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有的父母比孩子都紧张。
曾经有一个妈妈来找卓训教育咨询,
考试前,她给孩子买了语文和数学的各种练习册,希望通过大量的练习把自己不会的题都刷一遍,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分数一出来,孩子们两门课都得了80多分。看到这个成绩,我妈特别痛苦。她曾经看过一篇《一万小时理论》,说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多多练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孩子练了这么多,成绩并没有提高,她真的别无选择。
卓训教育认为,这个妈妈把这个“一万小时理论”过于简单化了。
一万小时理论背后的理论支撑是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概念分为两部分。前半句是“要想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必须做大量的练习”,母亲已经掌握了这半句。但是后面有半句话“有目的的练习”,是妈妈忽略的重要部分。
练习不但要“大量”,而且更要“有目的”。
只有“有目的”的练习,才能使大脑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塑造和提高,才能做到他本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种刻意练习的真正意义在于“有目的”。
安德斯.埃里克森调研了各个领域的天才,发现每个天才的成功都不只是靠天赋,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刻意练习。
和拳王阿里一样,我们都认为拳击必须依靠先天优势,对吗?阿里真的不是。在对阵最强大的对手之前,他会去看这个对手之前所有比赛的视频,也会看这个对手的所有采访和新闻。从这些视频和新闻中,他不仅需要分析这个对手的拳击特点,还需要知道这个对手失败时的心理表现。当他成功了,会有什么心理特征?根据对手特点,进行强化专项训练。
当他的拳击技术达到巅峰时,他也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让自己不断前进。所以他的修行是有目的的,这就是刻意修行的本质。
让我们回到孩子考前刷题的行为。如果你只是重复很多简单的练习,你会发现一开始就有一些好处。孩子们练习新问题,他们的熟练程度会提高,成绩也会提高。但是,如果做的题量太大,就会完全变成重复性的工作,占用太多时间,让孩子没有时间有针对性地复习自己的弱点。而且这种刷题的行为,让孩子对很多类型的问题太熟悉了,简单看题他就知道答案了。相反,考试时很难察觉题目的细微变化,他却失分了。
如何才能把这期结束前刷题的行为从简单的盲目刷变成刻意练习?然后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在刷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肯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目的。
有的孩子是为了找到自己不会的题,那这个孩子在做题时就不是所有的题都要做。
有些类型的题,如果做了三遍,做对了,他可以确定第四遍一定会做,那就不要再做了。
有些孩子对题目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当他们做考试的时候,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如果他们想获得绝对的高分,他们需要做一点“过度学习”。如果把孩子已经基本掌握的学习水平作为100%,那么为了加强孩子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要打好非常扎实的基础。他们应该继续学习,在原有学习水平的50%上做更多的过度学习。
多学50%就足够了,如果你非要孩子多做200%、300%,那真是白白浪费孩子的时间跟精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