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葫芦丝颤音练习教学视频 葫芦丝虚指颤音指法教学视频

  

  今天,分享江南风格的音乐。喜欢江南风格音乐的朋友可以看下来。   

  

  1.江南风格音乐的艺术特征。   

  

  江南风格的歌曲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关于江南风貌的定位,主要是从地域概念上对江南进行正确的地域划分。究其原因,是人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江南地区有不同的认识。二是在确定江南地域定位的基础上,对这一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总体介绍,并对典型的民歌、民间艺术和器乐进行阐述。第三方面,通过对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总结,归纳出该地区的音乐特色。从旋转、节奏、音阶、调式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总结出江南音乐的整体艺术特征。   

  

  (一)江南地区的位置。   

  

  从音乐形式上看,苏、沪、浙三地在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相似特征形成了相似的音乐风格。从古代音乐的发展和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来看,音乐中对江南风格的认知也是指这一地域。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也形成了统一的江南特色。从以上四点可以确定,狭义的江南概念已经成为江南风格在音乐上的地域载体。   

  

  (二)江南风格的民间音乐。   

  

  江南风格的民间音乐有很多种。民歌、戏曲、曲艺等音乐形式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流派。以民歌为例,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调和田歌,前者流行于城镇,后者流行于农村。著名的小调有《茉莉花》、《孟姜女》、《无锡风景》等。代表人物有浙江嘉善田歌、江苏南翔田歌、上海青浦田歌等。戏曲中著名的剧种有昆曲、越剧、阳戏和沪剧。古代四大调(昆山调、益阳调、海晏调、余姚腔调)中有三大调源于江南,说明江南戏曲的发展非常完善。音乐艺术的代表类型有苏州评弹、扬州清曲、温州鼓词,尤其是苏州评弹,成为南方音乐艺术的代表形式,著名的器乐类型有江南丝竹、樊氏鼓等。其他种类的民间音乐数不胜数,这些民间音乐形式共同编织成江南音乐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地域色彩。   

  

     

  

  二是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   

  

  (a)创作概述。   

  

  我们分析了演奏形式、音阶构成、调式、速度布局和曲式结构,总结出五个创作特点。   

  

  1.从创作形式来看,有原创和改编两种形式。创作素材大部分选自江南民间音乐元素,如从民歌中选取的《断桥残月》、《浦江之夜》;003010和《曲水兰亭》选自中国传统戏曲;平潭音乐选择003010和《沪调新韵》。   

  

  2.从表演形式上,可以分为独唱和合奏。其中,合奏包括同调性和高低葫芦丝的组合,如《吴音》、《水乡素描》(均采用大小D调葫芦丝),《水乡情歌》采用大小C调葫芦丝;两种形式是不同调性的葫芦丝组合,如《水韵江南》(一种是g音葫芦丝为sol,另一种是小c音葫芦丝为dol,分别演奏高音和低音)。   

  

  3.从音阶构成来看,以五音音阶为基础的六音、七音音阶大多采用,其中七音音阶为乐青音阶(宫多尔、上热、娇咪、青椒发、郑索尔、玉拉、边宫司),六音音阶多改为宫司,很少使用青椒发。   

  

  4.从调式的调性来看,宫廷调式和符号调式最多,其次是羽毛调式。调性大部分是基于这种色调。根据作品的情感变化和旋律发展要求,通常通过改变桶调和指法来获得新的调性,从而产生换位现象。移调后多为原音之上的第五音或第四音,即桶调当dol使用时的调性。   

  

  5.从速度布局上看,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渐变”或“起承转合”的特点。刚开始音乐大多是自由节奏和速度的引入,速度布局是以“慢-快-慢”“快-慢-快”“中-快-中”“快-中-中”为主。   

  

  6.从曲式结构来看,大部分作品既有三部曲、回旋曲、平行三部曲等西方曲式,也有对联、变奏曲等中国传统曲式。许多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也有西方音乐结构。   

  

  (三)性能特点。   

  

