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抖音拍一半怎么继续拍,抖音拍视频怎么设置半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视频号从最初的半屏观看,到最近几个月版本的疯狂迭代(不考虑关注、朋友或推荐),已经开始全面彻底拥抱沉浸式全屏互动体验。   

  

  选项卡):   

  

     

  

  新版本的全屏体验在左边,旧版本的半屏体验在右边。   

  

  虽然只是互动方式的改变,但背后还有另一个明显的信号:   

  

  视频号将从社交算法推荐开始逐渐向机器算法推荐妥协   

  

  为什么我会得出这个结论?下面我简单说三点:   

  

  1.被视频号彻底抛弃的半屏视图   

  

  依稀记得,视频号刚上线的时候,不清楚大家是怎么体验的。反正我第一次打开使用视频号时最大的困惑来自于它的图像内容可视化区域:半屏方形(比例:4)。   

  

  看),如下图:   

  

     

  

  首先,作为内容消费者,用户对观看体验非常不习惯,因为Tik Tok和Aauto Quicker都是垂直体验整个屏幕。   

  

  其次,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每次尝试分发一个作品(无论是在相册中还是新拍摄的),都要在编辑页面中选择一个可视化区域,这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一定要我介绍样品?非得剪图?   

  

  特别是有朋友想分发整个平台(Tik Tok,Aauto Quicker,视频号等。)竖屏录制完成后,但当他们到达视频号时,却要剪一些图片,这就更尴尬了。   

  

  下图:   

  

     

  

  我以前也试图询问过方形的观点:   

  

  约翰回答:有国际考虑吗?例如,国外的instagram是方形;   

  

  贾斯汀回答:作为子功能,视频号还是想避免用户沉浸在刷视频中,耽误了主要社交功能;   

  

     

  

  坦白说,我当时并不太明白视频号的PM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但相比之下,视频号的半屏模式确实和instagram太像了,如下图:   

  

     

  

  但在视景比方面,我们不妨看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什么亚图快一点是双排,Tik Tok是单排?   

  

     

  

  有分析认为,那一年Aauto faster完全被Tik Tok超越,正是因为他也是双排,输了双排。   

  

  这背后的逻辑或思维是:谁是多数?   

  

  在Aauto Quicker的双排视图模式下,算法和内容的匹配度并不是特别高,平台想用人脑的智能取代AI。   

  

  同时双排设计更倾向于内容创作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具有更强的社交和社区属性。   

  

  自始至终,Tik Tok采用单列全屏的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算法推荐优质内容,更加关注内容消费者。   

  

  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在Tik Tok更容易看到高质量的内容,而Aauto Quicker更适合长尾内容的分发。   

  

  根据目前的结果,内容消费者,也就是普通用户是大多数,Tik Tok从一开始就确定内容消费者是大多数。这个逻辑有点类似于拼多多的崛起。拼多多从微信硬洗用户,当用户数量和规模大的时候,商家开始陆续入驻,最终繁荣了整个生态(就在几天前,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居然超过了淘宝)。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竖屏全屏沉浸体验最早出现在今年年初的视频号改版中,但当时只有一个【推荐选项卡。   

  

  】页面已改版,可视为对视频号改版全屏模式的重要考验。   

  

  我猜是通过回收。   

数据或许也佐证了全屏的沉浸视图相较半屏视图,数据表现更加积极,坦白来讲,全屏体验也确实更加适用于用户在移动端的视频内容消费场景。

  

所以说,现在的结果就是:

  

视频号已经开始敞开双手全面拥抱全屏沉浸式的交互体验,甚至包括直播入口全屏化,已经和抖音别无二致了,如下图:

  

  

不过虽说视频号官方是改了,但截至目前依然有许多视频因为全屏改版还没来的及替换引导文案,如下图:

  

  

另外我还发现了,视频号助手后台还保留着有半屏模式的预览,如图:

  

  

关于全屏、半屏模式的尝试,事实上不仅仅发生在视频号,甚至连 B 站都已经开始在全屏化了,B 站的部分视频,在移动端已经是全屏沉浸式的体验,如下图:

  

  

2.视频号的社交推荐算法

  

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大神张小龙也表示,视频号的社交推荐是关键,事实上视频号的推荐算法和流量分发机制也是这样设计的。

  

视频号与抖音对比完全是另一套算法推荐逻辑 ,它不是纯的自然流量推荐,而是叠加了社交推荐算法逻辑;

  

我年初在聊聊视频号的算法逻辑那篇文章当中,深度分析了视频号的算法与抖音内容为王的推荐算法之间的差异。

  

简单来讲,你进入视频号第一屏看到的并不是你自己的喜好,也不是根据你自己的用户画像或行为标签来的,而是

  

根据你的微信好友来的,这意味着你的微信好友都在看什么,决定了你打开视频号就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记得在今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大神张小龙曾坦言:视频号大盘数据数据是:【朋友】的页面 VV 是【推荐】的 2

  

倍,虽说符合视频号主打社交推荐算法的逻辑,但可能并不符合张小龙对未来视频号的预判(后面会讲预判是什么);

  

导致这个数据表现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默认的页面跳转逻辑,我们都知道,视频号有三个 Tab, 关注、朋友(默认)、推荐

  

当我们每次进入视频号时,默认都是 朋友 Tab

  

