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抖音怎么直接转发视频 抖音视频怎么转发朋友圈呢

  

     

  

  #张南喊张小龙。   

  

  1月29日晚,原Tik Tok掌门人、现京华字节跳动CEO张南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进行了半小时对话,声称Tik Tok的社交焦点不是IM,而是“视频朋友圈”。   

  

  此前三天,张南在给用户的公开信中提到,“现在,每天都有一半的用户会在Tik Tok看到朋友的内容,并与他们互动。“不难看出,被反复提及的视频化社交,是Tik Tok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有意思的是,前一周,张小龙在微信之夜的演讲中,大篇幅讲解了微信视频号的成就和前景。   

  

  微信需要视频化,Tik Tok需要社会化,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冠军和亚军正在相互渗透战略高地。然而,Tik Tok社会成就的最大外部驱动力是微信。   

  

  这件事可能不容易理解。让我整理一下逻辑。   

  

  # Tik Tok和微信的区别在哪里?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看Tik Tok和微信的用户数据差异从何而来。   

  

  根据QuestMobile 《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披露的数据,2020年全网平均月活跃用户为11.55亿。这样,IM工具微信的月活数据显然需要达到10亿以上。   

  

  2020年8月,Tik Tok披露的日数据为6亿,月数据保守估计为8亿。两组产品数据的区别在于Tik Tok的上升空间。非Tik Tok微信用户和Tik Tok用户有什么区别?   

  

  “找差异”的第一个角度是从内容消费的角度。排除部分不使用Tik Tok只使用其他短视频产品的用户,以及其他不使用任何短视频产品的用户。这样的用户属于没有被短视频渗透的“顽固用户”。   

  

  根据名著《Diffusion of Innovations(创新的扩散)》建立的创新渗透模型约占laggards.的16%   

  

  (字面意思是“憋”),是最后一个使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用户群体。   

  

     

  

  说到短视频的场景,包括Tik Tok在内的短视频产品最后的增长空间就是这部分老派,只会被拖入短视频时代,很难主动进入。   

  

  “找差异”的第二个角度是从内容生产的角度。   

  

  在微信上,除了发消息,用户还可以发布包括朋友圈在内的其他内容,可以认为是内容生产。微信上的内容生产者在所有用户中所占比例高于包括Tik Tok在内的任何短视频平台,因为前者的内容生产门槛较低,对ugc(普通用户)有利。   

  

  而第三种观点是从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出发。   

  

  Ugc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发布和消费这些内容的动机是社会关系。比如在朋友圈发一张孩子的自拍或者视频,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好评和评论的;发到短视频平台,恐怕没有回应。前者的互动率取决于好友的认可度,后者取决于内容质量。   

  

  综上所述,如果仅仅定位于短视频的生产和消费平台,Tik Tok的数据真的不是微信的对手。   

  

  #微信如何成就Tik Tok?   

  

  然而,微信近年来采取的一些措施改变了以往的竞争格局。   

  

  微信视频号上线,为用户提供了朋友圈和微信官方账号之外的另一种内容生产和消费体验。视频产品的曝光和内容的流通教育了微信用户。很多微信用户,包括我身边的朋友,从来没有安装过短视频应用,也开始通过视频号看短视频。换句话说,微信拖累了这些顽固的用户。   

  

  经过教育,这些用户变成了短视频用户。在短视频产品中,内容和用户量最大的Tik Tok,有更多的机会服务于那些以前难以渗透的人群。在内容盘点和丰富度、创意工具和算法分发效率方面,Tik Tok明显远超微信。   

  

  微信视频号的推出也激活了一批内容制作者。由于视频号的社交分布,新手制作人的内容质量较低,很容易s   

  

  一旦制作水平提高,很难想象他们会被视频号垄断。尤其是微信过于强大的社交关系链,会成为制作迎合大众口味而非亲友口味的内容的障碍。   

  

  至于涉及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双边社交关系,原本是微信的强项。但从2018年上半年开始,微信禁止Tik Tok分享,切断了Tik Tok制作人和朋友通过微信直接互动的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朋友之间的互动必须在Tik Tok进行。随着Tik Tok普及率的提高和微信禁令的实施,Tik Tok用户的社会关系得到了增强和巩固。   

  

  除了在推荐信息流中分发好友的内容,Tik Tok在半年前简单地将第二个标签改成了“好友”。排除了图文内容的干扰,一个更加纯粹有效的“视频朋友圈”诞生了。而且,与视频号和个人微信号这两个ID系统不同,Tik Tok只有一个用户ID系统,避免了ID切换对社交的影响。   

  

  观察Tik Tok的评论区不难发现,用户观看热门短视频或朋友的“神评”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操作。好的   

友之间共同围观、消费内容,是对社交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 抖音到底想干啥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9年1月15日字节跳动发布的“多闪”,想用视频IM切入熟人社交。再往前说,2016年发布的“火山小视频”,主攻快手所在的低线用户市场。

  

事实证明,以同质化追赶的方式去挑战对手,难有胜算。

  

微信掌握的用户关系链,是腾讯的核心竞争力。用IM去挑战微信,后来者很难提供比微信更稳定的IM通讯体验,即使可以提供,用户也难以迁移,因为他的通讯录不在这里,不能保证消息的送达。

  

而社交和IM并不能划等号。社交的特点是,必须依附于某个高频、高用户渗透率的场景。这个场景以前只有IM,但现在有了短视频。在视频化的基础上,让用户的社交关系自然生长,才是更适合抖音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IM是满足用户的通讯联络的需要,微信朋友圈是满足用户的图文视频混合表达的需要,则以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视频化表达,是通讯网络、手机硬件进化后,用户社会活动方式的迭代。抖音帮助普通用户实现基于视频的表达、互动,才可能突破目前pgc为主、内容消费导向带来的用户增长天花板。

  

目前看来,抖音淡化的是非要和微信一争高下的野心,强化的是自身在视频时代的互动场景优势,希望社交关系可以更自然地结成和巩固。

  

在这个时间点强调“视频朋友圈”,由此看来,外界猜想抖音想借春晚红包拉动支付业务,是把这事想简单了。春晚红包对于抖音,大概率是为了推动社交关系的建立和巩固。让用户在抖音中加好友,以视频、直播的方式拜年、发红包,是更适合抖音的玩法。

  

分析到这里,答案也就明确了。抖音在视频化社交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从数据和用户行为上验证了可行性,现在要趁春节这个契机,强化和推动这种场景。

  

视频号要承载的任务太多了,而抖音想做的越来越简单,就是视频化的用户表达平台。在微信之外,IM或许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但不代表社交也是这样。微信做视频号和封禁措施,反而替抖音教育了用户、巩固了社交关系,这应该不是张小龙预想之中的效果。

  

判官:资深产品经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

  

著有《产品觉醒》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