  在这一点上,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做得非常好,创作的特点也体现了演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气息的运用要与作品的意境紧密联系,特别要注意气息的“微变”,尤其是作品中引子的表现。   

  

  2.指法的运用要灵活,很多作品的特点是头韵短语和段落,或者节奏紧凑、跳跃大方的短语或段落。   

  

  3.在吐槽音的运用上,江南风格作品不需要重吐槽音,而应把握“轻吐槽、连续吐槽、点吐(吐或停吐)”等。   

  

  4.在演奏技巧的添加上,尤其是手指技巧的添加,一是要严格按照作品的技术标记来体现;其次,选手自身要有选择地运用技巧,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三.代表作品分析。   

  

  (1) 《梁祝》.   

/p>   

  

  

1、标题释义

  

杭州西湖以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著称,最为人称道的是“西湖十景”,这十景中不仅囊括了西湖一年四季的变化,更凸显出了其中的人文因素。自宋代以来,西湖景观不断的添置变化,因此又有宋代十景、元代十景、清代十八景之说。古人在对西湖景观的描述上留下了著名的诗文,如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林逋的《山园小梅》等对西湖景观进行了诗意的刻画。

  

2、曲式结构

  

在现代音乐作品中,以西湖为体裁的创作更是美不胜收,与其他音乐作品的诗化描绘不同,葫芦丝曲《断桥残月》另辟蹊径,以西湖传统景观中的“断桥残雪”为原型,更多的描绘了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是葫芦丝作品中借景抒情,着重在情的优秀作品。此曲为李春华作曲,采用F或D调葫芦丝演奏,筒音作sol,4/4拍与2/4拍的混合拍子。全曲的素材来源于江苏民歌《孟姜女》的主题,通过对主题的陈述发展和变奏创作而成,乐曲结构带有明显的三部性。

  

3、演奏分析

  

(1)引子:作者巧妙的引用了竹笛名曲《姑苏行》的引子,与《姑苏行》中景色描绘不同,此曲的引子更加注重心境上的描绘,在冗长的气息的衬托下表现了愁绪、凄婉的情绪,此部分的演奏要注意气息强弱的变化,在连音的演奏上注意速度的变化,倚音的演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加入波音技巧的倚音,一种是连音性的倚音,前者要演奏灵活,后者演奏要圆润,把典雅秀丽的风格表现出来。其次是从“4”音滑向“3”音的时候,实际的演奏效果是从“4”音经过“5”音后滑向“3”音,指法要连贯。

  

(2)A段:分为a和a1两个部分,a部分呈现主题,素材来源于民间小调《孟姜女》,气息起伏不大,较为平稳,属于叙述性音调,注意切分音型和休止符的运用。a1部分是a部分的变化,在演奏上注意顿音和波音的运用。

  

(3)连接部:共有三个乐句,节奏语言较为流畅,在第二和第三乐句的最后一小节是颤音的运用,手指要放松,保证颤音的均匀性。

  

(4)B段:此部分紧接在连接段后面,速度加快,分为三个部分。c部分有四个乐句,节奏型为固定节奏“××× ××

  

”,三吐音与单吐音要吹奏清晰,注意重音的把握,在弱拍强音位和弱音位上有波音技巧出现,要灵活演奏。

  

经过四拍1音的颤音之后进入d部分,四个乐句具有相同的节奏,注意双吐音的清晰、均匀,特别是把握好低音3的吹奏。e部分仍然是双吐音形式,为了表现律动效果,注意在每一拍的重音与双吐音的清晰度,其次是要控制好速度,保持匀速进行,在经过一个“突慢”的乐句后,进入A1段。

  

(5)A1段:从旋律材料上看此部分是A段的变化,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波音技巧,二是力度的把握。

  

(二)《采莲歌》

  

  

  

1、标题释义

  

采莲是江南的一种民间习俗,也是劳动生产过程,此活动一般是在夏秋之交,由少女驾乘小舟游弋于荷塘中采摘莲子,这种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较著名的作品有如汉乐府中的《江南》、南朝萧绎的《采莲赋》、李白的《越女词》等都有记载,其中的许多语句不仅描绘出了江南田园风光,也富于生活情趣,如《江南可采莲》中的“采莲”、“莲叶田田”、“鱼戏”等词汇描绘出了一幅仙境般的江南图画,因此,采莲成为江南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代名词。

