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10第七十回“无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写的是“雷横先至,张青手起,似招宝气浪。石头来了,怎么从别的地方逃出来?当他们急于抬头时,他们额头上有一块石头掉在地上……”
当代读者看到这句话可能会感到困惑。张青无箭摆出的“招宝气浪”是什么姿势?谁是“幸运七郎”?
张清假扮“昭宝气浪”。
招宝山的本尊菩萨
气浪昭宝是一位佛教菩萨,全名为“气浪昭宝菩萨,大有修利之力(有时误以为‘理’)”,也出现在《水浒传》。
“昭宝气浪大全李秀菩萨”的名字不仅在中国北方的佛教寺庙中很难见到,就连古印度佛教经典也没有记载。然而,他出现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名著中,这表明他在宋元明时期有很大的影响。其实他是古代佛教东传后中国化的产物,是印度、中国、日本文化相结合的特殊佛教造像。
照七郎菩萨,顾名思义,与“照宝”二字有关,他的道场位于宁波邕江入海口招宝山。近代日本临济宗最著名的高僧吴道忠曾经写过一本书《西游记》,出版于日本宽保元年(1741年)。本书详细研究了大全李秀菩萨和昭宝气浪的来历。书上说,“这只是权力。大全里是书名,真名昭宝气浪。招宝山在山顶,这个神龛就在这里。气浪是第一名。停在这里。”
山是宁波的古县名。镇海县和鄞县分离之前,属于单县。书中还记载:“梅峰信僧云:拜昭宝气浪是教育王善的必经之路。”可见,气浪昭宝也是养育望山的伽蓝菩萨(伽蓝是佛寺守护神之名,又名观澜神)。
《禅林象器笺》
然而,更多的传说不仅将昭宝气浪与王宇山和阿育王寺联系在一起,还与阿育王本人联系在一起。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包壮山南麓的王宇岭,是一座著名的禅寺。它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古寺。在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交流史、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寺内有“释迦牟尼舍利”。法菩萨是守护舍利的神。传说他是阿育王天竺的第七个儿子。他来到中国守卫在禹王山建造的佛塔,并留在宁波招宝山,因此得名“招宝气浪”。据日本《禅林象器笺》记载,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日本僧人对阿育王寺进行了一番深思熟虑的参观后,记载“大全菩萨为守护神”。可见,这位菩萨的信仰由来已久。根据日本的《法灯圆明国师行实年谱》,“大全李秀是天竺阿育王的王子,他为守护国王建造了一座佛塔,带着神力来到中国,在明州(宁波)的招宝山停留。”第103010条“大全修菩萨”说:“禅寺为法神守护,简称大全菩萨。原葬于浙江省定海县(今镇海市)以东的招宝山,又名招宝气浪。”
阿育王寺昭宝气浪菩萨
那么,大全菩萨是如何留在招宝山的呢?宁波是中国佛教的中心。唐宋元明时期,它深深影响了外国,吸引了大量来自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僧侣学习佛教文化。外国使臣和僧侣乘船来中国时,尤其是晚唐、明朝的使臣,必须经过镇海招宝山。003010记载:“控制局面的人赵宝山,原名后套山,后来随着各种时代进贡,在这里停了下来,于是改了名字。”当地的雍正《禅学大辞典》写得更详细:“角门虎蹲,头在海口,一山招宝,是海洋的屏障。从西南的广东,到东北的辽的左边,延绵一万四千多里,商船航行,乘风破浪,都要经过角门和招宝……”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招宝山被称为“第一山”,成为佛教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明嘉靖年间南京军部官员张《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的诗中,有一句“山僧真悟,谓客元经”,描写了山僧与外国僧人谈佛经的情景。山若有佛性,必有相应的伽蓝,气浪昭宝成了这座山的佛。因为气浪在招宝,招宝山有了“七郎峰”的别名。
招宝山
招宝山“第一山”石碑。
如今,我们看到的昭宝气浪佛像,一般都是穿着唐代王公的服饰,左手放在膝盖上,右手加起来可以俯视。
状。在《水浒传》中,没羽箭张清投石之际,拿石子的右手举于额上,姿势像极了“招宝七郎”像。日本平户招宝七郎
唐僧和唐宣宗的守护神
当代人所熟悉的《西游记》一般指明朝中期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其实在它之前,还有本较有影响力的《西游记》,乃元末明初戏曲家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此书计六本二十四折,结构宏大且较为完整,为元杂剧中的鸿篇巨著。在此版中,招宝七郎大权修利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菩萨。
《西游记杂剧三折》
为保唐僧取经,靠孙悟空三兄弟和白龙马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观音菩萨暗中求告玉帝派遣神仙帮忙。吴版《西游记》中对于观音求告玉帝的情节只是一笔带过,在杨版《西游记》中则详细写了这段情节。
观音菩萨一共邀请了多少人呢?本书说道:“观音引揭帝上,云:老僧为唐僧西游,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都聚于海外蓬莱三岛。第一个保官是老僧,第二个保官李天王,第三个保官哪吒三太子,第四个保官灌口二郎,第五个保官九曜星辰,笫六个保官华光天王,第七个保官木叉行者,第八个保官韦驮天尊,第九个保官火龙太子,第十个保官回来大权修利,都保唐僧,沿路无事。”
