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短视频与电商成为新趋势论文,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哪个有前景

  

  编辑导语: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内容消费已经成为用户的日常行为之一。那么,基于内容的产品未来会如何发展呢?或许,这个话题的讨论离不开流量、技术、产品形态三个层面。在本文中,作者从这三个层面解读了基于内容的产品的未来演变。   

  

     

  

  # 01   

  

  什么是基于内容的产品?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定义:在平台上进行内容消费的产品,就是内容型产品。.   

  

  什么是内容?   

  

  比如我们刷的视频是内容,我们看的微信官方账号文章是内容,弹幕互动也是内容.   

  

  想一想,我们过去消费内容的产品(或功能)有哪些?   

  

  按照内容载体,可以分为:   

  

  *短视频:Tik Tok、Aauto快手、微视、视频号等。   

  

  *音频平台:小宇宙、喜马拉雅、荔枝FM等。   

  

  *图文类:微信官方账号平台、短书、知乎问答、小红书、马蜂窝等。   

  

  按照内容业务形态,可以分为:   

  

  *信息类:今日头条、钛媒体、虎嗅网等。   

  

  *电商:淘宝社区等。   

  

  *招聘类别:老板直接用“问答社区”招聘;   

  

  *科普:果壳等。   

  

  * ……   

  

  当然,内容平台的划分方式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展开了。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个话题:内容型产品,未来的进化之路可能是怎样的呢?.   

  

  # 02   

  

  第一,下一个基本结论:内容型的进化,离不开以下3个层面:流量、技术和产品形态,我称之为内容产品进化三板斧。.   

  

  三个层面决定了内容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声明这三个轴的核心含义:   

  

  1.流量:指流量成本、流量资费、流量属性等含义。   

  

  2.技术:包括内容载体呈现、移动网络技术、硬件、云计算等。   

  

  3.产品形态:指产品当前的功能、部门和业务。   

  

  第一点是基于内容的产品无法规避。内容的消耗必然导致流量的消耗。   

  

  其次,基于内容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相对处于同一频率。时代的技术有时代的内容产品。   

  

  最后,产品形态是目前比较被接受和广泛认可的产品功能和板块。   

  

  在2000年,你可以看到流行的天涯论坛,但你检测不到短视频的爆发。天涯论坛的核心功能或版块包括论坛、博客、问答等社区和社交服务。   

  

  # 03   

  

  下表是我对整个时间线的整理和分析。你能看见什么吗?   

  

     

  

     

  

  如果从以上三个维度(流量、技术、产品形态)来观察不同时期的内容产品,我们会发现以下结论:   

  

  1)内容产品的演进,从纯文字、图文、音视频到短视频。   

  

  2)基于内容的产品单位时间的流量消耗越来越高,甚至有指数级的发展趋势。   

  

  根据工信部和新华社的公开数据,2017年9月,我国移动用户平均移动流量消费达到2007.2。   

  

  MB,较2016年同期增长140.4%;2018年9月,中国移动用户平均移动流量消费达到5.14 GB,是2017年同期的2.6倍[13-14]。   

  

  可以看到,2016-2018年期间,移动用户平均月流量增长至6.24倍,到2019年达到15倍左右。   

  

  103010,石廷祥,张璐等。   

  

     

  

  (来源:中国移动)   

  

  3)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内容的产品将提供越来越多的交互和社交功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能。如果结合在产品内部,会提升体验;如果单独拿出来作为产品策略,也可能成为机会。   

  

  4)基于内容的产品的变化和追随者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变化。从1G移动通信,到2G、3G图文社区,再到4G高清视频,即时发布动态丰富的创作工具,以及5G到来下的进一步机遇。   

  

  5)内容的硬件载体,来自(不方便的大砖。   

)PC到(小巧玲珑的)移动端智能手机……后续的万物互联+5G的发展,内容载体必然也会发生变迁,如今的智能音箱(实际上是一个内容消费、微互动、暂无社交)的内容平台。智能型载体承载怎样的内容形态,将要打上一个问号和机会的标签。

  

6)技术的发展,创作工具的进步,带来了比人工手工专业制作还要完善的生产链条,将极大丰富内容的形态和质量。并推动更多的内容创新形式的发生(抖音的滤镜、转场等工具、运营工具(比如游戏、拍同款、游戏等)。

  

# 04

  

我清楚记得,诺基亚横行的时代,通过移动梦网查看资讯时,一张图片都要加载好几秒,如今来看这样的体验并不友好(在当时看来倒是没有太大的吐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是个引子,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流量的问题。根据百度百科对移动梦网当时的描述,是这样的:

  

