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多
互联网对各类衍生“名媛”的定义却语焉不详,没有人知道这个字背后的罪状具体是什么./社交网站截图。
一夜之间,互联网上的“元”浓度超标。
在继佛媛、病媛、饭媛之后,“支教媛”也成为被围猎的对象。,许多支教女教师被贴上了“支教元”的标签——支教还是作秀?公益还是玩流量?
如果我们点击这些女生的视频,就会发现她们的教学经验并没有明显的“瑕疵”。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真诚地分享他们的经历。
他们可能只是因为拍摄视频时化了妆,或者有选择地分享支持区的好的一面,就被打上了“支持老师”的烙印。
然而,互联网对各类衍生“名媛”的定义却语焉不详,没有人知道这个字背后的罪状具体是什么.
-钓女人?带货?还是制造流量?甚至打卡、摆拍,都可能被归类为衍生的“袁”家族。
被指责“支持教育”是作秀。/视频截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和前面的“鉴表”“鉴查”一样,“有罪推断”“鬼证”是这个“空口谈鉴原”的核心逻辑。
佛媛、病媛、支教媛,
万物皆可“媛”
“卢卡布拉西”这个词上一次被圈出来已经整整一年了。
去年十月,“拼多多名媛”被某自媒体曝光,一时间,“名媛”一词成了众人揶揄的对象.
——《共享经济十级秀才》《网上富贵花》《爱争必赢》,“名人”内涵直线下降。
因为拼写经济和互联网的巧妙运用,普通人也有机会进入上流社会——这让公众感到错愕,因为在此之前,“名人”和“普通人”没有交集,完全不同。
上流社会生活的美丽场景可能来自于摆姿势、修图和拼写。/《三十而已》剧照。
在在这次事件发酵过后,“媛”字风评急转直下,上流社会生活中所有那些美丽的场景可能都来自于摆姿势、修图、拼写命令和隐藏自我营销骗局。
直到最近,“佛院”一词流行起来,由“院”字衍生出来的家族才得以再次壮大。
说“佛原”,最早被嘲讽。大家都认为“佛”与“元”水火不容,礼佛要安静,要超脱世俗。然而在社交平台上,礼佛却成为了一种表演的潮流――抄经、烧香、品茶,虽然表面上不吃烟火,但实际上是物欲横流。
价值数十元的“佛媛”更大的罪名是:带货。's珠饰和安全锁在包装后价值翻了一番。
但是真正靠“佛院”赚钱的人很少,带货卖珠的也很少。大多数人只是在寺庙里留下一个美丽的形象,甚至只是在家里抄写经文,然后被拉出来,成为成千上万人所指的“佛苑”。
除此之外,后来被媒体曝光的“病运运”被认为是“卖运运运”的“不是病而是装病”,因为她在生病期间化了精致的妆,向粉丝介绍了面膜、疤痕贴等修复产品,为了流量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这一报道很快反转,许多“病元”在被媒体曝光后立即站出来维权。
她们拿出病历本、手术证明,向大家澄清,她们真的只是为自己打气,顺便与大家分享术后恢复经验
所谓“带货”也是无稽之谈,因为连产品品牌都没透露。
另一位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袁”是一位自称从教10年的高材生归国人员。
用无人机拍视频,化着妆,甜甜地笑,都成了女生“作秀”的证据。比关心她照顾贫困地区的孩子更重要。
到底带来了多大改变,大家显然对她高调的人设、精修的视频更感兴趣,因为这些光鲜亮丽的外表激发了大家对“公益造假”的PTSD。
出镜带妆、笑容甜美,都成了女生“作秀”的证据。/视频截屏
然而,直播带货、摆拍作秀一直都存在,为何“媛”字中枪,沦落至此?
