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一辩稿字数,短视频是精神匮乏的体现一辩稿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问“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这个回答好评如潮,点赞2万多。必须说,在知乎,上万个赞,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   

  

  本文的观点是,改进写作风格就是提高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其他,如空格、节奏、兴趣、长短句等。都被视为“形式”。   

  

  如果单纯模仿“形式”,比如找一篇名篇模仿几篇文章,虽然第一眼会感觉到一些东西,但最终会失去自己内心的东西。   

  

  其实古人也讨论过“文风”的问题。有人认为好文章是“自然”的,也有人认为要“精炼”。   

  

  我觉得没关系。   

  

     

  

  四大古典小说之首《红楼梦》的全文并不多余,只是字字珠玑?   

  

  王波一口气写了《滕王阁序》,不也是千古名篇吗?   

  

  其实我觉得两者并不冲突。   

  

  无论是“自然”还是“精炼”,都是为了表达的“精准”。   

  

  而“准确”的前提是什么?   

  

  词汇。   

  

  知乎的回答中有一段很好的话――。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是由他所认识和掌握的词汇决定的。比如你不知道洋槐、桂花、樟树、法桐、刺桐、于谦、杨树、红柳、冷杉……那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树”了。你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失落、悲伤、挫折、悲伤、辛酸、悲伤、辛酸、痛苦、绝望、凋零……你有的只是“难受”和“难过”。你从未区分过深红、大红、水红、猩红、血红、残红……面对它们,你只能说:“啊,好红,好红。”——词汇匮乏是一种精神上的匮乏,也是写作不佳的根源。当一束光、一丝情感、一幅画面投射到内心,等待聚焦的成像开花结果时,大脑无法在词库中搜索到最准确的表达,只能就近代入,寻找大词和偏词——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不生动,读者得不到惊喜和共鸣。   

  

  回答知乎@婉婉。   

  

     

  

  刷微博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梗-。   

  

  “但是我没有文化,我要通过说去世界”。   

  

  这句话真的准确地表达了现在很多人的心情,无论是惊喜、愤怒、幸福等。它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这当然是可能的。   

  

  因为在情绪的冲动下很难停下来思考,“我好生气,但是我应该用什么成语/诗词来准确表达我的愤怒呢?”   

  

  如果我有这个时间思考,我早就不生气了。   

  

  然而,没有一个词是万能的,它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境。   

  

  比如你出去旅游,看到一望无际的荷塘,“有许多荷叶卧在槽里”这句话,远不如“荷叶无限绿”这句话,能准确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   

  

  自从网络社会建立以来,人们越来越喜欢在朋友圈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拍美景,却因为配不上好听的话而纠结了很久。也是因为我们经常遭受表达不准确的困扰,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此刻所见所闻。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写“我没文化,却躺在低谷走天下”的人,大概不是真的没文化,因为这句话的表达如此精准,甚至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然后,说到词汇,这真的是“急”。   

  

  从小学开始,在语文课上,老师就会要求我们提取好的单词和句子,其实就是为了积累词汇。   

  

  但当时我想不出来。我只知道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抄下来用。仅此而已。   

  

  现在我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   

  

  当我在大学的时候,我读了很多书。   

  

  当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文学病,就买了一堆书回来“打卡读书”。   

  

  什么叫做“打卡阅读”?   

  

  旅游的时候拍个著名景点的照片,拿个卡,说明是来这里旅游的理由。   

  

  匆匆看完,把书摆个好看的姿势,配一两朵干花,拍个照。   

  

  甚至在发朋友圈之前加一个好看的滤镜,然后从书里提取一个看似文艺的文字。   

  

  收获几个赞,这本书的使命就完成了。   

  

  而我,用不了多久我就彻底忘记了我读过的东西。   

  

  到现在,想起当时读的书,大多只记得书名,有的还能想到一些故事,非常难得。   

  

  这样,读经典和读故事就没有区别了。   

一点收获' />

  

小时候,很烦老师布置“读后感”“观后感”这门作业。

  

现在反而认识到了读后感的重要性。

  

假如我读了一本书,却没有我自己的“读后感”,说明我什么也没读,什么也没想,完全是浪费了一本书的时间。

  

我也是后来发现,假若我读完了它,我立刻写下来我的感受,那不但让我记得更深,还会有一部分成为了我自己的东西。

  

那才是这本书的意义。

  

所以,读的书越多,思考就越多,知道的就越多,自然就不会“好热好热”“好甜好甜”“好红好红”了。

  

例如我刚读了《西游记》,好热好热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火焰山,想到那只猴子打翻了老君的炼丹炉,又借了假芭蕉扇,扇地连天大火……

  

哪怕我只能想到这一点,都是《西游记》对于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