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抖音短视频精简版,抖音短视频

  

  Vlog正在掀起新的浪潮。   

  

  近日,Tik Tok宣布全面开放一分钟视频版权,并推出10亿流量的Vlog支持计划,鼓励普通用户发布时长超过30秒的Vlog。新榜单发布时,支持计划第一阶段的相关话题已经播出了7.9亿个。   

  

  让我们好奇的是已经入局的抖音,能够用60秒讲好一个故事吗?.   

  

     

  

  Vlog刚过去的第一年,国内平台纷纷进入Vlog领域,Vlog被称为下一个窗口。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Vlog的视频内容大多是3-5分钟,甚至5-10分钟甚至更长,强调人物的个性表达和故事的完整性。   

  

  出于这个原因,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拍Vlog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成为一名Vlogger,门槛其实并没有那么低。.   

  

  在接受新榜单采访时,中国第一代Vlogger Jing Yue提到,并不是所有的vlog都有vlog。“Vlogger应该策划、拍摄、编辑视频,一个人就是一个行走的剧组”。   

  

  “真的有不下20个Vlogger和我私下交谈,告诉我他们的无力感。他们觉得Vlog对想从头开始的人非常不公平。”被称为“中国Vlog第一人”的孙东山在谈及业余爱好者的成长时是这样说的。   

  

  看来Tik Tok是想改写规则——限制时间一分钟,缩短时间,降低门槛。Tik Tok还在站内发起了与Vlog相关的主题挑战,鼓励大家参与生活记录,这也产生了一些非传统的Vlogger定义。   

  

  #抖音原生Vlogger   

  

  事实上,Tik Tok已经在Vlog呆了很长时间了。今年年初,Tik Tok启动了许多与Vlog相关的活动。截至目前,相关话题的播放量累计近200亿。这种兼具个性表达和商业潜力的视频形式,对持续提升用户粘性、提升平台活力极有帮助。   

  

  在流量相对固定的平台上,很难创造新人和爆款。一个直观的数据是,2016年,YouTube前3%的创作者贡献了总流量的99%,而2006年,贡献值约为66%。(资料来源:德国奥芬堡学院教授马斯布尔特尔)   

  

  相比之下,Tik Tok作为一个新的交通洼地,似乎对新人和新玩法的容忍度更高。对比国内头部Vlogger@ Hello _ Bamboo、@镜月、@王等。由Tik Tok生态孵化的原创Vlogger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Tik Tok用户“燃烧的陀螺仪”19天就赚了300万,短短半个月,就有6个项目获得了百万点赞。这个账号是靠Vlog的仪式感和快节奏的剪辑赢得的。主人公很少露面,但他可以在短短30秒内集中呈现一个故事。   

  

  《叫我学长》将Vlog的主角设定为91岁的爷爷奶奶,以这对相爱70年的老夫妻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第一个Vlog已经超过6000万的播放量,两个月就积累了上千万的点赞量。   

  

  核心在于玩法不同,呈现出的Vlog风格就会有所不同。   

  

  以微博平台头部VLOGs之一的景月为例。自2017年5月以来,精越一共发布了45个VLOGs。大多数情况下,他的VLOGs超过3分钟,他的态度通过他丰富的日常生活以缓慢的速度传达。拍摄《霍格沃茨华北分校》的石,在谈到《日谈公园》中的李雪琴时,反复强调自己对意义的追求。的确,自己的人生可以称得上精彩。对他们来说,Vlog是一个记录,但它不仅是一个记录,还承担着价值输出的作用。   

  

     

  

  图片:微博@大概就是景月。   

  

  在Tik Tok,进口Vlog有一个不同的新形式。   

  

  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包括景月在内的国外衍生的Vlogger,更多的是在镜头前完成一个叙事的自报。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在Tik Tok时间短,Vlogger的出现不再是首选。   

  

  他们不得不对内容进行精简和拆分,或重在生活细节的分解和重塑,或者采用快剪辑方式,这恰好成为激发创作者灵感的一大动力。   

  

  以《燃烧的陀螺仪》为例,他用快节奏的片段搭配音乐卡片,通过人物和场景的穿插记录完整的事件,堪比一部迷你纪录片。这种风格的形成与Tik Tok时代的限制和早期技术流动的风格密切相关。这在其他平台上也是很少见的一类。   

  

  既然Vlog是视频日记,核心要素就是无剧本和记录,向外界展示“我”所看到的世界,   

  

  这是Tik Tok 60秒Vlog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将镜头聚焦在他周围的人身上,并在一分钟内完成简短的叙述。从题材上看,《叫我学长》的视频就是这样的。一顿饭、一段对话以及类似的“记录美好生活”更符合Tik Tok的调性和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   

er">

  

叫我学长

  

此外,3-10分钟的Vlog对画面有更高要求,所以相机、无人机、Gopro等专业摄影设备才是主流。相比之下,1分钟叙事时间更短,画面和拍摄设备上门槛都相对较低。

  

抖音上的大学生Vlogger「ahua」就以手机为主要拍摄设备,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拆解,生产出爆款Vlog《贫苦大学生的日常》系列,有人评论:这才是大学生的日常。

  

这条视频获得180万点赞,在此基础上,「ahua」又拍摄了10支“贫苦”系列,“贫苦学生的穿搭”等衍生视频,为他带来近500万粉丝。如他所说:

  

“凭什么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不能被记录?”