  

2、曲式结构

  

《采莲歌》一曲用音符勾画出了农家少女荡舟莲叶间,边采边唱的图景,作品中对荷塘的描绘和轻舟摇橹的表现极为细致,也表现出了采莲姑娘心中的喜悦之情。此曲由李辛作曲,采用G调葫芦丝演奏,筒音作sol,带引子的三部曲式结构,各部分建立在单一主题的基础上。

  

3、演奏分析

  

(1)引子:此部分包含两个句读,由五声音阶构成,乐曲一开始由级进的历音形式落在四拍的sol音上,表现出了莲塘的开阔,经过的旋律的反复上下级进落在sol音上,短短的两个句读表现出了一派祥和、恬静的田园风光,在演奏上要注意气息力度的轻若变化,这种力度上的变化表现出了水网纵横、莲叶在风中轻轻摇曳、水文波动的意境。

  

(2)A段:包括a与a1两个部分。a是主题的呈现,如歌的旋律衬托出摇橹荡舟的划动型的节奏,在气息的控制上要把握好强弱的交替。

  

a1部分是a部分的变化发展,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演奏时保持放松的状态,把优美的旋律线条表现到位,其次要注意休止符的运用,此部分在演奏上以连音进行为主,较少运用吐音,做好气息与指法的搭配。

  

(3)B段:分为c、d两部分。此段的主体材料来源于A段,可以理解为A段主题材料的变奏。c部分包括四个乐句,均用连音演奏,每一乐句换一次气,注意低音mi的气息控制。

  

d部分采用吐奏形式,是三吐音与双吐音的组合,不要把吐音吹的太重,要轻巧的表现出来,在吐奏之后有一段技巧表现部分,要表现好两个要素,一是要把握好大度音程跳进;二是弱音位上的波音和颤音技巧。又因为此部分表现为快板速度,注意指法的灵活运用。

  

(4)A1段:是引子部分的再现和A段的变化再现,在乐曲结束音(sol)上要做到渐慢渐弱

  

此首乐曲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表现了田园风光和采莲活动的盛景,其中引子表现了田园风情(起);A段表现了少女乘舟莲塘间的歌唱(承);B段是采莲舞曲,惟妙惟肖的表现了采莲姑娘们欢悦的心情和对家乡的赞美(转);A1是采莲终曲,再现田园风光和满载丰收成果后的荡舟归程(合)。

  

(三)《曲水兰亭》

  

  

  

1、标题释义

  

公元353年的一次名流聚会,一篇散文与书法作品的双重名篇,是兰亭这个地方名闻遐迩,这次聚会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文人聚会不同。参加聚会的不仅是文人,而且还是权倾一方的士族官僚,从文化的角度上看,此次聚会更像是一次学术活动,因为这些人正是代表了一时的显学―玄学[12],因此是一次玄学文化的凝聚,这次兰亭雅集与魏晋名士、魏晋风度[13]、玄学空谈等特定词汇联系在一起。

  

2、曲式结构

  

《曲水兰亭》一曲既对会稽山一带的美景进行了描绘,也重温了这次1700多年前的名流聚会,因此这首作品将传世名篇与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使人联想到俞逊发的竹笛名曲《琅琊神韵》中对《醉翁亭记》一文的诠释,两者在创作和艺术表现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此曲由陈祖仁作曲,采用降B调葫芦丝演奏,4/4拍与2/4拍的混合拍子。旋律素材来源于越剧元素。在曲式结构上具有戏曲的联曲体特点,具有板式变化的性质。

  

3、演奏分析

  

(1)引子:整体上呈现出“流觞曲水”的意境,连音的级进下行与下行表现出出了阵阵涟漪,虚指颤音的运用更加衬托出仙境般的氛围。演奏时要注意指法的流畅,虚指颤音要均匀、轻颤。

