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见习记者陈悦。
02:05
上海“小三线”建设者参观三明纺织厂。视频拍摄罗子涵剪辑周燕(02:05)。
12月9日凌晨一点,几位六七十岁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者还在忙着和三明的亲朋好友聚会叙旧。
原计划是12月9日下午,这些老人会分别与三明的家人和朋友见面聊天。然而,老人们有太多的情感要表达,有太多的话要对三明和三明人民说。
12月8日,G1509次列车一离开延平西站,一位老人就站起来,满怀期待地望着窗外,期待着到达久违的三明。8日晚,老人没有休息,亲朋好友得知他们的到来,迫不及待地在酒店见面。
上海和三明,因为这些人,建立了不可抛弃的感情。
上海“小三线”建设者在三明有限公司门前合影.本报见习记者涂
这些“小三线”建设者大多曾经是纺织厂的员工,1970年随上海国棉26厂迁往三明。纺织厂是三明老人记忆的源头,也成为这次三明之行的第一站。
2000年,三明纺织厂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公司启动整体裂变搬迁扩建项目,部分搬迁至迪安工业园,部分搬迁至宁化城南工业园。“小三线”建设者工作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居民区和学校。
12月8日,昔日的建设者走进迪安工业园区的纺织厂。车间干净明亮,机器运转有序。老人们忍不住欣赏它。“以前车间满是灰尘,容易眯眼,现在干净了。”“以前我们是把三种棉花拆开,手工混合在一起,现在都是自动化。”“和我们以前纺织厂的设备相比,设备简直是天翻地覆。”
三明纺织有限公司设备负责人王志伟说,过去有句话叫“千人纱,千人布”,从棉花到布要耗费大量人力。纺织厂鼎盛时期有四五千工人,现在自动化后只有两百多人。
周锡良(中)和魏增宁(左一)20年不见,一见钟情。
在生产车间,周锡良一眼就认出了20年未见的徒弟魏增宁,两人兴奋地握了握手。如今,19岁的魏增宁已经58岁,再过一年多就要退休了。
“三明和上海其实很近。”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李文干在上海“小三线”建设者回归三明座谈会上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上海20多家重工业、纺织企业先后搬迁到三明,10万上海建设大军汇聚三明,将三明打造成为省级重工业基地。成千上万的上海孩子随工厂搬进来,在三明市形成了许多上海社区和新农村。
李文干说:“上海工厂的工人们把异乡变成了家乡,扎根三明。”这些人的年轻一代在三明和上海也有着自己的故土情结,这就连接起了两地不断分离的源头。王志伟2岁时,跟随父母从上海来到三明纺织厂。父母退休后,他回到上海,而他留在三明。目前,他在一家纺织厂工作了30多年,每年春节期间只回上海与父母团聚。
纺织厂的老员工仍然熟悉当年的纺织工艺。本报见习记者涂。
由于沪明关系深厚,2020年6月5日,沪明乡亲协会成立。市乡亲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表示,很多原上海“小三线”建设者有沟通两地的需求,但三明的服务不行
近年来,两地文化和旅游合作日益密切。自1998年上海开往三明市泰宁县的第一趟专列开行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三明的主要客源地。11月17日,在胡明乡亲协会的推动下,三明启动“中国绿色之都,最氧气的三明”进沪进社区活动,在上海100个社区开展文化旅游推介、产品展示、旅游咨询、线上宣传等浸泡式推广活动,让三明的优质文化旅游健康产品能被列入上海市民出行清单。
三明其实离上海很近。李文干介绍,三明的机场、动车、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铁路、公交、飞机”的立体交通体系。现在三明已经开通了1个多小时直达上海、南京的航班,4-6个小时可以乘坐动车直达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所以飞三明是有可能的。
编辑: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