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媒介技术与传播的关系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技术的媒介现象几乎与人类文明不谋而合。技术可以通过媒介催生新知识,产生新文明。这种独特的技术现象就像通信科学家Inis一样。   

  

  Innis)描述道:“一种媒介长期使用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所传播的知识的特征……新媒介的优势将导致新文明的出现。”壁画、象形文字、字母、纸草、竹简、书籍、电子设备等媒介,都承载着源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人类文明。   

  

  技术媒体现象的起源。技术媒介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技术媒介的产物不是一种广为人知的信息传播媒介技术,而是一种被芒福德采用的媒介技术。   

  

  芒福德)被称为“集装箱技术”(Container technology)。   

  

  技术)技术形式。这一时期,技术的媒介现象主要体现在瓶、罐、瓮、桶、壶、箱、池、储粮、谷仓等容器技术的出现上。虽然容器技术在外观上与今天的媒体技术完全不同,但在功能上是一致的:承载、存储和传输。前者的存储对象是实物,后者是虚拟信息。换句话说,媒体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存储信息的信息容器。媒体环保主义者斯特雷特正是因为这种科技媒体现象才意识到这一点。   

  

  A.   

  

  Strate)会用“容器”“环境”“围场”“城市”等似乎与媒体技术无关的词汇来研究媒体问题,认为“技术是容器的观点更接近于媒体环境或技术系统的概念”。   

  

     

  

  印刷前的科技媒体现象。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技术的媒介现象主要体现在口头文化的繁荣和造字术的出现。技术媒体化主要体现在口头文化中口头表达技巧的丰富性和规律性。比如《诗经》中的歌曲,工整的汉赋,节奏韵律严谨的唐宋诗词,荷马口述的童话故事等等。造字是一种书写文字的技术。从口语到文字,都是媒体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单词引入全新的语法和句型来记录文化材料。技术开始介入语言媒介,并转化为新的文本媒介。与口语文化相比,书面语文化体现出更明显的技术性。古人已经注意到现阶段科技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当仓颉开始根据鸟迹的著述建立图书契约时,欺诈和谬误就萌芽了,当欺诈和谬误萌芽时,它走到了最后,放弃了耕作,利用了锥刀。明知会饿,却是雨粟。”103010中也有提到:“说而不做,信而不老,盗而胜我老彭。”现阶段科技媒体带来的问题在于,虽然它帮助人们记录信息,但却使人们更加依赖文字,习惯于用外部的文字和符号来帮助他们回忆,而不是依靠内部的资源来帮助他们回忆。此外,人们会从书中学到很多信息,而不是老师的言行。   

  

  印刷时代的科技媒体现象。进入16世纪后,技术的媒介现象开始表现为印刷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书写文字的兴起和大量书籍的出现。例如,自宋代以来,中国的图书文明蓬勃发展。“宋代确立了官刻、家刻、方刻三大体系,出版者遍布全国;到了明朝,“燎原”之势已经成型。除了偏远地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流传至今的地方刻本(文字本)。”。这时,“欧洲已经建立了许多印刷厂.由于这些发展,图书贸易增加了,印刷厂的规模也扩大了.印刷机的时代已经开始”。这一时期(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技术的媒介现象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社会阶层和世界的变化上。欧洲的文化运动,如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的兴起,都与技术的媒介有关。比如在印刷术的推动下,大量的新书开始出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宗教改革。社会学家默顿(罗伯特)   

  

  国王   

  

  默顿)认为:“到15世纪末,德语版的《论语》已经被广泛印刷……人们对白话文《圣经》的兴趣,尤其是大学兴起后,导致了学者和教会之间的冲突……1516年3月出版的希腊语版《圣经》,将人们从神职人员的思想奴役中解放出来,它对人类思想的贡献胜过路德所有著作的咆哮。”17世纪,英国最初对宗教的兴趣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对科学的兴趣呈上升趋势。科学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毫不含糊地跃升到一个备受尊重的位置,并能够加速其发展。科学开始从一个小科学演变为具有一定社会特征的大科学,从一种科学文化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即现代社会,构建了以科学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现代世界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培根(弗朗西斯)。   

  

  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和磁针这三项发明的威力、效率和后果,古人是不知道的,最近才发现。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现状,印刷术改变了学术.这反过来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工业时代的技术媒体现象。17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兴起。随着第一台活塞式蒸汽机的出现,机械制造、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19世纪初,第一台化学动力驱动电机的出现带来了电力革命。随着蒸汽机和电动机的出现,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科学开始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形成了。这时,人们的注意力被工业革命吸引,开始讴歌生产技术的进步,技术媒介现象逐渐被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生产所覆盖。虽然现阶段技术的媒介现象并不明显,但它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那就是信任。   

息技术革命。在电力革命的影响下,电子媒介技术开始出现。1837年,莫尔斯码出现;1875年,电话机出现;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98年磁带录音机出现;1906年,无线广播实验成功,随后电视机出现;1945年,第一台使用电子管的数字计算机出现,同年,冯诺依曼机诞生。相较其他用于物质生产的工业技术,这一系列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媒介技术构成了工业革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信息时代的技术媒介化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的媒介化现象日益显著,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人机共生、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从电子邮箱、社交网络、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媒介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塑造出新的世界图景“媒体新世界”和新的物种“媒体新物种”。以移动互联网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57634块/32,较2019年底增长13.3%。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占网民整体79.1%。”据《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长达5.69小时。人们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之间的黏性很大,“看手机”和“用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上述技术设备正从一种技术工具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乃至生活态度,并成为维系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网民的形象较之于以往存在着较大不同。这一阶段,网民的年龄阶段是全覆盖的,“低幼“和“白发”网民开始崛起。

  

当前,人们的衣食起居、日常工作、教育学习等社会生活高度依赖于媒介技术,技术的媒介化正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技术媒介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以教育为例,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波兹曼(Neil

  

Postman)对线上教育所滋生的“学校危机”即教育的娱乐化有所顾虑。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教育过程根本上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网络上优质资源的普遍共享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为此,波兹曼提出了平衡媒介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恒温器”观点,并指出学校媒介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弄清这些信息偏向,知道用什么办法来使之平衡。”这便展现出深入研究技术媒介化现象及其问题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6XNE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玮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