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几年前,直播曾经很美,但短短三年,焦赞、第一直播、YY、英科、陌陌直播等直播平台就不再美了。面对短视频抢占市场,内部付费用户下降的局面,直播节目该何去何从?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与大家分享。
从2018年到2021年,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该剧的直播行业却长达“一个世纪”。
2018年是直播节目行业的巅峰。盈科、虎牙相继上市,2018年Momo全年净收入达134.084亿元,同比增长51%;尤尼克斯
2018年总营收157.636亿元,同比增长36%。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直播行业投融资事件56起,投资224.4亿元,创行业纪录。
2019年是直播行业的转折点。2019年3月30日,曾获得王思聪投资的熊猫直播宣布停播,揭开了节目直播行业的残酷现状。也许,好日子已经过去了。2019年1-9月,中国直播行业共发生13起投融资事件,投资仅4.8亿元。
到2021年,花椒、第一直播、YY、盈科、陌陌直播等直播平台将会失守。
Momo发布的2021年Q1财务报告显示,总净收入为34.706亿元,同比下降3.4%。其中,Momo直播服务收入为19.62亿元,同比下降15.9%。虎牙发布的《Q1 2021年财务报告》显示,直播服务收入为23.923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创历史新低。斗鱼Q2 2021年财务报告显示,直播服务收入为21.781亿元,同比下降6%。
面对直播的现状,平台不得不思考未来会走向何方。
# 1.内忧外患。
短短三年,节目的直播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为什么直播节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内忧外患,其中外部环境压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此前的直播热潮不仅点燃了辣椒、直播、YY、英科、莫莫直播,更点燃了两大平台,即Tik Tok和名为“短视频”的Aauto faster。虽然他们的名字和侧重点没有和节目的直播联系起来,但他们的上升速度太快了。
2018年1月,Tik Tok日活跃用户数刚刚突破3000万。一年后,Tik Tok的日活跃用户数(DAU)和月活跃用户数(MAU)分别超过2.5亿和5亿。截至2021年Q1季度,Tik Tok(DAU)的平均日活跃用户数超过6亿。
虽然Aauto fast的日数据弱于Tik Tok,但与节目直播平台相比也是非常快的。2017年,Aauto faster的平均日活为6670万,2018年增加到1.76亿。2021年第一季度,Aauto应用平均日活跃用户达到2.95亿。
Tik Tok和Aauto faster在直播上的压力在于,他们不仅抢走了直播的关注度和用户的使用时间,还瓜分了直播的“蛋糕”。以往主播可能会以直播为主,但面对Tik Tok和Aauto faster的庞大用户量,直播的吸引力明显不及Tik Tok和Aauto faster,带来了整个市场的迁移。
2019年和2020年,Aauto快手的直播收入分别为314亿元和332亿元。2020年全年,Aauto快手直播平均月付费用户5760万,直播付费用户平均月收入48元。
Tik Tok没有公布其直播收入的相关数据,但从Aauto Quicker家族的角度来看,其直播收入相当于几个头部节目直播的年收入。
短期内快速崛起的Tik Tok和Aauto faster,自然会利用短视的频段来推动直播业务,从而抢夺直播在节目中的市场份额。
当初为了吸引更多人直播,各大节目直播平台给主播们巨额补贴,一些MCN机构仅靠subs盈利。直播的主要盈利点来自用户的奖励。这种模式有明显的缺陷,即依赖付费用户规模和ARPU的推广,但很难同时保持两者,而且有上限。
电商直播的优势有:
阿里巴巴2021财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阿里巴巴直播平台淘宝直播的交易规模(GMV)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90%。2020年Aauto faster财务报告显示,Aauto faster电商商品总交易额为3812亿元,同比增长539.5%。
据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12亿元。
某种程度上,电商直播的兴起让主播们摆脱了只能靠奖励赚钱的痛点。在电商主播经常每天带来几千万甚至上亿商品的诱惑下,难免会有一些主播坐不住,专注电商主播。
以往直播的突然火爆,让花椒、一号直播、YY、盈科、陌陌直播尝到了甜头。现在,如果我们想让他们通过电商从直播变成直播,无异于“大换血”,难度很大。电商这块骨头不好啃,电商很容易和淘宝、JD.COM、拼多多、苏宁等平台竞争,看似容易做。
直播中有两个主要的内部担忧:
第一,付费用户的规模和平台的ARPU。
第二,平台的治理。
陌陌2021年Q1季度财报显示,2021年3月,陌陌月活跃用户(MAU)数量为1.153亿,尽管月活用户数得到了提升,但它的付费用户规模却出现了下降,该季度陌陌的直播服务和增值服务的付费用户总数为1260万,低于去年同期,离高峰期更是少了100多万。
虎牙2021年Q1季度财报显示,付费用户数为590万,低于去年同期。
斗鱼2021年Q2季度财报显示,平均付费用户数量为720万,低于去年同期。
怎样保证平台的付费用户数,成了秀场直播的难题。
秀场直播平台早期的快速增长,与用户的巨额打赏有非常大的关系。陌陌曾公布过一组数据,2016年陌陌十大主播总收入达1.15亿元。头部主播是赚钱的大头,一个头部主播的收入可能抵得上数位普通素人主播的收入。
