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任何热词很快就会被玩坏。例如,降维攻击、分散化.传播者很多,但真正了解他们的人很少;更有甚者,是“昏,使人明”。比如现在,“感情”和“初心”满天飞。如果你不从商业的角度去探询感情的本质,去探索感情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你很可能又会唱出一部概念狂欢剧。
#一个交易所,两个产品。
所谓情怀,一句话,就是从工业化、规模化、高科技已经异化和淹没的人性化原点回归,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追寻最初的纯粹。
生活和人性的本质在于,所有的消费和所有的产品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使用小米时,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用苹果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把感情作为一种商业元素,在我看来,它的本质在于实现“一个交换,两个产品”。
“一换”就是牺牲制造规模,突出产品的人性化特点,换取用户的口碑传播。换句话说,沟通环节的规模经济换来了产品制造环节的规模不经济。在制造资源相对冗余、通信效率低下的时代,这显然是经济的。
当产品凸显理想和情怀时,这种价值观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最初的目标一定是人群中的“小众”(与小众相比,总数可能不是小众;最初的小众不一定是后来的小众,但有可能在走红后成为大众,比如苹果、小米。
但是,只要真情实感击中了最精准的弦,这个小众市场的人就会心存感激,不遗余力地为你传播。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成为你的媒介,你只需要生产营销内容。
当然,沟通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好的坏的都容易传播,这就需要创业者坚持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付诸实践,这就需要长期的商业模式设计。
互联网时代,感情背后只有两种产品:流量产品和盈利产品,对应的是复合产品的两个属性:情感属性,即感情;和单一产品属性。
情感可以导入流量,并不断从这些流量中赚钱。比如小米进口粉丝后,他引导粉丝继续购买充电宝和电视;Eslite引入读者流量后,向其他商场收取了更高的租金。罗吉的思维吸引并坚守百万粉丝后,卖月饼卖书全靠情怀.
在互联网时代(其实任何时代都一样,只是在互联网时代更典型),产品的属性细分更小更颗粒度,为一些属性打上感情烙印,一些属性打上利润烙印奠定了基础。当然,属性之间必须有很强的协同作用。
比如小米的充电宝就很感伤,1万mAh,69元,绝对的行业良心,这是流量产品;但是,充电宝这一套表面上不显眼,实质上毛利更高,是一个盈利的产品。这两者同时消耗,有很强的协同性。
而且这两种产品不能产生效用反转,让消费者不舒服。一旦反转,流量产品的销量就会直线下降,感情不会变成感情。比如微信到目前为止对商业化非常谨慎,清理朋友圈的广告,清理生态系统,避免引起用户的反感,这与微博的快速商业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必须长期持续浇水。
诚品书店成为台湾省的文化符号,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坚持了情怀,即“读书”的本质追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书之间的联系。
诚品书店
读书人最好的生活是在午后的阳光下,有茶有椅有好书,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这就是书和读书的本质。诚品书店把阅读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意。这是终极业务,我们每天都在创造美好的产品和体验。
为了坚持这种情绪,诚品书店在经营中坚持设计了很多不合理的环节。比如书店里放了400多个公共座位,本来应该用来放更多的书和商品。比如,诚品邓南店从1999年初开始24小时营业,经营效率并不是最优的。为了坚持这种情绪,诚品书店亏损了十五年。
其实连年轻人的消费都需要感情和坚持。比如韩寒的《后会无期》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最好的作品,但对于粉丝来说已经足够了。
对韩寒来说,这只是一个告别仪式,是一个从少年到中年初期的成年仪式。对于这份感情,韩寒在这条路上积累了十几年,从写新概念到辍学,从《三重门》到赛车,从“国民岳父”到《后会无期》……其实他的身上寄托着很多人的感情。
影片中所有的表达方式都让别人觉得“你太了解我了”,但其实本质上都是“是的,我愿意”或者“我也想这样”。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后会无期》真的不好看。希望韩寒不要就此打住。我会去参加下一部作品的首映式,但如果我这样拍,我会毫不犹豫地出演一个明星。”
iPhone发布会后,网上吐槽无数,最后他们说“我还是要买。”!这是多年执着感情积累的坚定支持。
当然,这种坚持一定要换来修正或者高于预期,否则,感情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
#放在哪里?
