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西瓜视频西瓜币怎么算,西瓜视频原创一万播放单价2020

  

  “祝贺您获得免费订单。”   

  

  通过微信购票入口成功订票后,魏丽手机屏幕上再次出现熟悉的弹出广告。“每次我都跳出各种各样的弹出窗口。我只想简单地买一张票。为什么这么难?”   

  

  预约软件中“牛皮癣”这样的弹出广告,让常年奔波的魏丽很是困扰。人民日报记者发现,微信购票入口、飞猪、携程、去哪儿等平台均有相关弹出广告。据业内人士介绍,大部分弹窗广告都是为了引流,引导用户到其他消费或活动页面,刺激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   

  

  专家认为,行政机关和行业组织可以适当规范弹出广告的频率、形式和内容,提升用户体验,将广告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关不完的弹窗广告   

  

  当记者点击进入微信购票入口时,首页出现“微信减钱”“送粽子赚现金”等弹出窗口。切换到机票和酒店页面时,再次出现“0元第二张海南往返机票”等弹出广告。记者购买火车票后,再次弹出“恭喜您获得酒店预订100元权益最高折扣,即日起生效”的提醒,点击后跳转至酒店预订页面。   

  

  朱非、携程、去哪儿等应用都有类似的弹出广告。“5元微信红包、直接支付”、“免费机会”、“高铁9.9元”等“福利”无法直接获得,但需要满足多位好友协助或连续打卡数天等条件。   

  

  业内人士表示,微信购票的“福利”广告通常可以收取小额代金券,而“0元第二海南往返票”是极不可能获得的。   

  

     

  

  各种弹出窗口。APP截图   

  

  对于一周飞几次的“飞人”魏莉来说,弹窗“福利”成了一种干扰。“我不想浪费时间获得所谓的福利,也不想骚扰我的朋友。太麻烦了。”   

  

  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显示,在上海市消保委分析的600款应用中,有58%包含广告,69.7%没有“关闭按钮”。   

  

  弹窗广告这么多,跟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有关。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表示,“卖广告”是互联网企业实现“变现流量”的重要途径,app或小程序中的弹出广告通常是为了吸引流量,展示相关产品和服务。   

  

  “弹窗广告要有醒目的关闭按钮,内容要合法合规,但有些弹窗广告发布虚假信息,涉嫌欺诈,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刘德良表示,如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弹出广告受到侵害,可以向广告主或提供渠道的平台追究责任。   

  

  2021年4月7日,工信部发布《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明确指出在APP老年版和单独老年版界面严禁广告内容和插件,广告或临时广告弹出不能随意出现。移动应用没有诱导下载、诱导支付等诱导按钮。   

  

  “对于普通的app,行政机构和行业组织可以对弹出的频率、形式、内容等做出一些指导性要求,逐步规范。”北京中智律师事务所律师郭聪表示,“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将广告限制在合理范围内。”   

  

  看不懂的价格   

  

  除了关不完的弹窗广告,一些在线售票平台的价格标识和套餐也让消费者大呼“我不懂”。   

  

  飞猪、去哪儿、携程等平台均提供火车票、机票的额外付费产品和服务,包括免登录购票、保险、接送等。   

  

  记者在微信购买机票的入口处发现,具体航班的第一张票价清单通常是“最低价”,大部分都有加“优惠礼包”的标志。   

  

  记者随机选择了一个航班,44元优香礼包的机票来源价格为493元。T   

  

  在票源页面右下角的“更改服务”选项中,记者滑动到最后,找到了不购买额外服务的选项。另外,在上述493元票源下的“置换服务”中选择“单票”时,票价为504元。   

  

     

  

  单程票价格。微信截图   

  

  在微信订票时,记者发现该页面主动表示“本服务由同程艺龙提供,相关服务和责任将由该第三方承担”。桐城客服表示,这款产品是组合产品,需要购买专属套餐才能享受相应的价格。“产品政策不一致,价格也不一致。如果您真的想预订专属礼包的票额,只能在预约支付成功后联系我们申请退订礼包。”当被问及价签和销售方式是否涉嫌捆绑销售时,同程艺龙客服予以否认。   

  

  “平台上展示的两个产品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未明示选择套餐后机票的价格和不选套餐的机票价格是有差别的。”郭聪认为,此类产品涉嫌捆绑销售。他表示,该种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刘德良表示,这种标价方式易造成消费者误解,以为能无条件购买低价机票。消费者可参考《民法典》中对“重大误解”规定,要求取消订单。

  

(文中李威为化名)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rmzj@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