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t (1998: 186-7)建议,文献综述注释首先应分为三个部分,以明确文献综述的目的,然后确定适当的结构:
1.总结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不同方法、不同问题、关键术语和概念。
2.批判性地评价以前的研究工作——评价所采用的“方法论和方法”,研究主题并评价文献的相对优缺点。
3.对本课题迄今为止的研究作出总体和具体的结论——阐明研究中的不足、差异和矛盾。
就文献综述本身的结构而言,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某些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博士论文可能不需要冗长的文献综述。同时,其他学科的文献综述可能出现在几个章节或许多不同章节的不同小节中。
有些论文将要求作者就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法写一篇单独的文献综述,而对于其他论文,这种讨论可以包含在一章的一节中。
然而,也可以提供一些一般的指导方针来帮助你找到一个读者容易理解的合适的结构。
在文献综述中增加一个简短的介绍部分将有助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你独特的研究方法。你可以解释你自己的研究问题将如何影响评论的内容和结构。
在前面的文献综述部分,有必要对关键概念.进行定义和讨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多数文献综述章节都试图分析“争议性概念”,这可能有多种解读。
“商量一下。为了避免误解,在复习开始时澄清你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主位结构为许多文献综述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我自己的研究问题或其他作者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确定要讨论的重要主题。构建文献综述主要部分的其他方法有:
时间顺序法(相关文学的描述性叙述);“问题―解决法”(侧重于其他研究人员提出的问题及其发现);以理论框架为依据的方法
比较解释有趣现象的不同方法。
参考哈特(1998)的更多文献综述的框架例子。
简短的结尾小节将帮助你总结许多不同的论点,总结你的主要结论,并过渡到论文的后续章节。
* * *
#论文的主要读者有哪些?
对于许多博士论文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论文究竟为谁而写?论文审阅人?还是专门监督论文进度的监督委员会?你的导师?还是更广泛的受众?
对于临时文献综述,答案相对明确,其目标读者极有可能是论文监督委员会成员。
对于最后的文献综述,情况更加复杂。
显然,选择“论文型”模式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以发表文章为目的,读者群越广越好。他们可能打算发表单独的研究论文,或者将与主题相关的论文集出版成书。大多数其他作者也应该期待他们的论文最终会有更广泛的读者群,而不仅仅是两位医生,论文审阅人.
然而,最重要的读者确实是论文审阅人第一。不可能完全了解组织内外的审稿人,所以尽量换位思考。审稿人的主要期待是什么?他们在审阅你的论文时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论文的哪些方面需要你特别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准备最后的答辩.时,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需要多少信息?
p>综述内容应该详尽到什么程度?应该对读者的知识水平做何假设?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比较谨慎的话题。
经验欠缺的论文写作者会担心呈现给读者已熟悉的信息会让他们感到受轻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保险的做法是不要阐述得太详细,并假定读者至少和你的知识水平相当。
但如果因为这样做而让读者无法理解你的论文,那后果可能就严重了。作者很容易高估读者的水平却低估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作为读者,读到一些已了解的东西通常并不会生气。如果觉得无趣,我可以跳到下一部分。但是,如果由于自己水平的问题而无法理解一系列的引用,不请教别人,我没办法弄明白。
这种做法引发了另一个值得质疑的假设,即论文审阅人和其他读者逐字逐句读了你的论文。但事实并非如此。审阅人既是经验丰富的论文写作者也是见识广博的读者,他们在阅读文章时可能有自己偏爱的方式。审阅人甲可能并不会从头读起,而是直接阅读你论文中的研究结果或结论。如果是读者比较熟悉的领域,他们可能会快速跳过前几章节。而审阅人乙可能会觉得“我对这个领域并不太了解,需要非常细致地了解一下背景知识”,然后按照论文章节顺序逐章认真阅读。
逐一进行解释可能会被理解为低估读者智商,有这种担心也许很正常。还好,有些实用的解决方案可供参考:
> 1.在文本中给出清晰的路标式的指示词,明确说明你想暂时偏离主题去对你的观点做更细致的解释。不需要看这部分内容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节继续阅读。
> 2.如果学科惯例允许的话,使用脚注。因为脚注是和正文分开的,是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信息的合适方式。
> 3.利用附录作为参考来源,可以在附录中为有些读者提供更为详细的解释供他们参考。
> 4.如果不确定到底该涵盖多少内容,请记住这句老话:有疑问,就讲出来。
# 如何做到既显得博学,又没有抄袭之嫌
即使是在你刚开始构想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的时候,你也该有想法。你可能会认为这个想法不够成熟,而且可能很快会有别的想法,但是仍需记录并重视这个想法。之后你会发现又会回到原来的想法上来。
同时,你如何确信你的观点能够得到充分论证呢?
在准备文献综述时,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明显不一致的看法或其他人似乎没有研究透彻或解释清楚的观点。无论是知识上的小漏洞还是有歧义的地方,这些都可成为你的重点。要认真思考其他论文作者提出的看法和理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作者可以这样利用“灰色地带”。
到了后期阶段,可能会舍弃已撰写的东西,或者(出乎意料)可能会认为它仍然有价值。如果有理由认为你对某观点不再有信心,可以进行更换。没有哪个文献综述可以成为终结性的论述。相反,你可以将其视为绘制思维进展图的手段。
如果问你的导师或其他任何一位学者对他们自己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或作品的看法,你会得到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人甚至可能拒绝回答你的问题,也有人会说:“实际上,当重读那篇文章时,我十分满意,我觉得其实还不错。”有些作者大器晚成,而另一些在职业生涯之初就出了最好的作品。
由此可见,你对自己第一次尝试阐述的观点要有信心,直至有证据证明你的观点需要修改。
(本文节选自《博士生写作手册》)
《博士生写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