工业时代给你选择和选择(还记得诺基亚多彩的贝壳变化);信息时代需要的是给你想要的东西!为什么是极简主义和爆发性,因为如果让用户选择,就不能让他喊出那句:“你太了解我了!”
信息时代追求范围经济。你用。
手机时,配件、软件,甚至充电宝等,都代表了使用者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两个区别,就可能导致你感觉不对。于是,当你用小米的手机,会觉得小米的充电宝想必是极好的,然后小米的路由器想必是极好的,再然后,小米的电视也是极好的,最后,真的全部都是小米的,确实不错……小米用一款产品吸引了你,你回报了全部的家庭电子消费需求。这才是情怀的杰作。为此,小米必须宣称它打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就是年轻人的发烧友,并且,所有的产品,一直都这么极致地做下去,让你觉得,是的,最开始买了它,没错,就是这样子。从一开始就懂你,到一直都懂你,商业的链条就一直这么走下去。
情怀让消费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规模化、千人一面的消费者中走出来,凸显个人的选择。只要我愿意,我可以使用任何一种品牌的全部产品,因为它们构成了我的生活方式,这是信息化时代范围经济的胜利,而不是工业化时代规模经济的胜利。
这些都无疑需要商业模式的设计,也是考验提出情怀的到底是诗人还是企业家的真正门槛。否则,情怀就只是无处安放的空话,那应该是最悲伤的情怀故事。
情怀的盛行,似乎让人看不懂,即使是周鸿祎,也发出了疑问:先做产品还是先谈情怀?然而,事实上,真正的情怀,是有令其具备长期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设计的。诚品书店就实现了商业模式“三级跳”。
一级跳:信义店的“弱势二房东”。
由于诚品书店可以吸引很多人流,其他商场业态很愿意和诚品做伴,而整个商场的租金比较高昂,也不是一般商家可以承受的。诚品整租下来,除了自己经营的书店之外,其他面积以二房东方式租出去。目前,租金收入已经占了诚品信义店的七成,只有三成来自直接的书店直营。
二级跳:苏州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大陆的苏州店为例,诚品通过文化地产的概念直接拿地做房地产开发,结合苏州园林特色,重塑大陆书店模式。建成后,公寓销售收入、商场租金、书店营收将构成诚品苏州店的三块重要盈利来源。
三级跳:上海的“强势二房东”。和“一级跳”的模式类似,不同的是今日诚品的品牌势能已非当年信义店开张时可比。因此,为了引入诚品,上海中心给了极低的地租,这就给“二房东”模式留下了更多足够操作的空间。当然,与给上海文化、经济的提升相比,这笔交易绝对是互惠互利的。
这三级跳,层层递进,在模式上,是“轻资产”到“重资产”再到“轻资产”,其投入产出比节节攀升。其实质都是书店经营与其他商场业态的“交叉补贴”盈利模式。至此,诚品书店的情怀才算是“有处安放的”。
之所以讲述诚品书店的完整模式,不是为了削弱诚品书店的理想光辉,而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只有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不管是慈善,还是情怀,才是有处安放的。
而且,讲述完整的诚品模式,才能更好地理解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先生的不凡之处:所谓英雄,所谓人格魅力,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而是世俗的,是理想照进现实的。这种理想,可触摸,可实现,才是实实在在的荡气回肠。
《后会无期》的成功,除了情怀,也有一系列的商业模式设计:与郭敬明的对垒造势;朴树的导入引发集体怀旧、转发潮;微博“国民岳父”持续卖萌;微信圈对台词金句的传播……
有理想情怀,有模式落地,我们才有底气说:这些美好的东西会一直都在,我们会有很实在的幸福感。这比稍纵即逝的悲剧英雄故事更让人感觉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个世界需要诗人,但更需要企业家,更更需要诗人气质的企业家,诗人情怀的企业家。只有他们才理解,本质上,所有的情怀,所有的商业,最终,都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他们,才能把情怀真的落到实处,不会让我们的情怀无处安放。他们的数量有多少,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活品质有多好。
注:此文来自于高维学堂的授课老师、实战大咖林桂平,原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
科学创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