孙悟空为何能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原来有十大高手为他作保。李天王、哪吒、灌口二郎(即杨戬)都是地位超然、法力高超的神仙,大权修利能和他们齐名,实力肯定也是不会差的。《第六本·第二十二出参佛取经》也道出了招宝七郎是为佛祖守卫佛经的亲信,“小圣大权修利菩萨。表我佛法旨,看守金刚大藏。为金光灿眼,常手掌护之,凡人称我为招提”,
“(大权云)玄奘,我佛法旨,经文到处,着我随所守护,沿路上我当保障你直到中原……”
上文提及,招宝七郎身着唐朝王侯服饰。问题来了,佛教的菩萨为何穿着唐朝时期的王侯服饰呢?稍晚于无著道忠、在曹洞宗影响巨大的日僧面山瑞方在其著作《洞上伽蓝诸堂安像记》和《洞上伽蓝杂记》中也言及大权修利菩萨,说服饰是唐大中元年二月唐宣宗李怡(即位后改名李忱)所赐。招宝七郎不但是唐太宗御弟唐三藏的保护神,也是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保护神。
TVB电视剧《宫心计》男主角李怡
传说唐武宗继位后怕有人会另立他的叔叔光王李怡来威胁他的地位,李怡则逃入佛门,唐武宗灭佛是为了让李怡无处可藏。李怡即位之前的事迹,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极少。史学家对他当和尚一事有争论,司马光表示怀疑;五代时的《中朝故事》、《北梦琐言》以及宋朝陆游的《避暑漫钞》都认为是真的。江南很多地区也有李怡避祸寺庙当和尚的传说。有则故事说,会昌五年(845年),李怡至会稽参诣释提桓因祠,祈复兴法门,神即托梦告曰︰“三年后登位,必自兴法。”后来果然应验,唐武宗崩,宣宗即位,改元大中。大中元年(847)二月,废除废寺令,度僧尼大兴法门,并敕释提桓因“招宝七郎大权修理菩萨”之号,赐予王侯服饰。
电影《不肯去观音》李怡避祸明州的剧情
释提桓因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梵文:akro devānām
indra),现代常译为“帝释天”。帝释天是吠陀经典中最重要的神明,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话中有首要地位。“因陀罗”一词有王者、征服者、最胜者之意。帝释天在吠陀时代后期降为次要神明,不过位阶也仅低于梵天、湿婆与毗湿奴之下。既然招宝七郎是帝释天的本土化形象,他身着王侯服就说得通了。《水浒传》中,能摆出“招宝七郎”姿势的张清也展示了强大的实力,他连打梁山十五员战将;归顺梁山后,也排在比较前的第十六位位序。
帝释天
东亚的航海守护神
招宝山为甬江口北面的唯一山峰,最高点海拔80.2
米,西侧一马平川,东面、北面皆是大海。古代驶向中国的航海船舶,就是以此山为标记而进入宁波港。《禅林象器笺》因此称:“招宝山,一名候涛山,四向海天无际,朝鲜、日本诸夷之域,皆在指顾中。”
招宝七郎右手加额作远眺状,这个动作是以示护航、招宝之意。渡海者可以通过望招宝山而遥祈护佑。于是,招宝七郎和观音菩萨(慈航道人)一样,又成了航海的守护神。
19世纪60年代招宝山旧影
遣明使雪舟《定海县图》,图右即招宝山
元僧清拙正澄的《大权赞》云:“护佛真身舍利,依前不识佛光。如何是佛光,斫额望扶桑。”这说的是,日僧来华求佛法,要渡鲸波之险,招宝七郎一直在守卫着他们到达扶桑。《道元和尚行状》载,招宝七郎为了弘法,和道元一起来到日本。宋宝庆三年(1227年)冬,日本佛教曹洞宗创始人道元禅师自宋返日,在解缆发舶时忽有化神出现,道“我是招宝七郎,愿相随护正法”,说完自化成白蛇三寸许屈蟠入钵囊,随同道元赴日。至此,日本曹洞宗寺宇皆供奉招宝七郎为伽蓝守护神,一般安置在本尊右侧。
福岛广觉寺招宝七郎
长崎县平户市是日本最早对外通商的港口城市,是日本遣唐使的始发港。作为日本人进出国的第一站,招宝七郎也顺着海路落户到了平户。平户城外有一座的龟冈神社,除了祭祀平户大名松浦氏外,还有座七郎宫。《禅林象器笺》说:“肥前州平户岛有祠,神名七郎权现,盖招宝七郎也。昔者唐船来,皆着于平户,故唐人祭之为护舶之神,犹如今时长崎妈祖。”于是,蕴含着印度、中国和日本文化内涵的招宝七郎大权菩萨(帝释天),千年来留在中国宁波阿育王寺、招宝山上,盛传于日本土地上,成为横贯印度、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见证。
平户文化遗产地图
平户龟冈神社(七郎宮)
明代以来,长崎港的兴起取代了平户港,招宝七郎在日本影响逐渐缩小,只有曹洞宗佛寺还有祭祀。后起的福建系航海守护神妈祖(天后、天妃)在东亚的影响也超过了浙江系的招宝七郎,清代文学作品也就难觅招宝七郎了。
不过,巧合的是,妈祖封神也是始于镇海。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从明州出发奉使高丽。回来时突遇狂风巨浪,舵折船覆,路允迪等求祷于神女(即妈祖),五昼夜后终于顺利抵达镇海。事闻于朝,宋徽宗下诏封林默为“湄洲神女”,赐庙额为“顺济”。招宝山上又建起了妈祖阁。明嘉靖年间,普陀山寺庙皆毁于倭寇之手,唯留有宝陀寺观音像;浙直总督胡宗宪奏请朝廷迁寺庙和佛像于招宝山,招宝山又为观音道场。如此,招宝七郎、观音和妈祖三大航海守护神都以招宝山为道场,也是少有的奇观了。
招宝山妈祖阁(仙人洞)
招宝山旧影、雪舟《定海县图》由浙江省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提供。
参考文献:
(日)二阶堂善弘著、刘雄峰译:《元帅神研究》,齐鲁书社,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