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祥
最近,观察的多样性变得越来越流行。103010第二季,镜头对准进入职场的法律精英,展现了一路升级、玩转奇物的过程,从年轻到成熟。103010被一群住在公寓里的陌生年轻人看着。节目切中年轻人忙于社交、无法社交、不敢社交的痛点,引发热议。为什么这个垂直细分的观察类综艺节目如此火爆和破碎?这与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视角以及他们内心叙事的不断自我进化有关。
双层叙事理论与网综2.0版
结构叙述者根尼特提出了双层叙事理论。根据这种划分理论,文学作品的第一叙事是一个外部故事,侧重于呈现整个作品;第二层是内部叙述,着重分享内部故事。因此,双层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叙事视角和外部叙事视角。外部视角重在从内部视角解释叙事,内部视角重在强化故事真实性,促进情节发展。这个理论适合观察综艺节目。内部叙事是被观察对象的故事,外部叙事是明星嘉宾的场外评论。内部叙事负责制造悬念和冲突,外部叙事则是价值的讨论场,相辅相成,共同推进。这就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综艺节目模式,这种模式在不断演变。
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令人心动的offer》 《同一屋檐下》 《我家那小子》等节目堪称1.0版,其特点是以明星为观察对象,主要满足观众刺探明星个人生活的兴趣。而《我家那闺女》和《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二季则是2.0版本,观察对象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者,观察触角从单一的人际关系延伸到更广泛的职场和社会领域,在叙事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最大的特点在于强化了它的故事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讲故事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诞生,“内容为王”的原则更加凸显。为了满足观众对故事的渴求,平台和创作者几乎绞尽脑汁,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都在追求故事。火锅剧、正餐剧、互动剧层出不穷,综艺也顺势而上,走上讲故事的轨道。
比如《令人心动的offer》,表面上是六个陌生人在封闭空间里的社会故事的真实记录,但实际上是偶像剧式的叙事。有了综艺节目中的情节,人物的行为也能看到背后剧本的影子,整体上更具戏剧性。这不再是对真实生活方式的纯粹记录,更像是从生活中净化出来的戏剧表演,给人一种真假难辨的感觉。
《同一屋檐下》第二季的剪辑手法模仿了法制剧的节奏。很多人感叹李金叶就像《同一屋檐下》中的何本人,观众在人物身上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有人认为讲故事是一种认知游戏,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模拟周围的世界,想象不同的策略,尤其是在社交场景中。观众在看综艺节目的时候也能有追剧的感觉,这就是讲故事带来的魅力。
反转故事感上帝视角
103010的初衷是模拟一个社交场景,解决年轻人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的社交情感需求。入选的人物很有代表性,有忙于创业的年轻老板刘克利,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李兴,追求演员梦想的褚蒙娜,以及在巢父一家店铺工作的工人王天琦。节目一开始,刘克利霸道总裁的做派,和楚在街边小吃摊上的激斗,神秘职业电竞选手的日常生活,都是吸引眼球的亮点,因为它们都有着既真实又戏剧化的双重效果。尤其是突然从浪子身份揭开“富二代”的身份,完全符合戏剧反转的想象,而李兴与、陈之间的“戏剧反转”。因此,《令人心动的offer》本质上是一个流派
相比之下,《何以笙箫默》的现实在第二季度更强,这一季实习生的考核机制更加残酷,引入了“踢馆”环节,真正淘汰了两名表现相对落后的实习生。实习生也经历了从法律谈判到公益法律援助,再到调查取证,1V1辩论,模拟庭审。每一项任务都越来越重,“内卷化”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为了在丁辉追寻律师梦,裸辞前来执业,被戏称为“会水会”,被网友视为职场劳动人民的写照,引起了不少关注。从面试开始到第一次,项目任务的结果都是“垫底”,从第二次辩论开始,反击就开始了,产生了落差感。被称为“王姐”的从斯坦福法学院毕业后就主动打破名校光环,她逐渐成熟也让人感触颇深。另一个例子是邱毅从一开始的“慢热”,以及她后来在谈判中的大胆决定,这更令人印象深刻。
节目捕捉到了这些变化的细节,通过“有意识”的剪辑,营造出一种故事感,仿佛让观众看了一部引人注目、震撼人心的法律行业剧。同时,随着节目的推进,实习生需要剥离法律条文的冰冷肌理,走向社会去探索人情与法理、现实与梦想的强烈冲击,在泪水与失落中感受坚硬现实的碾压所带来的无力感,在老师朋友的鼓励与帮助下重拾自信。正如罗伯特麦基在《同一屋檐下》中所说,故事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承载我们追寻现实,努力挖掘混沌生活真谛的载体。
此外,观察综艺节目的嘉宾评论表面上是为了提供上帝的视角,但实际上也是构建故事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类似综艺节目的内部叙事,很像柏拉图在《同一屋檐下》中描述的山洞里墙上的幻影,是对现实的模拟,总是与现实分离。嘉宾评论时间就像一个把穴居人带入现实世界的角色。灯亮着,所有的讨论都在阳光下进行。而且嘉宾在发表观点的时候,提供了很多有自己生活经历的故事,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历和教训。例如,我应该和我的领导一起乘公共汽车吗?
副驾驶,初入职场如何打破社交僵局这样的职场常识,嘉宾们往往能提供一种更加成熟的价值观念,不少网友在弹幕上表示“get到新技能”,这也是一种“锻炼心智”的捷径。通过内外叙事的交融衔接,反映广阔社会现实,由外部视角将内部视角的故事提升到价值观输出,这就是观察类综艺叙事表达进阶的秘密。真人秀拍成了偶像剧?
人类对于故事的追求是永恒的,观察类综艺加强故事感,本无可厚非,但这也就容易引发真实性的悖论。观察类综艺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尤其是现在以素人为主的观察综艺成为重要方向,就是要多讲普通人的故事,但是像《同一屋檐下》,确实在真实与虚构的高空钢丝之间游走。一方面想营造现实生活的质感,另一方面,尤其是节目的后半段,剧情设计感越来越明显。
比如王天齐与褚梦娜在雨天去看电影后两人闹情绪吵架,梦娜埋怨王天齐不够体贴痛哭流涕,台词和动作中近景镜头的熟练切换,煽情音乐的及时跟进,简直是2000年左右偶像剧的翻版,弹幕上一片吐槽。
再比如,吴嘉雯和李行明明暧昧许久,但突然拒绝了他,理由是她喜欢有“少年感”的人,节目的下一期立刻安排了一个身高一米九、少年感满满的20岁篮球运动员上场,并让他们产生了“三角恋”,难怪网友会觉得吴嘉雯就是“工具人”,而节目也因此沦为“相亲节目”。如果假定性的戏剧感尺度把握不好,整个节目竭力营造出来的真实感就会大打折扣,对节目质量造成伤害。
网络观察类综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表达范式,也建立起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它对年轻人生活的敏锐捕捉、活泼自由的表达、适度的故事化,都深深吸引着年轻观众。事实上,现在部分传统电视也在学习这种模式,却没有学到网络化的特点,导致节目的价值观很好,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未来,网络综艺必须懂得“真实与假定”的双刃剑,尽量将观察的触角延伸进千姿百态的社会,描摹时代的风貌,才会让观察出真实,出况味,出智慧。(胡祥)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