,无论是正常进入还是有消息提醒时(场景包括关注人的发视频提醒、好友赞过的提醒、本人视频号的消息提醒);

  

  

第二个原因是,当我们进入视频号后,大部分用户都很少会主动选择横向切

  

Tab,很难讲这是用户由于长期使用抖音、快手养成的习惯,只习惯停留在【默认】的【推荐】页面,很少有主动切换 Tab

  

的需求,因为平台默认推荐的爆款内容已经够用户消费了。

  

所以用户在视频号里的行为依然更习惯直接上下滑动浏览视频,而不是通过横向切 Tab 的方式;

  

类似于上面讲的,快手双列,抖音单列背后的逻辑是:谁才是大多数,有社交算法加持的视频号的背后逻辑假设更像是:你和你的朋友们臭味相同。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得不承认,我个人在朋友 Tab 页面所看到的长尾内容更多一些(类似于快手),而非爆款内容。

  

一个正常的微信用户,微信上的通讯录好友一定是复杂多态的,无论认知还是水平甚至价值观,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一些非常垂直细分的行业,所谓隔行如隔山,比如你加一个搞微商割韭菜的好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举例),他天天点赞的那类视频事实上对我来说虽不能算是纯垃圾内容,但一定是劣质内容,我也不得不在视频里手动屏蔽他。

  

同样大多数朋友的点赞内容能真正得到我深表认同的内容占比也不超过 50%(要么价值观不符,要么一些本地化内容完全与我无关啊。他喜欢这个视频?Get

  

不到点,额,貌似远在贵州也和我没太大关系),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们。

  

  

而且,有相当多的时候会连续刷 5 条出来同一个朋友点赞的视频内容,大部分都还是长尾内容。

  

我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视频号社交算法推荐下的内容真的远比不上抖音的内容为王、爆款为王下的算法推荐的内容对于我的吸引力。

  

3.机器算法推荐下的内容为王

  

先拿抖音来举例子,有数据显示,用户 69% 的时间停留在推荐页面,而非关注页面,这意味着用户更多消费场景关注的是――内容。

  

很多时候用户压根就不 care 作者是谁,甚至也不需要关心他是谁,尽情享受内容带来的快感就好。

  

据有关人士透漏,在抖音上博主新发布的视频,也只会推送给 3-5%

  

比例的粉丝,甚至还有个未经证实的爆炸消息来源表示,抖音甚至在未来会取消关注页面,这将直接消灭用户在账号/作者之间的选择与跳转。

  

这都证明【爆款内容】才是短视频平台的一切之核心。

  

再回到视频号,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全屏交互体验给用户提供了沉浸式内容消费体验外,我注意到视频号第三个Tab 名称,也从刚开始的【热门】改成了现在的【推荐】:

  

  

顾名思义啊,热门之于用户只是热门的视频,可能并没有完全与用户自身的喜好、行为、用户画像做深度

  

match,但推荐就不一样了,简单理解就和抖音推荐算法逻辑是一样的:你喜欢什么,爱看什么,想看什么,完全甚至超出你的想象,让你根本停不下来。

  

另一方面,视频号在入口上,也在大做文章逐渐开始主推算法推荐,我们都知道,目前视频号入口会有消息提醒的几种场景是:

  

关注的人发视频、有朋友赞、有朋友赞我赞过的视频、我的视频号有新消息提醒,如下图:

  

  

除了当有关注的人发视频后有消息提醒,用户进入之后跳转到【关注】外,其它场景均是进入【朋友】Tab;

  

如果你有留意的话,最近机器算法推荐已经开始介入了,比如下面这条新闻:

  

  

首先入口会推送新闻标题并消息强提醒:奥运会基本确定闭门举办 :

  

当我点击之后,直接跳转至【推荐】Tab 页面的对应视频。

  

不仅如此,现在我通过【发现】-【直播和附近】的入口进入后,第一个原来【朋友在看】的 Tab 也已经更新为【推荐】。

  

很显然这不仅仅是文案上的变更,足以窥见视频号背后的打法上的主动求变。

  

  

我还记得在今年年初的公开课上,张小龙表示预判视频号的关注 : 朋友 : 推荐 VV 比会是 1 : 2 : 10。

  

他说“关注是最少的,是 1,朋友赞的,很累,但不得不看,不想错过,是 2,机器推荐,很适合人性,很舒服,是10。“

  

所以你看,小龙先生对视频号的未来期待也是机器算法推荐才是主导,叠加的社交推荐因子对于内容推荐的影响在未来也会越来越弱。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另一方面,从业务层面讲,机器推荐的方式更易于平台侧进行流量的分发或精准投放爆款视频,这不是与抖音的套路如出一辙吗?

  

内容为王、爆款为王,这意味将来没有用户会关心内容创作者是谁,用户也无需知道是谁,虽然听起来扎心,但事实证明,人性如此(真相都是如此丑陋)。

  

所以,视频号从半屏视图全量切换至全屏沉浸式体验视图,虽然只是看上去的交互方式和体验的改变,但背后的逻辑其实是:

  

视频号从社交推荐开始向算法推荐妥协

  

最后,我有一个疑问,如果我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时,选择了“仅聊天”,那么我在视频号里的行为,比如点赞,会出现在他的视频号里吗?

  

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