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珠,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研究生。
[摘要]
长笛独奏《姑苏行》是由少于30小节的昆曲旋律片段发展而来。这首歌的曲风保留了昆曲婉转恬静的特点,充满了韵味,悠扬,意境深远。打球要强而不燥,但不能虚;在表演上,要悦耳动听,富有感情,突出其江南音乐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长笛古苏星音乐特色演奏技巧音乐意境。
序
长笛独奏《姑苏行》由著名长笛演奏家蒋先伟于1962年创作,改编自昆曲不到30小节的旋律片段。这音乐表现力很强。因为姜经常去苏州观光和出差,他被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观深深地迷住了,所以他把这首歌命名为《姑苏行》。总的来说,音乐具有很强的昆曲魅力,它巧妙地将昆曲细腻的抒情性与苏州园林的恬静典雅的特色相结合,让人在欣赏美妙笛声的同时,又能如歌般欣赏美景,使听觉与视觉高度融合,由此产生的美感不言而喻。这首歌在1963年正式录制成唱片,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深受群众喜爱。
1.《姑苏行》音乐结构中的“音乐特色”。
103010是歌名,姑苏以前是苏州的旧称,所以歌名的意思是游览苏州。在旋律上,这首歌采用了富有民族调式的音阶,加入了昆曲的调性素材,运用了西方音乐中三段曲式结构的创作方法。《姑苏行》的整体结构为:引言A、B、C (A1),是典型的三段曲式。整个速度是慢(A)――快(B)――慢(c)。其中,B段的发展是以新的主题材料书写,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结构原理(一个声音的线性思维)。中西合璧后,显得古典舒泰,悠远大方。
(一)安静而遥远的“介绍”。
103010以一个安静而遥远的介绍开始。国家五音宫独特的旋律,节奏自由,缓慢而安静,让人感觉像是在高山上看美丽的日出。但实际上,它把这美丽的日出比作美丽的苏州园林,表达了看苏州园林前的期待感。它是用C调长笛演奏的,它的起音从短颤音“re”逐渐上升到主音“do”,然后在第三小节强烈演奏后立即减弱,然后继续加强,然后逐渐减弱直到第五小节,把引子推到一个小高潮,然后从弱开始,在第九小节快速加入装饰音符,以从慢到快到极快的速度演奏这个女高音,然后逐渐减弱。最后,进入低音,以柔和深沉的音色结束。这里的“做”属于中低区间,由弱到强处理,使得开头介绍时的空虚感更加强烈,情绪由宁静变为兴奋再回归宁静。引子采用长线旋律,速度自由又不失控制,长而不单调。我仿佛来到了花园的前面,向里望去,亭台楼阁前有小桥流水,晨雾中假山喷泉若隐若现。通过这种诗意的景物描绘,再加上零散的节奏引子,节奏呈现出自由随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中国传统美学:平和,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引子的旋律在整首歌中出现过几次,是对中心的“点睛之笔”。
(二)优雅舒适的“一节”。
这是一首优雅的行板,A小节分为三个部分(公元前)。第一部分是从第一节到第十五节(A段),重点是音乐的主题:线。板的速度约为每分钟66拍,节奏相对较慢,正好符合游客入园赏景后的休闲舒适,身心愉悦的感觉发自内心。这一段旋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昆曲中的一段音乐:“越来越高”,由作者的再创作演变而来。第二部分(B段)是从第十六节到第二十七节。与第一部分明显不同。声强为P,以弱弹开始,以弱弹开始,达到27小节,逐渐增加到C段的28小节。与第一部分相比,更明显的区别在于,这一部分对园中美景描写得更为细致,比如:微风轻拂湖面,池中枝繁叶茂的荷叶随风而动,荷叶上的水滴四处翻滚,晶莹剔透,蜻蜓绕着它飞,十分可爱。这幅宁静快乐的画面平凡而美好,让游客沉醉其中。第三部分(c段)是从第28节到第39节。第32小节开始出现罕见的点后小音符,同时较大的旋律起伏将音乐推向小高潮。与b段相比,c段实力明显增强,在欣赏了a、b段的美景后有一种赞叹的感觉,这也是a段的高潮,略有总结。在A段结尾的最后一段,逐渐放慢和减弱,为下一段的开始铺平了道路,使音乐更加抑扬顿挫。
(三)热心“B段。”
B段是充满激情的快板,用2/4拍节奏代替了介绍部分的慢4/4拍节奏,A段强多了,欢快多了,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稍快的节奏,旋律波动大。在这里,作品被重复,快板被演奏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加热情欢快,直接将整首歌推向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潮。这里包含的情绪应该是:游客看到了更多的美景,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或者是孩子在身边时极度兴奋,开始互相嬉戏打闹,让气氛激动到了高潮。而在这样热烈而愉快的气氛中,由强做了一个。
-弱-强-
微弱的力度变化立刻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二次重复后,根据。
然做了渐慢和渐弱的处理,像是表现游人们累了,坐在长廊的椅子上休息,这样一副平静安逸的画面,同时也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四)意犹未尽的“C段”
最后一部分则是呈示段(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是一个稍慢的行板,速度较A段更舒缓,力度也回归到一个宁静温和的状态。内涵上主要是表现“归”,形象的描绘了夕阳西下,霞光把天空染得通红,再照射到游人们离去的背影上,显得恋恋不舍,意犹未尽的画面。在几个高音“do”上加了强有力的打音,极富感染力,在中音“sol”上稍稍拖了几拍,延长后又作了一个小小的停顿,最后终于回归,落在主音“do”的长音上,在长音中又加上了强有力的颤音,再做一个渐慢,由强再慢慢减弱,直至笛音消失,给人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感。