  

(2)A段:描绘兰亭风光,氛围a、b两个部分,a部分为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流畅的旋律具有歌唱性,具有清丽、秀美的特点,演奏上注意切分节奏型的运用及长音上的虚指颤音。

  

b部分波音的运用较为频繁,要突出其点缀旋律的效果,两部分在演奏上都要注意指法的连贯性和气息的贯穿。

  

(3)B段:分为两个乐段,吟诵般的旋律描绘了1700年前的名士聚会,不规则节奏型的运用表现了觥筹交错、吟诗作赋的情景,指法上要求连贯流畅,次部分具有戏曲原板的陈述特点,旋律语言一唱三叹。

  

4)C段:由三个部分组成,e部分的材料源于a部分,在此基础上扩展引申,四个乐句均为方整型结构,演奏时要突出拍子的强弱效果,e1、e2两各部分是e部分的变奏,通过音型的改变表现了欢快的情绪,速度上统一为小快板。

  

e2部分的双吐音要略显轻巧,不能吐奏太强,要表现出“戏水” 的效果。

  

(5)D段:抒情性的乐段,主题材料源于C部分,表现出对历史的向往与怀念,这一部分气息运用与前面叙述、描绘性的乐段不同,这一部分特别注重情感的抒发,在演奏上要做到细腻的表现,因此在力度上与其它乐段形成对比。

  

从宏观上看,此首乐曲在演奏上的难点不是技巧的表现,而是着重于对意境的体现上。这种文学、历史、哲学结合的人文主义的乐曲对于演奏者来说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单凭演奏技术的手段是很难将此类乐曲诠释完美的。

  

(四)《姑苏春晓》

  

  

  

1、标题释义

  

姑苏是历史上对苏州的别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其魅力多次被文人墨客驻足停留,吟诗作赋。特别是园林艺术使这座城市更加富于文化气质,文艺作品中也多是钟情于苏州美景的描绘。唐代任华[14]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写到: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因此“苏杭”一时成为江南的代名词。

  

2、曲式结构

  

《姑苏春晓》从苏州春天来临的角度描绘了姑苏城秀丽的春光,在创作上运用了多种技巧表现出了春天的景色,在对葫芦丝演奏技法上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此曲由赵学贵作曲,采用降B调葫芦丝演奏,筒音作sol,曲式结构分为四部分,其中B部分为独立的华彩乐段。曲式结构如下表:

  

3、演奏分析

  

(1)引子:乐曲一开始为低音sol的颤音,演奏时要由慢渐快颤动,保持颤音的均匀性及力度上的强弱变化,其次要注意四个乐逗的换气和每一乐句上的虚指颤音的技巧。

  

(2)A段:分为a、b、c三个部分。a部分为四个结构相似的乐句,每一乐句一开始的倚音要瞬间表现出来,上下滑音要演奏到位,在每一乐句第二小节的切分音型的弱拍上有波音技巧,要演奏轻巧,力度上尽量弱奏。

  

b部分波音的运用较为频繁,要突出其点缀旋律的效果,两部分在演奏上都要注意指法的连贯性和气息的贯穿。

  

(3)B段:分为两个乐段,吟诵般的旋律描绘了1700年前的名士聚会,不规则节奏型的运用表现了觥筹交错、吟诗作赋的情景,指法上要求连贯流畅,

  

姑苏是历史上对苏州的别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其魅力多次被文人墨客驻足停留,吟诗作赋。特别是园林艺术使这座城市更加富于文化气质,文艺作品中也多是钟情于苏州美景的描绘。唐代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写到: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因此“苏杭”一时成为江南的代名词。

  

2、曲式结构

  

《姑苏春晓》从苏州春天来临的角度描绘了姑苏城秀丽的春光,在创作上运用了多种技巧表现出了春天的景色,在对葫芦丝演奏技法上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此曲由赵学贵作曲,采用降B调葫芦丝演奏,筒音作sol,曲式结构分为四部分,其中B部分为独立的华彩乐段。

  

3、演奏分析

  