这就要说回“名媛”在消费社会必然经历的“世俗化”过程。
民国时期, 名媛的先决条件是“出身名门”
,祖上不是举人进士,也得是没落贵族。但出身阶层还不够,她们还得“博学多才”,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得会英文、懂诗词。
在这种情况下,称得上是“名媛”的人凤毛麟角,对普罗大众而言,“名媛”可望而不可即,是大家想象上流社会的一个微小窗口。
名媛的先决条件是“出身名门”。/《人间四月天》剧照
但到了如今的消费社会,“血统出身”不再是头等大事,因为 符号化的商品可以迅速标识一个人的身份,
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奋斗购买昂贵的商品,抑或是操纵、摆布符号,获得成为“名媛”的权利。
比如,“名媛风”成了一种时尚潮流,从裙子到首饰,每个人都可以借消费复制名媛、成为名媛。
在“名媛”向下沉市场扩散的过程中,“媛”字原意里的“美好姿态”成了“装腔作势”
,但何谓装腔,何谓作势?定义不明。现实是,那些与真实情况不符的,都有可能被“媛”化。
也许,上一秒你在图书馆打卡拍照,下一秒可能就成“学术媛”了。
从裙子到首饰,每个人都可以借消费复制名媛、成为名媛。/《小时代》剧照
“鉴媛”风暴,
互联网新时代“猎巫”运动
如何“鉴媛”?小红书上,一位男博主向粉丝分享自己的观察,他强调假名媛与真正名媛的差距在于, 前者出身弄堂乡窝,胸无点墨,后者来自世家名门,才貌双全。
紧接着,他确信地指出,有些佛媛就是“外围女”,想要靠姿色“上位”,人品庸俗不堪。
但到了视频的结尾,博主又称,“快把你们这些玻尿酸妖怪收进去”,直击“伪名媛”在外貌上的弄虚作假。
纵观这几条模糊的标准,我们恐怕很难为互联网意义上的各类衍生“媛”做一个画像。
一位男博主向粉丝分享自己的观察,他强调假名媛出身弄堂乡窝,胸无点墨。/《华丽转身》剧照
如果说“舞文弄墨”“高调炫富”就是“媛”,那么互联网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自证清白;如果说“打玻尿酸”属于令人不适的“媛”式行为,那么真正出身上流社会的名媛恐怕也会因此变为打假对象。
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正是广泛存在于历史中的“猎巫”运动的特点。
大量被指控为“女巫”的人并非真正的巫师,她们可能只是因为不婚不育,深居简出,就成为不道德、不洁净的邪恶之人;她们可能贫穷,可能富有,如果是前者,就意味着“懒惰”,如果是后者,就是“贪婪”的化身。
总之,如果一个女人与周围“格格不入”,大家就能找到她是“女巫”的证据。
“猎巫”的背后,不仅是打击“异端”、清理“异己”的心理需求, 还有群体性的道德恐慌、价值危机。
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更倾向于依靠感觉去评判一个人的言行是否对传统社群造成了伤害。
放在今天,“鉴媛”风暴的背后,也折射出相似的集体焦虑。谁是好女孩,谁是坏女孩?先看看她是不是某类“媛”。
去年,王思聪在微博爆料“天王嫂”培训班,指出很多嫁给富豪的“名媛”都参加过统一培训,她们野心勃勃、目标明确,想通过婚姻改变命运。
这件事在富豪圈和普通人中间都激起了千层波澜,尽管背后的原因并不相同。
对于上流社会的家庭来说,娶到这样半路出家的“伪名媛”,意味着女方可能只是因为金钱投怀送抱,而非真心;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
这些极少数的“名媛”虽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解释了人们在婚恋中的无力感。
因为这一小群人符合全社会对“拜金女”的刻板印象――“爱慕虚荣”、渴望“不劳而获”。很多人相信, 在婚恋异常艰难的当下,
“拜金”“虚荣”女的存在,正是导致他们单身的原因,因此,他们咬牙切齿,深恶痛绝。
然而,这些被简化为“伪名媛”的人又有多少呢?