二、《姑苏行》的演奏技巧
《姑苏行》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大专业和业余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但由于演奏者个人喜好致使演奏风格也有差别。
(一)以叠音、打音、颤音、赠音技法为主
《姑苏行》本身是一首南派风格的代表曲目。南派是以曲笛艺术为代表,曲笛的特点是笛身粗大,且发音给人浑厚之感。曲笛的指法常以“sol”作为筒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按作“sol”。其次是“re”和“do”。而曲笛的乐曲主要是反映江南丝竹的艺术风格为主,常运用:叠音,打音,颤音和赠音等主要技巧。细看《姑苏行》开始的引子部分,就运用上了很多打音颤音等技巧,而且在整曲的演奏技巧中几乎不用“舌功”,如北派常用的:吐音,花舌和飞指等。即使是相同的临音,也是用打音或叠音来隔开,而不是吐音。这样出来的音色圆润饱满,擅长表现:悠远宁静,连贯且细腻又抒情风格的曲子。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基本上沿袭了江南丝竹和一些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再辅以南派所特有的打音等技巧,在演奏上就可以体现南派所特有的细腻悠长,婉转抒情的风格特点。而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老先生演奏的《姑苏行》,在保留了一些昆曲韵味后,更向江南丝竹风格。而且他是使《姑苏行》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他的师傅是著名笛子大师陆春龄先生。多年来俞老先生不断探索竹笛文化,精通南北两派的曲技,拥有深厚的演奏功底,为了演出需要,他把《姑苏行》作了一定的删改,使笛曲内容更为紧凑,他充分运用了江南丝竹中打音颤音等技巧,使全曲听起来有着浓厚的江南丝竹风格,感人至深。
(二)借鉴昆曲、善于即兴加花
再一种主要的风格则为《姑苏行》的作者江先渭先生演奏的版本,该版本更偏昆曲曲调韵味,其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创作的原材料就是取材于昆曲。其实竹笛在伴奏中就常常以同一音高与唱腔同时演奏,因此会颇像唱腔。如引子开头部分的“do”音就是用“re”来装饰的,这就是昆曲人声唱腔中常用的装饰方法;再比如在行板的第六小节的“la”到高音“do”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滑音,就像是在模仿人声的圆滑委婉,十分形象。乐曲风格的表现一般主要体现在演奏技巧上。有些技巧在曲谱上会标记出来,但有些技巧则需要我们根据笛曲的创作背景,地域文化及传统艺术结合起来。演奏技巧除了打音颤音等“指功”外,气息控制又在南派曲笛演奏风格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本曲的曲式结构和创作背景,演奏者对于风格的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用恬静圆润的音色来演奏此曲的抒情、舒适感;2.用加花的技巧来突出旋律的华丽;3.根据昆曲风格的特点,要注重演奏的诗意化。学习者可模仿学习昆曲的唱腔及腔调,把昆曲中抑扬顿挫的昆曲腔调特点,也可适当地加入《姑苏行》的演奏。
《姑苏行》在引子部分,就以悠长的气息作为坚实的基础,稳定深厚的气息支撑着弱而不虚的笛音缓缓进入,利用气息控制音的长短及强弱,表现一种飘渺神秘之感。其次,在小快板中,有很多加花的部分,也有很多个演奏版本,但总体上在表现乐曲华丽的特点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多注意在不改变乐曲的速度及旋律的基础上,适当多加入叠音、打音等装饰音来修饰乐曲,给乐曲添彩。
结语
《姑苏行》作为一首江南风格笛子独奏曲,以其优美婉转的旋律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同时,竹笛也通过这首作品充分地展现了其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振兴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音乐的大环境下,如何使竹笛艺术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曹晓磊.悠悠昆曲韵,浓浓姑苏情――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创作内涵解读.乐评.2009
【2】周胜楼.谈笛曲《姑苏行》风格的形成原因及表现方法【J】.黄河之声,2010年08
【3】钟活明.《姑苏行》中的叠音、打音和颤音【J】.大舞台,2013(12)
【4】谢平.江先渭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艺术分析【J】.北方音乐,2010(01)
【5】王斌.竹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2012(07)
【6】吴东华.江南丝竹《姑苏行》演奏分析【J】.魅力中国,2009(34)
【7】姜飞雪.《姑苏行》教案【J】.音乐天地,2012(10)
【8】喻晓庆.中国竹笛表现与发展之我见. 【J】教育教学论坛,2009(9)
(中国创新教育杂志编辑 韩万斋教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