> “Monternet(移动梦网)” 资费标准由通信费和信息服务费组成。

  

> 通信费由移动公司收取,信息服务费暂由移动公司每月从手机话费中替合作伙伴代收。手机发送短信息收取通信费0.1元/条。

  

> 移动梦网业务按收费方式可划分为按条收费类(即点播类)和包月类两种,其中点播类业务,按使用次数收费,即使用一次扣费一次;包月类业务月租按自然月扣取(扣费日期不定),如当月首次订购时72小时内免费、72小后再计费,则只计收一次费用。非首次订购,即时开始计费,如当月多次重复订购,只计收一次费用。

  

> ――百度百度对移动梦网的解释

  

资费收费的形式是包括了按次数收费、包月收费两种。

  

移动梦网是中国移动向客户提供移动数据的一个品牌,并非是通讯标准协议。当时的阶段大概是在3G发展时间段,资费模式看也是几十元,但从数据传输速度看,一般是几百k/s以下的表格是来自网上数据的整理。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数据传输特点:

  

  

从图片的结果看,2G-4G的下载速度是不断提升的。

  

数据传输的越快,代表获取流量越容易,可承载的产品形态就越丰富。

  

# 05

  

关于流量的资费这块,我特意查询了相关的文献。以下是一篇来自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公众号的文章《技术与标准 |

  

5G时代的运营商计费模式探讨》,作者史庭详、章璐等人。

  

这篇文章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

  

这篇论文讲到的核心观点,一个是计费模式的回顾;一个是计费模式的分析;一个是5G时代新计费模式的尝试。

  

其中提到了运营商在流量计费模式的“管道思维”,即用户根据使用的流量多少来进行计费,例如:在针对语音业务中,采用“时长付费”模式,一分钟0.2元,10分钟就是2元。以此类推;数据业务,则采用流量计费的模式,使用流量越多,则费用越高。

  

例如,我自己的手机套餐中,除了每个月一部分固定的套餐权益(通话时长+一定流量支持),其他的超过流量就要按照流量的使用情况进行计费。

  

但这样的思维在5G时代将会面临挑战。作者认为,原因有几个:

  

1)从铺设5G网络成本角度看,5G铺网成本大概在4G的12倍,如果按照流量计费(加上本来5G强调的速度优势),用户单单为流量支付的钱就变得不实际。而运营商的解决方法则是,将无限流量套餐改为了阶梯式的计费方式。

  

2)运营商采取的计费价格递减的策略,会面临商业潜力的枯竭。(假设)100元获得10G流量,200G获得30G流量……价格递减的模式并不能满足5G时代实际的用户需求和商业效益的满足。

  

作者提出了基于服务思维的观点,即根据用户使用的流量的服务质量作为确定计费的标准,而不是数量;采取场景化流量计费管理方案;针对流量的使用需求进行划分(例如玩游戏、直播、看视频等流量的使用标准的不同);根据行业做针对性划分处理(例如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等)……

  

总之,在流量资费计算方式,有很多的探讨空间。相比于4G及以下的流量成本和收费情况,5G时代下(高速、低时延、高带宽等特点),流量的计费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从流量的平均成本看,2G-4G是持续下降的,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从这个角度看,5G时代的流量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

  

一旦流量成本下降,那些高流量消耗的内容产品,也就迎来的了新的一波爆发。

  

# 06

  

接下来要分享的是内容产品的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这里我从创作的角度进行阐述。

  

6.1马蜂窝的社区笔记

  

作为旅游攻略社区平台,马蜂窝app的创作使用流程:

  

点击+发布→选择发图文/视频→选择图片/视频→使用创作工具(滤镜、铁汁、裁剪等)→添加封面、标题、文章正文、话题等内容→提交发布→完成。

  

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了: 滤镜技术、图文编辑等。

  

6.2 快手发布短视频

  

创作流程如下:

  

点击添加视频→长按录制视频→使用创作工具(美化、配乐、画质增强、剪辑、特效、涂鸦等)→点击下一步→填写相应内容(例如:选择高清发布)→完成。

  

其中,美化包括了:美颜、美妆、美体、滤镜等。

  

涉及到视频的智能识别、视频处理技术; 特效包括了:画面处理、分屏、时间; 均涉及到视频处理技术; 高清视频状态是

  

云存储技术、智能机屏幕硬件技术……

  

以上2个流程,我是从图文→短视频这个载体的演变,对这些内容平台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了说明。

  

越是消耗流量的产品,其使用的处理技术更丰富。同时也说明了,内容平台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林林总总的技术加持。

  

例如:高清视频包括2个层面:软件+硬件。软件ok了,硬件是低画质的,那也必然呈现不出高清的效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接着,下面我介绍了这个技术,是2020年阿里文娱高级无线开发专家少廷的一个分享,主题是:基于人脸识别的AI弹幕。

  

这是弹幕功能中的一个场景细分功能。由于弹幕本身的交互特征、带给用户的沉浸感等优点,是内容交互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基于此进行的开发是具备一定的价值的。这是一个背景。

  

什么是基于人脸识别的AI弹幕?如图所示:

  

  

看到了头像了吗?这就是AI弹幕的效果。惊不惊喜?