(1)引子:乐曲一开始为低音sol的颤音,演奏时要由慢渐快颤动,保持颤音的均匀性及力度上的强弱变化,其次要注意四个乐逗的换气和每一乐句上的虚指颤音的技巧。

  

(2)A段:分为a、b、c三个部分。a部分为四个结构相似的乐句,每一乐句一开始的倚音要瞬间表现出来,上下滑音要演奏到位,在每一乐句第二小节的切分音型的弱拍上有波音技巧,要演奏轻巧,力度上尽量弱奏。

  

b部分要注意波音、颤音、滑音的综合运用,演奏江南风格的作品要注意技巧上的细微变化和气息的保持与控制,在技巧表现时不能下意识的加强气息的力度。

  

(五)《浦江之夜》

  

  

1、标题释义

  

黄浦江是长江全程的最后一条支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黄浦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与繁华,是上海的象征。黄浦江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两个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浦西是繁华的都市,浦东则是农村菜畦。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剧,浦东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特别是在2010年浦东作为世博会的主场地,为上海的发展的增添了光采,《浦江之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曲式结构

  

《浦江之夜》着重刻画黄浦江的夜晚,描绘了一派繁华祥和的景象,作者巧妙的运用民间小调素材,从旋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浓厚的上海味,也具有现代的元素。此曲由刘正贤作曲,采用降B葫芦丝演奏,筒音作sol,2/4拍,旋律富于歌唱性,变奏曲式。

  

3、演奏分析

  

(1)引子:乐曲一开始模仿黄浦江上的汽笛声,演奏时打开副管,之后呈现了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注意大度音程的跳进和换气。

  

(2)A段: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呈现主题,引领人们进入了黄浦江及其两岸五彩斑斓的夜景中,演奏时注意倚音的运用和切分节奏型、延留音等表现出了重音的变化。B部分每一乐句开始连音的运用要流畅,在换气时要保证旋律的进行。

  

(3)A1段:包括c、d两个部分,c部分是A主题的变化,通过节奏音型和速度的改变成为三拍子的具有舞曲特色的节奏,重音一般在第一拍上,尽量用气息体现出来。

  

b部分四个结构相同的乐句落音分别为sol、re、la、dol,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用吐音演奏时要轻巧,重音分别在每一拍的mi、dol、mi、la。

  

(4)A2段:此部分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化,采用三吐音与双吐音演奏,乐句具有模进的特征,在打开副管音的情况下,注意气息的力度要控制好,保证每个音符要清晰的表现出来。

  

(5)A3段:此部分为主题的第三次变化,作者为延长乐曲结束,扩展的11个小节的旋律,乐曲最终在六拍的dol音上渐慢、渐弱结束。

  

  

综上所述,在对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中,首先就是要对“江南”一词进行准确的定位,关于地域的概念,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解释上,并综合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概念和地域观念,以及在传统音乐风格的体现,对江南定位于以苏沪浙为核心的地域,并从中华民族民间的分类简述了此地区的主要的音乐形式,包括民歌、戏曲、曲艺、器乐等方面的代表性的乐种。综合这些民间音乐乐种,在音乐特点上表现为以五声性为基础的音阶结构、以我国音乐体系的调式特点、五声性级进的波浪式的旋法特点、简繁相间的节奏音型及委婉清丽的润腔特点。

  

在对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创作综述中,共总结了六个创作特点从创作形式上看,有原创与改编两种形式;从演奏形式上看,分为独奏和重奏两种形式;从音阶构成上看,多采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七声音阶;从调式调性上看,以宫调式、征调式居多;从速度布局上看,具有中华传统音乐速度“渐变”或“起承转合”的特点;从曲式结构上看,大多数作品既具有西方曲式结构形式如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并列三部曲式,也具有中华传统曲式如联曲体、变奏曲式等。

  

在葫芦丝作品音乐主题的分析上,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具体情景事物、日常生活情景进行了归类总结。江南风格葫芦丝乐曲的演奏特点表现在微变的气息、灵活的指法、轻巧的吐音、严谨的技巧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