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课堂是一把双刃剑,一半开发潜能,一半破坏智力。课堂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反过来?前不久,我在长沙观摩学习了江苏中学特级数学教师傅永平的一堂数学课。这门课安静但引人入胜,让人记忆犹新。
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傅老师是怎么开始的?留空!
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上课前,傅老师让学生读一段,在横线处一个一个填空。
“有人说,大多数学生小学毕业到大学,只会模仿老师的思路,做老师给的题目,从来不做自己的题目(问题).所以,我们变成了不会发现问题的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可以判断:我们的课堂真的很糟糕。”
“有人说,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太希望老师会提问,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写出自己的答案.他们只需要轻松的听、记、抄(抄),课后回忆、模仿。机械应用.所以我们变成了机器人。”(台下的老师因为学生的理解和准确的回答而鼓掌。)
同学们填的字像石头一样砸在平静的湖面上,让我心情沉重,也让我反思——我自己的课是这样的吗?我的学生是“机器人”吗?
老师独特的铺垫,让学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满怀期待地进入问题情境。
老师在电子屏幕上呈现了一幅梯子滑动的画面:“数学是动态的、精神的,数学家眼中的静态三角形是变化万千的美丽画面。”
问题情境1:人都知道,图中梯子长5米,顶点A可以在墙壁OM上上下滑动,底点B可以在水平地面on上左右移动。滑动过程中始终存在三角形ABO,=。
请设计并填写的度数,并提问。(见图1)
图1
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个个跳出来,成串:让 =120,问:
ABO=;BAO=;MAB=;OB=;OA=;
在傅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逐渐从混沌到有序,从易到难,从近到远,延伸到遥远的地方,并不断分类创新。
求AB侧的高度;找到AB侧的中心线;求三角形的中线;找到AOB的区域…同学们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还能想到更遥远的地方吗?有哪些知识可以和这个数字融合成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这是培养我们创造力的大好机会,大家要珍惜!”
老师的语言似乎有无穷的魔力,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打开。
“扩展NO和MO,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A点和b点的坐标."
"求直线AB的解析公式."
…… ……
学生的问题很快从12个变成了36个!当傅老师说“中考最后一道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时,显然学生们异常兴奋,很有成就感!
老师的“神奇”令人耳目一新:在设计题目、找出题目成长脉络的过程之后,自然很容易“创造”题目,从而实现了“问题解决者”是“命题人”的创造性教学。其实会命题的人,自然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往下看,简单地解决问题,太奇妙了!掌握了这一点,孩子就不会在无垠的题海中挣扎,而是爱上数学,在数学中徜徉,美在情理之中。
自己动手编教材
"在问题情境1的基础上,当=135时,如何寻找ob?"
老师一转舌头,自然就转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
问题情境2:(见图2)
图2。
但这是初三的数学内容。没有教材,怎么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三年级的内容?“没有教材怎么办?”老师问学生。他们睁开好奇的眼睛,专注地盯着舞台。
“胆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大。谁能勇敢回答?”
不久,一个男孩大声说:“我们自己编教材。”
老师用惊讶的眼神看着学生:“你知道专家是怎么编教材的吗?我们也可以自己写。”老师和学生在台上编教材,一一介绍了一维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和应用。重点是傅老师和同学们用之前学习一元线性方程的经验写的。这让坐在台下的我感到惭愧:在我们看来,“编教材”这个“难”的工作其实是可以由学生来做的,但是在平时,我们有没有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呢?
最后,同学们不仅通过编写教材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还通过模仿例题编写了一系列“陷阱题”和“挖掘题”,自豪地向大家讲解陷阱在哪里。
当每个学生拿着白板介绍自己的题目时,傅老师说:“这个题目就以你的名字命名,这就叫——吴欧琪、刘、周、苏宇轩……”
学生们欢快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
教育学视角下的思维本质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推到前台,老师躲在后面。再者,留白就是信任学生,只信任学生,让学生学习。
生在课堂上撒欢儿,他们智慧的灵光才会闪现出来。而且在课堂上,符老师的目光不只是落在少数“学霸”身上,每个孩子都被他鼓动起来,大胆表达,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到自信的光芒。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课堂,也是富有创造力的课堂。
(作者:王丹凤,单位系湖南省株洲市长郡云龙实验学校)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