社会学家沈奕斐指出, 所谓“污名化”,就是将一个小众群体中的个别特征无限放大,然后强化这种“负面特征” ,再将其扩散到一个更大的群体里。
污名化三部曲。/视频截图
于是,大众把这一系列的负面形象,一一对应到身边的个体身上,用于“鉴定”Ta的属性。
说回各类衍生“媛”,她们大多并非居心叵测,很多人既没有夹带卖货,也和性工作者、外围女毫无关系,她们可能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不合时宜”的摆拍照片,就成了被猜忌的对象。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此前的“鉴婊”“鉴茶”风潮中 ,无凭无据,就可以让一个言行看似“不端”的人陷入舆论漩涡。
在一次次的“围猎”运动中,“被围猎者”的身份真假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参与者需要借此发泄他们积攒良久的不满情绪。
无凭无据,就可以让一个言行看似“不端”的人陷入舆论漩涡。/《撒娇女人更好命》剧照
“人设营销”,不分男女
讽刺拉满的是, 前文提到的“鉴媛”男博主,本身也靠带货为生。
翻开他的主页,每一个视频都是“自我营销”的典型案例――他请来一些自称boss的成功人士为他的带货站台,然后露出高端饭局、高档红酒,就连他本人,也要戴着高科技眼镜,才会出镜。
不得不说,他正是自己嘲讽攻击的男版“名媛”。
“鉴媛”男博主,本身也靠带货为生。/短视频截图
然而,为什么被拉出来群嘲的都是女性? 同样在寺庙打卡秀肌肉的“佛少”就能逃过一劫,但“佛媛”就不行?
明明人设打造、自我营销不分性别,但中枪的只有“名媛”?
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两性的刻板印象中,女性更“虚荣”、更“无脑”,更爱在社交平台上“自我展示”,也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的煽动蛊惑。
在《现代性的性别》一书中,作者芮塔菲尔斯基 (Rita
Felski)提出,19世纪后期以后,女性消费就开始被“妖魔化”,她们被塑造成“非理性”的消费者,喜欢盲目追随潮流。
这种形象构建的背后, 来源于男性对女性消费力的崛起感到不安,以及隐秘的“厌女”情绪,
女性消费更“肤浅”,更“无规划”。虽然已有太多的研究表示――消费“洗脑”面前,男女没差,但人们牢固的偏见总是难以被撼动。
消费“洗脑”面前,男女没差。
诚然, 在如今的图像时代,女性某种程度上,的确在网络上复制了她们现实中“被观看”的位置。
修美美的照片,做最辣的妹,尽管大多数女性并不指望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现实利益,却仍致力于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完美的自己。比如当今互联网最流行的女性社区,便是典型的“重图片轻文字”的视觉化平台。
相比之下,互联网最大的男性社区虎扑,则要“乏味”很多,页面设计基于文字,男性用户分享的照片普遍并不精致。
同样在寺庙打卡秀肌肉的“佛少”就能逃过一劫。/社交平台截图
那么,普通人利用图片“打造人设”有错吗?
其实, 互联网给普通人赋权的方式之一,就在于帮助大家打造数字人格。
即使生活里一地鸡毛,也能在网络上活得潇潇洒洒;即使生活里咸鱼一条,网络上也能瞬时“翻生”――在朋友圈上发美照、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生活“高光”,已经成了普通人寻求慰藉、认可的一种途径。
这未尝不是一种“努力活着”的人生态度。
至于人设背后的流量危害,也绝非是衍生“媛”的独创,哪里有人设,哪里就有流量,有流量的地方,人就会铤而走险。
从线上到线下,“数字人格”早已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生活里的延伸。/《欢乐颂》剧照
面对“佛媛”整改,某平台火速发布:“勿立虚假人设,做真实的自己。”
这恐怕只是一句正确的“无用之话”。毕竟,“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的时代已然逝去, 从线上到线下,“数字人格”早已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生活里的延伸。
参考资料:
单读 | 从上至下的暴行:英国猎巫运动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拼单名媛”如一道芒刺,戳穿了消费主义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