淘宝官方视频号“万能的淘宝”里,一条沈腾、罗永浩主演的视频,长达15分钟,点赞量7512个,这条视频的30秒浓缩版,点赞量只有560个。说明视频号的传播逻辑更在乎内容本身,而不是传统短视频那种短小为王。
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一条热门视频的生命周期通常24小时就结束了,每个人都有15秒爆红的时间,但是过去之后就是一地鸡毛。但是视频号的10万加点赞平均时长据说达到十几天。我在去年年初关注的视频号号主,当时发布的优质内容只有几百个赞,随着视频号的逐渐推进,社交裂变,到现在还在增加点赞量,目前已经有不少达到了10万加赞。
视频号有了社交分发这个独门秘笈,其它平台就永远无法忽视他,最终随着视频号内容池的逐渐丰富,推荐系统的威力也会体现出来。
第四层逻辑,系统推荐凸显效率,社交分发兼顾公平,这个结果对创作者来说也是最公平的。
基于系统推荐的模式,一定会有优质内容无人问津的窘况,因为你不可能知道机器的所有偏好。但是你会知道你粉丝的喜好、品位,你创作能打动粉丝的内容,这些人自然会帮你传播出去,所谓臭味相投,莫过于此。
在短视频平台建立微信这样的用户社交身份系统之前,视频号有足够的时间追赶、甚至反超。
我确定,抖音100%知道社交分发的价值,他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这就是抖音赞助春晚紧急推广社交的原因。
那么,要恭喜视频号团队了,你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好的结果虽迟但到。
作者:走马的汉子,微信公众号:走马财经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pNTSuJ_7a4_wywTDkuLJg
本文由 @走马财经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