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短视频广告 短视频有什么组成

  

  【网聚青春的声音】   

  

  作者:王(南开大学文学硕士)。   

  

  打开短视频App,有时会有点恍惚:一些来自现实生活的个人事件莫名其妙地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原始事件文本中的声音和图像元素被拼接或模仿,进而衍生出大量相关作品。最近网友们对“藏男”“考试周破联防”充满兴趣,然后喊“曹西安666”.一茬接一茬,话题不断更新。这样的作品构成了短视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以称之为“打梗”视频。   

  

  层出不穷的“造梗”与“玩梗”,表现出网民们对社会人物或事件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价   

  

  在短视频领域,“梗”一词多指特定语境产生的笑点元素。目前看来,不经意间,一切都可以变成“梗”。比如“考试周破联防”指的是大学生在考试周前发布的一段视频,他们抱怨是因为当时太沉迷于享乐,复习不完。视频中出现了大量的抱怨金句,甚至他们喝的冰红茶,都成了流行的“梗”元素。“梗”的丰富性是无法想象的,甚至还有“梗百科”等视频账号专门用来讲解“梗”,以防网友跟不上“节奏”。“做梗”的强大能力,体现了网友丰富的想象力。   

  

  而“打梗”就是二次加工,创作新作品的过程。不同平台有不同形式的“玩梗”。一些平台聚集了专注于视频技术应用的视频,包括各种混合剪辑、封面、换脸,将“梗”元素嵌入影视声音作品。比如一些广告歌曲,在网友的参与下,有英文版、河南梆子版、二手玫瑰版等多种形式。在其他平台上,有更多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表演和模仿的实景视频。但总的来说,基于梗的元素,通过对梗的不同解读和诠释来表达新的含义,是“把玩梗”的基本思路。   

  

  为什么要“玩梗”?在传播“梗”的过程中,很多人把“魔”和“搞笑”这两个词作为它出现的首要原因。新鲜的乐趣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显然“玩梗”不能简单地被框定为网民在网络上自发寻求快感的一种娱乐方式,“玩梗”视频也不能仅仅被视为使原文在二次创作中产生创意、产生新意义的“挖角”作品。在文化产业领域,随着媒体转型的加速趋势,短视频逐渐在网民的生活中占据了更多的位置,而技术的发展和视频制作门槛的降低,让更多的人借助视频来表达自己成为可能。层出不穷的“造梗”“玩梗”,其实是网民对社会现象态度的一种表达。“玩梗”视频隐藏了公众对社会人物或事件的即时反应,展现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二度创作中“戏梗”的不同含义,都指向一种对真实事件的态度。在这里,“玩梗”成为了另类的“写实”创作。   

  

  更多关注“梗”本身,而不是“梗”所生发的社会意义,使“玩梗”难免沦为无聊的娱乐消遣   

  

  这种创造几何的有效性,却要画上一个问号。“打梗”视频的原理是通过提取元素、重新整理来创造新的意义,这些意义是有方向性的,以回应原作所反映的现实情况。但单一元素的凸显,让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梗”本身,而非“梗”的社会意义。日本评论家阿兹马更喜欢把这种现象称为“数据库消费”——大量的元素(“梗”)构成了数据库,但创作者只是提取和使用它。这样诞生的第二次创作,只是数据库和作品之间的一次往返,只能称之为消费,不能称之为创作。新的意义不可能诞生,“玩梗”只是消费元素,自然导致对元素的关注多于对整部作品的关注。   

  

  在视频弹幕中,当作者巧妙地将“梗”与其他视频中的段落相结合时,弹幕会突然增大,屏幕上会浮上很多“好生”、“绝对独特”等赞美词。在一些视频平台上,当一个人对“梗”的解读受到好评时,往往会导致更多人模仿。似乎只要有“梗”,就会被人称赞。不管是不是原创,意义几何并不重要,“玩梗”的视频必然会成为无聊的娱乐。   

  

  与此同时,网友们的“用梗”,无论是变脸还是模仿,都更倾向于在已有作品中使用梗,尤其是那些长期流行的作品,并试图以元素替换的形式在旧作品中表达新的内涵,其中有些类似于寄生。当零散的元素放在另一个作品中,或者放在另一个意义完整的框架中,“梗”的意义在预先预设的框架中被消解。   

  

  外表活泼,但意义难以产生。如此一来,两次创作的作品必然会成为漂浮在云端的网友们“自嗨”的狂欢,创作“梗”之初所蕴含的现实冲动也会在“玩梗”中逐渐消解。《曹》缺乏解读能力,说明网民想象力的匮乏,恰恰是文化产业掩盖现实的过程。   

  

  一方面,网民“造梗”丰富,另一方面,“用梗”薄弱。现实观察的起点与“打梗”的结果之间的悖论,构成了短视频领域二次创作的陷阱。对于《玩梗》的视频,要充分利用短视频创作中的轻盈和便捷,呈现网友想要表达的现实态度,通过戏谑式的批评达到积极的价值引导。   

  

  003010(2021年9月9日第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