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收藏赞助式“薅羊毛”的购物习惯,比实体店便宜很多,而且还是正品行货,非常划算。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当商家采用低价甚至赞助等免费产品的营销模式时,参与者实际需要支付什么费用。
首先,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个性价比高的物品,就必须向对方透露个人信息。个人手机号码和地址必不可少。总之,对方会知道我们的个人信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根据我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来推断我们属于什么样的人。比如有人低价买了一段奶粉,可以介绍消费者很可能是新妈妈,从而准确定位后期进行二次销售。我们也会低价或者免费使用对方的产品,只要使用效果不差,事后我们会倾向于继续使用同品牌的产品,并且可能会推荐给身边的熟人。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广告效应。
其次,如果整个“薅羊毛”的流程从头到尾都只由我们自己按照业务流程来操作也没关系,但是赞助式的“薅羊毛”需要别人参与,从几个人到几百人不等,别人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哪怕几十秒钟看一点点,人数也会积累很久。比如我们需要收集100个赞。如果都是一对一的沟通和帮助别人,每个人平均会沟通一分钟。双方一次需要两分钟,总共需要200分钟作为沟通时间,其次是操作时间。这100个人中的每个人平均花费30秒来操作辅助设备(取决于辅助模式、网络质量等)。它将是长的和短的),这加起来是50分钟,也就是说,完成这个辅助活动总共需要250分钟。当然,很多帮助组可以节省大量的沟通时间,风险也相对较大(风险后面会提到),这是“薅羊毛”的隐形成本,也是商家做低成本广告的一种手段。
此外,帮助者点击链接或小程序以收集赞助等。几乎所有的都会携带个人身份认证。最常见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关注或打开微信小程序,其他如用手机短信验证码登录等也涉及个人信息,让商家可以知道帮手的个人信息,不知道商家是否值得信任。
最后,一些聊天或群发的链接和二维码属于外部链接(简单理解为非来源应用的官方网站,比如微信的官方网站)。大多数人不懂互联网技术,有时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也没有能力分析其中是否隐含威胁。一些新的无病毒程序是手机杀毒软件无法判断的(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病毒,通常在一些新的威胁出现后才建立防御措施)。未知链接或二维码可能有后门木马。很多人转发通讯链接或者二维码,都没有验证其危险性,尤其是非互联网巨头公司的网址。如果真的有后门这样的“尾巴”,发件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但这种违法行为是不自知的。
大部分聚集赞助式“薅羊毛”的人,目前只看到能省钱能盈利,却看不到隐藏的成本。购物的实际总成本是:我们的个人信息(将由其他网购平台提供)、很少或没有个人资金(这是主要博主关注的焦点)、我们和一些熟人或不熟悉的人在收集赞助时求助的时间和精力(隐藏成本)、他们为我们支付的时间和精力(隐藏成本)、可能还有他们的个人信息(商家赚取的个人信息库也可以扩大我们的个人关系。但是商家从获取的信息库推送二次广告或者消费者在寻找品牌后继续购买并推荐给他人等。后期商家获得的价值收益明显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