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文章在电影圈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文章关键词是“Tik Tok独家”,称今年春节档7部电影中有6部与Tik Tok签署了独家合作协议,Tik Tok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片票房的成败。
同时提到,Aauto Quicker也成为了一些电影的独家宣传渠道。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宋小宝导演的《发财日记》最终选择了全程与Aauto Quicker合作。最终,该片连续几天获得《Aauto更快影视榜》第一名,播放量达21亿个话题。
这篇文章发表后,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转发和后续内容,有些内容甚至在简单替换话题后就攻击了Tik Tok平台。这些内容利用公众对电影宣传过程的无知,故意混淆事实依据,将“独家”误读为“垄断”。
事实上,独家合作已经成为电影和音乐领域的行业惯例。比如一些院线电影选择在Tik Tok或者Aauto Quicker上做预告,一些影视剧选择在腾讯视频或者爱奇艺上播出。独家不仅是合作伙伴对平台影响力的认可,更是对优质推广资源的迫切需求。
在营销活动中,独家交易一般分为独家购买和独家销售。电影人与Tik Tok和Aauto Quicker签订的独家合作是独家购买:卖方同意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买方购买特定商品的所有需求,而买方同意不从卖方的竞争对手处购买。
很多时候,“独占”意味着“稀缺”。电影人看好短视频平台的消费者和热门话题的热度,愿意在这里花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打磨公告内容。
对于平台来说,追求排他性可以证明电影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吸引更多的后来者。另一方面,签署排他性也可以抑制竞争对手。
一方支付一定费用,获得另一方提供的优势推广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合作,希望双赢。
问题是,这种独家合作是否构成垄断?
一般来说,排他性协议本身并不构成垄断。关键要看行为人是否在单一市场占据支配地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损害竞争。在当年轰轰烈烈的3Q大战中,360起诉腾讯败诉,主要是因为法院认为除了QQ之外,即时通讯服务市场还有其他选择,比如MSN,腾讯没有显著的市场支配地位。
在短视频市场,从日活跃用户来看,除了微信官方账号3亿、视频号3亿、微博2亿、哔哩哔哩5000万之外,Tik Tok有6亿,Aauto faster有3亿。Tik Tok、阿乌托更快,任何一个都还没有达到“统治”的地位。
从宣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国产电影的营销往往有多个渠道。在短视频频道中,Tik Tok和Aauto faster通常放在两个平台上,但资源的倾斜程度不同。至于向哪边倾斜,会根据两个平台不同的受众和调性进行调整。
公开数据显示,Tik Tok用户构成与主流电影消费者高度重合,Tik Tok 3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90%。
在Aauto faster中,据《快手人群价值报告》显示,3亿Aauto faster用户中,15%来自一线城市,30%来自二线城市,24%来自三线城市,31%来自四线及以下城市。aauto faster擅长帮助电影人挖掘下沉市场的市场增量。
所以有人说,面对男性观众,偏爱历史军事内容的电影,大多选择《阿托快一点的老铁》作为口碑发酵,而都市爱情电影一般选择Tik Tok。
有人认为,Tik Tok、Aauto faster等短视频平台签署的独家协议是“两个选择之一”。但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在市场竞争激烈、没有垄断的情况下,才需要签订排除竞争对手的排他性协议。即使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