  

但毫无疑问,这提升了弹幕的呈现效果。对于并不怎么使用弹幕的我,观感体验更好了。

  

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用户发布弹幕,如何跟当时的影视剧中的人物做匹配呢?所使用的技术如下:

  

  

  

(图片摘自《技术详解:基于人脸识别的AI弹幕 》作者阿里文娱高级无线开发专家少廷)

  

从中我们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技术:

  

1. 视频处理:略;

  

2. 模型训练:对人脸进行训练,建立明星库。对应云存储、AI技术;

  

3. 计算处理:人脸检测和坐标管理。

  

对应云计算技术;区别于上2个案例的内容创作工具的技术创新,这是在内容创作和消费上的创新了。

  

对比技术我们发现,AI弹幕技术比前2个所需的技术更精细和智能化。

  

这就是技术进步,对内容型产品的影响了。

  

你说后续有没有可能针对类似这样的形式创新,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可能的,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几种形式。

  

技术带来了内容产品层面的创新。而很多好的内容形式,是我们现在暂时想象不到的,这就需要持续的进行探索。

  

# 07

  

上文分别讲述了流量、技术2个层面,剩下的一个层面是:产品形态。

  

* 天涯社区,主打论坛、博客等模式,霸占了2000年内容前列位置;

  

* 新浪微博,采用短博客的模式,发布有限度的图文,带来了无限的风光;

  

* 知乎的问答,主打图文问答社区,名噪一时,至今依然稳坐问答领域头把交椅;

  

* 小宇宙中途杀出,以声音为武器,播客名噪一时。

  

知识付费平台们,相约2016,杀出了一条付费赛道。其中腾讯系更是风光无限,例如小鹅通、千聊等。

  

bilibili苦心经营10余载,以番剧、游戏、舞蹈等不同形体的视频作为主打,终于2018年上市。据称2019年泛知识内容用户突破5000万,直播学习时长突破200万小时(百度百科),数据靓丽羡煞旁人。而抖音快手视频号门,以短视频为核心,探准和满足了人们的碎片化场景,群雄逐鹿未可知英雄。

  

……

  

这些产品形态,我们无法得出轻图文重视频的发展趋势,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的: 这些产品形态(功能、模块、业务),都在不断和靠近高流量消耗这一方面进军

  

(例如:知乎在3.53.0版本记录中,告知用户可以在回答和文章中观看生动直观的原生视频了)。

  

高流量消耗型的产品,细节更多,更高清、更快、更便捷、更灵活,总结看,就是体验更佳。人在以感官体验为选择决策情况下,是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此类产品。

  

文字、图文类的内容型产品,并不会消失,而是有更大层面的创新这一出路。高流量消耗型的产品,在某些方面也会过于消耗用户的精力,相比于纯文字形式的内容体验,也是有不足之处的。

  

## 08

  

针对5G时代,我在社群中有过这样的一个回复:

  

> 提供一个新角度哈。

  

> 我想到的是,视频号、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其实根植生长于移动端,而不是pc端,这一波本身是技术发展+流量自费↓为核心的驱动,而pc时代是做不到这点普及的。

  

> 视频号放在了pc端,是移动端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互联渠道的蔓延。不只是pc端,其他硬件设备终端都有可能被蔓延,包括手表、大屏电视等等,这个体验又是与众不同的。

  

> 在5g时代下,包括有学者讨论到新的计费模式,流量消耗型产品得到了快速增长,包括br、ar之类,到时候一样也可能会产生渠道的蔓延情况吧。

  

> 从这个角度看,不是微信是否要放视频号在pc端了,而且微信是否会基于pc端,对蔓延型功能的持续优化和场景适配。。

  

> ――我在产品群的回复

  

这也许就是我们时代的机会吧。

  

## 总结

  

这篇文章从流量、技术和产品形态三个维度,产生了内容产品的进化之路。

  

如果你有更佳的观点,欢迎交流哦。

  

## #专栏作家#

  

分享一刻,微信公众号:锌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曾担任国内某top知识付费平台B端产品经理,负责过亿级用户平台的产品设计的工作。对系统设计、系统思考等方面较感兴趣。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