  

  

ahua

  

这也有可能成为抖音发力之后60秒Vlog的普遍特征: 手机是最基本的拍摄设备。拍摄门槛一降再降,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记录者。

  

# 孵化本土化Vlog

  

新榜此前的文章中曾写道,国内外用户有着不一样的视频内容消费曲线,国外经历的是“长视频―Vlog―TikTok”方向,视频越来越短,而Vlog的发展时间长达10年之久。但国内则是“长视频―短视频―Vlog”。对于习惯于刷短视频的国人而言,主打慢生活的Vlog似乎有点逆潮流而行,以至于始终不温不火,难接地气。

  

  

欧阳娜娜的Vlog

  

在“短”和“竖”的趋势影响下,如果Vlog要落地,时长缩短不失为一个选择。

  

Vlog头部博主、一闪运营总监@cbvivi早在今年2月的一场行业会议上就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不同人群对Vlog定义理解的多元性,也让Vlog这一视频内容形式在国内有着更多可能性。

  

“虽然我一开始做的是10分钟的 Vlog,现在做 3-5 分钟的,但我毫不怀疑抖音上会出现 15 秒的

  

Vlog,而且也会很好看,甚至最后可能成为主流。那会很好玩。”

  

正如cbvivi预测的那样,抖音正在孵化本土化的Vlog。

  

截至目前,抖音日活已达2.5亿,整个生态都在不断向垂类内容做拆分细化。所以说,从15秒短视频到60秒Vlog,与其说在抖音上出现了“60秒Vlogger”,不如说是抖音孵化了本土化Vlogger。

  

一个可见的趋势是,抖音营造的社区氛围,激发了普通人的同题创作欲望,摆脱时长的束缚,不同类型的Vlog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头。

  

  

抖音上的Vlog相关话题

  

除了时长上的变化之外,抖音自身在催化本土化Vlogger诞生方面,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一方面,一向主打记录普通人美好生活的抖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短视频的创作生态,

  

在头部Vlogger的带动影响下,可以用新鲜的形式和更低的门槛,让普通人也参与Vlog的创作。

  

抖音Vlogger「燃烧的陀螺仪」在自己拍摄Vlog之外,还曾自主发起话题#幸福生活中的仪式感,并录制教学视频。他在采访中表示,“这种拍摄方法挺容易学,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果大家看了觉得很炫酷,会很想参与其中。”「燃烧的陀螺仪」说,通过他的视频一些粉丝发现,视频主题也好,剪辑方法也好,用Vlog记录生活似乎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 抖音的推荐机制也更有利于帮助博主触达目标用户。

  

旅拍达人「牛肉夫妻出逃记」想在抖音做更聚焦的记录,而「ahua」认为,抖音是根据人群喜好推荐的,所以粉丝是喜欢你这些视频才会看到。「ahua」在谈及当初选择抖音的原因时表示,“因为抖音的用户很多,可以跟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眼中的生活”。

  

在群体和喜好更聚焦的情况下,粉丝和博主高效互动,创作自己的内容,原来的“你拍我看”模式被打破。

  

# 60秒,让普通人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

  

回到抖音最近的举措上,此次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将分4期进行,每期都有相应的主题。从4月25日起,用户拍摄或上传时长大于30s的原创Vlog视频,加上相应话题标签,即可参与“Vlog

  

10亿流量扶持计划”。

  

某种意义上说,抖音是想打造属于自己的Vlogger社区。

  

但这些举措意味着什么?Vlogger怎么才能得到这些扶持?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开放时长意味着更丰富的内容,给了普通用户更多的展示空间, 而30秒+视频流量倾斜则是为了鼓励用户进行更丰富的内容展示。

  

  

抖音话题 #Vlog日常

  

“传统的5-10分钟的Vlog,对用户来说创作门槛非常高,要求节奏、剪辑技巧和故事性,但普通人的生活其实都是平凡的细节中蕴藏着美好,时间太长容易没有内容去承载。1分钟相对降低了普通人拍摄Vlog的创作门槛,同时也给了用户更多的展示机会。”

  

如果说5-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传统Vlog考验的是博主的形象、个性和生活,在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持续抓人则是难上加难。

  

当时间缩短至1分钟,似乎每个人都能有话可说,有画面可拍。

  

在此基础上,抖音平台会根据作品的播放量、内容与话题相关度综合评定,给予单个Vlogger最高百万流量倾斜。

  

  

在中国,Vlog是从欧阳娜娜开始才被大众所熟知的,但普通用户的生活精彩程度远可能远不如明星或头部Vlogger。他们的共性在于,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可能会有无数闪光点和隐藏彩蛋等待发掘,

  

捡拾出1分钟的美好并不难,如果你愿意拿起设备记录一段的话。

  

抖音相关负责人还在谈及Vlog商业化时表示:作为普通人,并不是每一种内容载体,最后都必须要用商业变现和价值来衡量。对日常生活中仪式感的追求,或许就是平凡生活中,“记录”本身的价值。

  

正如微博达人「熊小默」所说:Vlog是普通人讲故事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在10年前都不可能实现…… 再波澜不惊的生活,都应该拍得理直气壮。

  

那么,在抖音的10亿流量加持之下,舶来品Vlog能不能在普通大众手里呈现出新的样子?答案也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