但是随着直播行业的发展,直播行业的相关规定也越来越详细,比如限制“天价打赏”,要求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更加规范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直播行业更加走向规范化,也是直播平台必须经历的一步,早期的“野蛮生长”一去不复返。
# 二、主动求变
谁都不想被时代淘汰,但在行业趋势面前,想要扭转乾坤并非易事,互联网上能够赚钱的业务早已被大大小小的巨头给瓜分,但凡有“发财”的地方,竞争都很激烈,秀场直播只能主动求变,化被动为主动。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内,陌陌一共推出了包括咔咔、对眼、哇偶、对眼、赫兹等在内的12款App,既有工具型产品,同时也有社交类产品。陌陌之所以如此大规模进行新产品的尝试,无疑是想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陌陌这种“全家桶”式创新,究竟有没有作用呢?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大多数产品都处于声名不响的状态,唯一爆红的产品是短视频App“ZAO”,但是这款产品很快陷入“火一把就死”的窘境,迅速爆红又迅速跌落,其余的产品要么不温不火,要么在产品没有看到效果后迅速关停。
陌陌的诸多产品尝试中,它最想要创新的领域就是“社交”,一方面,社交是它本来就擅长的方向,当初之所以能从众多陌生人社交产品中脱颖而出,也是靠自身实力打出来的,。另一方面,外界对一款新的社交App呼之欲出,多闪、聊天宝、马桶MT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市场的需求和声音却被传达了出来,陌陌当然想要尝试一番,可惜到目前为止,效果不佳。
跟陌陌曾经收购探探类似,映客也收购了一个社交产品――积目,陌陌花费了265万股的ADS及约6亿美元现金,而映客仅花费了8500万美元。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最近映客低调上线了一款导购返利App“小羊秘籍”,七麦数据显示,它的开发者是“Beijing Hongf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该ID曾在2020年11月10日将“映客极速版”的ID由“Beijing MeeLiv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变成了现在的ID。“小羊秘籍”的开发者网站也显示源自映客。
郭静的互联网圈体验后发现,“小羊秘籍”并没有独立的电商体系,而是与淘宝、天猫、拼多多、美团等平台合作,用户开通会员卡后享受相关福利,而遇到所谓的优惠产品则会跳转到对应的App上去。
从“小羊秘籍”不难看出,映客也想分电商的蛋糕,不过不是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直接竞争,而是给他们导流,双方是合作关系。
但回到互联网行业来看
,第三方平台给淘宝、京东、拼多多们导流,很容易沦为大平台的自来水,导购平台很容易受到电商的压制,且导流价格很难提上去,只能赚取很少的钱,考虑到“小羊秘籍”又是从“便宜”入手,其能获得的利润率会更低
包括小红书等平台在内,
他们都不愿意做电商平台的自来水,与其低价将流量卖给别人,不如将流量导给自己,只要用户量和流量足够,电商的框架并不难,这也是为什么抖音、快手自己做电商的原因之一,它们也想赚大钱,而不是做低价的“自来水”
陌陌似乎也有涉足电商的打算,根据《松果财经》报道,陌陌近期打算推出一款分享社区产品“树莓”,对标小红书,尽管产品雏形是社区,但如果用户量起来后,做电商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电商不好做,但似乎又不得不做,这是秀场直播需要面临的选择。
跟陌陌类似,映客也做了“全家桶”式的创新尝试,尽管映客网站上只展示了4款产品,但它曾在财报中提到称,映客集团旗下已有20多款音视频产品。映客最近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营收规模达37-40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8-82%;税后净利润约1.1-1.4亿元,同比增长约50-91%。
秀场直播的变局,其实也是互联网行业千变万化的缩影,对于网民来说,变化着的互联网反倒有自己的魅力,如果它真的僵化了,那才是真正的无趣。对于秀场直播平台来说,变局也是“洗牌期”,若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就很有可能关停,它们将往何处去,这个答案或许只有它们自己能回答。
传统行业的3年可能只是“打个盹儿”,互联网行业的3年却是风云突变,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都得思考自己将往何处去。
## #专栏作家#
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自媒体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体成员,钛媒体专栏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者。同时为多家杂志长期供稿。关注互联网,关注TMT,用心做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原创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