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洋
“支教”还是“支教”?
近日,“海归女硕士龙晶晶连续10年去湘西教书”被质疑凹设收钱,引发很大争议。
前不久很多媒体发表了《龙晶睛,你火了!》,以一些赞美的话作为标题,在教师节的重要时间推出。“支教最美女老师”一时半会儿也不一样了。龙景井最受好评的是“连续10年参与教学”。“10年来,她的教学足迹遍布湖南、江西、贵州、陕西偏远山区的24所学校,前后帮助了2000多名山区孩子”。这样的公益事迹很难不给她一个道德光环。海归的硕士学历和姣好的容貌更进一步填充了她的好感。
赞完后,有人质疑龙晶晶在国外留学9年后,怎么还能“连续教10年”。龙晶晶回应称,这份报告表达了“错误”,“连续教书10年”不是“扎根深山10年”,而是“覆盖24所偏远学校”,实际上“只去了其中的10所”。我利用假期往返大山。作为慈善组织“善唱共惠”的创始人,我更接近于调查和统筹的角色。
就整体规划而言,需要将假期社会实践描述为“支教”,润色实践时间和事迹,肆意美化。帽子戴的太高了,玩文字游戏,报告表达有问题。这些细节不是受访者自己说的吗?报道发表前,龙晶晶没有确认内容符合自己的真实意思?
从“支教”到“支教”,从“YUAN”的区别可以看出,网友们的态度大相径庭。在“凑齐一批名人”和“福源”之后,“源”字的妙用成了一种默契,其对假人们设计的讽刺可以说是不加掩饰。
龙景井“连续10年支教”失败后,引发了二次危机。目前已知“关爱暑期育婴班”项目,每人5000元,2天只有7节课,已经存在。然而,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得出“假装做公益真的赚钱”的结论。公益人士也需要吃饭养家。公益很难长期完全商业化。用商业模式推广公益项目,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但运用得当,有利于社会效益最大化。
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把握商业与公益的边界,让商业成为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不是打着公益的幌子赚钱。衡量公益事业和商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的金钱收入包括有明显标志的“教学之旅”。民政部等部门2016年发布的《关于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号文,对慈善组织的费用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善唱共益”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年度管理费用等指标是否符合标准需要进一步调查。收支不透明,显然会招致监督和质疑。
它不是一个公益笼子,要求里面的人根本不被经济利益的一半所污染,但也不应该成为某些人实现名誉的手段,被商业所侵蚀。特别是公益事业不需要一分做事,九分宣传。人一旦觉得自己的善良被欺骗了,以前公益人的道德光环就会变成道德厌恶,最后就会弄巧成拙。
【作者】岳洋。
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