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娱乐领域的不健康现象和问题败坏了行业形象,破坏了社会风气,社会对此反映强烈。最近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指的是当下娱乐圈的乱象,直接击中了天价、流量至上、审美变态、“饭圈”乱象、“太急于求变”之风、违法失德等突出问题。并下大力气对其进行整治,激起浑浊,促进澄清,也为文化环境提供了干净、积极的氛围。在这里,强化评论责任,直击娱乐乱象,是构建健康文化生态的重要一环。
应该说,娱乐圈的不良风气已经危害多年。早在10年前,文化娱乐行业就推出了“反俗”,即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批判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在以男歌手为比赛对象的《快男》试镜舞台上,出现了一群打扮成女性的“美少女”。她们涂口红、留长发、穿短裙、穿高跟鞋、打蝴蝶结……这些“漂亮女孩”被称为“假妈妈”。一个唱歌节目不如唱歌,但谁更能以“假妈妈”的形象吸引眼球,这难道不奇怪吗?
在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也出现了一些“拜金女,炫富男”的现象,一些男女在价值观上“摆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的豪车和百万收入。一位女嘉宾的名言“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风靡一时。
更有甚者,在综艺节目《一站到底》中,大部分求美的女嘉宾都是穿花裙子的,但是当她们答错问题的时候,人就会掉下来,底部会有摄像头拍照,掉下来的裙子就会被风掀起,露出女嘉宾的内衣,这样“没了”的不雅镜头就会直接暴露在屏幕上。
其实“假妈妈”、“拜金”、“走开”的背后都是金钱。电视台需要收视率来宣传广告,广告商需要收视率来提高认知度,节目需要通过炒作低俗话题来吸引眼球,年轻选手则想尽办法留在荧屏上,从而突破底线。他们会不会唱歌,会不会来相亲,镜头会不会不雅都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新民晚报当年发表了《荧屏选秀莫把肉麻当有趣》 《来找配偶还是来找金钱?》等文化评论,对这种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进行了迎头痛击。
特别是关于各地恶性竞争的“相亲节目”的三俗,我陆续发表了包括《荧屏“炫富男”“拜金女”冲向何方?》在内的12篇文章,对那些肆意玩弄低俗话题、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节目进行了严厉批评。我还记得引用当时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总导演腾的话:“一场经济危机,影响三五年;而一场文化危机会影响三五代人!如此高的收视率对社会有害。”
文化批评的社会影响有目共睹,与观众的呼声一起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很快,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对相亲节目中的“三俗”现象进行了严厉整治,顿时为屏幕上的不正之风降温。
可见,文化批判对于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至关重要。而且,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态期待文化批评的常态化、规范化。
文化成长需要文化批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并不容易。比如“持棒杀人”理论就是证明。有人为了利益无原则地吹捧;有人用毫无根据的棍子打眼球。背后,往往是钱在幕后起作用。评论就是其中之一。它使文化批评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些平庸的作品和低俗的作品,包括没有演技的流量明星,甚至能赢得一些大众的好评,背后都是红包在悄悄推。敢说真话、实事求是的文化评论比较少。换句话说,评论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低俗、庸俗和媚俗,不仅起不到主导作用,反而会让观众感到困惑
近年来,“饭圈”的混乱让文化批评迷失了方向。一部电视剧刚要开拍,突然被一个交通明星打断,导致剧组瘫痪。这位明星因为忘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毁约,他用更高的薪水改变了主意。这件事的是非对错很清楚,剧组也是出于愤慨才开始走上法庭、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程序。但突然,一切戛然而止。原因是剧组知道这个流量明星有几千万粉丝。只要你敢碰他们迷恋的明星,无脑的粉丝就会疯狂地骂你,把你撕成碎片,用网络暴力围攻把你永远撕成碎片。对剧组和公司都有影响,作品会被网络水军“黑掉”。船员们吓坏了,被迫秘密定居下来。媒体不敢捅这个“马蜂窝”。
饭圈的流量明星和乱象是互联网经济的产物。很多粉丝都支持他们,没人敢得罪他们。他们不是抑恶扬善,让流量明星变得无所畏惧,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底线。这是年轻流量明星问题频发的根源。
多年来,娱乐圈不良文化屡禁不止、死灰复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文化批判的缺位和扭曲有关。我们迫切需要改进和重视它。文化批评的风格鲜明积极,驱邪强身,除污纳垢,正确引领,直接关系到文化生态的健康建设。(余良新)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