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夏天最美味的瓜是西瓜。按照江浙的老话,西瓜要在立秋前后吃。原因是入秋后,不仅西瓜产量下降,品质也逐渐变差。如果你错过了这个时间,你就要等到明年才能享受淡淡的红色蜂蜜汁的清凉。
据媒体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甜瓜生产国。根据今年五一假期的数据,上海人吃瓜的比例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人吃瓜比例全国第一@央视微博截图。
其实上海人对西瓜的热情由来已久。1918年,上海小报《笑舞台》的一篇文章中提到:“A说:春花秋月最动人,夏天哪个最动人?乙:西瓜!”不止如此,1934年,一篇名为《夏果王的西瓜》的科普文章!
1926年,上海新华出版社推出小说《申报》,以西瓜为封面,引起报纸读者的注意。还展示了“吃西瓜解渴,看小说避暑”的有趣标语。
新闻漫画《清宫十二朝演义》,1914西瓜船。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精致的老上海中产一直很重视西瓜的真实性。1947年盛夏,一位化名“小文”的上海作家在一篇散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西瓜“这美味只属于江南人”!“小文”对西瓜的外观极其挑剔,对市场上的“杂瓜”非常不满:“在异乡,这些黑皮、红皮、劣质的瓜也被视为珍贵。”由此,她怀念上海的家乡,怀念家乡“绿皮白肉蝴蝶的雪西瓜”。
1929 《时报》广告漫画《吃西瓜》。
有钱人精挑细选,普通上海人也能在一堆西瓜中尽力找到最好的。摘瓜非常棘手。1928年,《新闻报》普通人》杂志发表了《小贴士《上海常识》,作者贡献了自己区分生西瓜和熟西瓜的小贴士:第一招是“看它的蒂,如果深深凹陷,这个西瓜就熟了”,第二招是“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听它的声音,如果是木头的,这个西瓜就只熟了”。
从历史上看,西瓜并不是很多旧上海普通人可以随意享用的“便宜东西”,现代上海很多家庭也很少有福气能享用一个西瓜。因此,精明的老上海人会想尽办法让每个西瓜的每一部分价值最大化。1934年,一张读书笔记上写道:“瓜子晒干,瓜皮腌制,还有休闲食品和泡饭配菜!”
上海的老商贩怎么卖西瓜?史料保留了卖瓜的生动“声景”。1947年《吃西瓜》,一篇散文的开头写道:“西瓜要切,西瓜要下雪!”这篇文章还透露了近代上海瓜市的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近代上海出售的西瓜大多由浙江经水路运到十六铺码头,上海附近县的“土地瓜”只占很小的份额。据说每年夏天,十六铺码头都会“堆满西瓜,其他水果都黯然失色”。
1934年07月《和平日报》“西瓜大量运抵上海”。
浙江卖给上海的时候是从哪里来的?当时上海有两波西瓜供应。第一波瓜大量来自杭州,但质量较差。第二波“麻岭瓜”“虎肉”多取自嘉兴平湖,品质略优于杭州瓜。第二,老上海西瓜的销售情况非常多样化。除了整个水果店,到处都有人力车、苦力等穷人的“西瓜摊”,西瓜被切成小块出售,让城市底层囊中羞涩的打工人也有机会稍微凉快一下。
1934年,黄浦江上一对对西瓜船。
1934年,在苏州河边停泊的小船上挑西瓜担子的小贩。
海宁的“蜜西瓜”也是老上海的一种流行的消夏产品。所谓“蜜瓤西瓜”,其实就是当时海宁的特产“学团瓜”。据说这种瓜能给有见识的品酒师带来独特的享受,是“甜而不蜜,香而不香”。因为上海假冒浙江优瓜的杂瓜数不胜数,平湖上世纪40年代的几家卖瓜企业也联合推出了“正果”。
品标记”行动,让正宗产自平湖的西瓜“个个印有标记”。1941年上海销售平湖枕头瓜的广告
1944年上海金城西瓜行“新到平湖西瓜”广告
与此同时,苏南各地的名品西瓜也有流入近代上海市场的,虽然数量不比浙瓜,但也在品质保证上下足了功夫。譬如1930年代上海天生恰记商行就发售产自江苏常熟王庄的老虎黄西瓜,为确保瓜品新鲜,该行每天都会派出专车前往常熟拉货,把甜美西瓜从田间地头直接搬上市民餐桌。
1940年代的“国产陵园西瓜”
夏日吃西瓜的灵魂在于一个“凉”字,可以说西瓜是老上海市民阶层最经典的消夏伴侣。冷西瓜何处寻?老上海的“冰瓜”方式真可谓五花八门。1938年夏季,平湖西瓜公司在上海北苏州路设立代销点,既按担计价批发西瓜,也紧跟市场需求,提前冷冻好西瓜,以一元一只的较高价格出卖“冰西瓜”。
1930、1940年代,上海、北平等大都会的高级冷饮店也会利用新鲜西瓜制备一种广受欢迎的果汁饮品——“冰西瓜水”,具体做法是“成熟的西瓜剖开后,把肉心挖出去子,放在舂钵里捣出汁水,用布滤清,注于玻璃杯内,加冰糖与柠檬汁”。
颇为有趣的是,西瓜在近代上海国货运动盛行的岁月里也是“实力担当”,那时支持国货者认为冰激凌等冷饮侵犯中国经济主权,本地西瓜则是当仁不让的“中国冷饮”。1936年7月,《上海报》有文“提倡吃西瓜”,呼吁民众在日常冷饮消费时多多关注国产西瓜,避免冰激凌等外来冷饮过度挤压西瓜的市场。作者奋笔痛批冰激凌等西式冷饮对西瓜时令市场的挤占:“近年以来,人们对于消暑所需的食品,都改饮汽水、橘子水、冰激凌、果子露,尤其是有钱的人们,无论在交际场中或家庭之内,每饮必以汽水、冰激凌相进。而且这一类摩登的饮料,都是外人经营的商品,现在竟掠夺了西瓜的销售市场,以致西瓜售价大跌!”
1947年《前线日报》刊登的西瓜摊简笔画
近代上海的西瓜从来没有华洋边界,寓居上海的西方人里大有酷爱西瓜的老饕,甚至不惜出高价收购精品西瓜。1937年发表在《大公报》的《漫谈上海的西瓜》一文介绍,近代上海出现了专门面向旅沪洋人售卖西瓜的贩子,让人啧啧称奇:“还有一般通英语的瓜贩,专门向各西人住宅及酒排间等兜售,此种营业虽没有中国人方面大,但利益却驾而上之,至少也得和中国人购买相差一倍!”
另外,老上海的西瓜田也不乏趣闻。1938年8月,《上海报》的一则琐谈半真半谑地提醒读者:“月明之夜,夜行者经瓜田旁,切戒弯腰跋履,有遭误枪之危险,盖瓜田李下,乌不可注意乎!”看来西瓜这口美味,人兽都很惦记呐!历史段子,我是没工夫具体查证了,再不出门瓜就要立秋了!
责任编辑:朱喆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