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20社,作者|李先欢,编辑|贾洋。
我看不到好消息。一位前恒大员工向20号社感叹,每天一打开手机,就收到越来越多令人恐惧的消息。
在承诺“一定还款”后,恒大今日再次召开债权人会议,对还钱前景日益悲观的债权人遭到许家印声讨。
继恒大、华夏幸福、蓝光之后,阳光城、中南、R&F、荣盛、新力的商票折扣率均飙升至36%,融创也榜上有名。这就是市场对房企的风险定价。
与此同时,土地集中供应和拍卖的消息从各地传来。当然,相对稳定的房企仍处于正常的征地布局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资金流动紧张的环境下,房企在征地方面越来越谨慎。“现在,如果你买错了一块地,公司可能会直接倒闭。”一位房地产运营商对此进行了分析。
行业巨变,第一波感知影响的是房企员工。我们和几个房地产行业的年轻人聊了聊。
他们大部分进入时间都在这个楼盘U型曲线的右半段,还没有晋升到年收入百万的职级,抗风险能力也不是很深。但他们需要承担这个行业的赶工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内部财务规划逾期,束缚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
但是他们可以重新选择。经过划时代的调整,行业会活下来。然而,在新形势下,所有从业者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在中期业绩会上,孙宏斌曾表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预期非常惨烈,融创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安全边界。年轻人在房地产的安全边界在哪里?
# #“不敢踩新坑”。
――某头部房企前员工-融资业务(从业5年)
2015年入行,本科毕业后去了这家公司。我几个月前离开的,也就是五年多了。当时房企开出的报价比较好,有管培生的985计划。整个行业还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各大房企都在扩张。
我在一个西部城市的金融中心工作。简单来说,这个部门负责一切与钱有关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换钱。向谁借款,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信托、地方国有投融资集团等等。
我们的融资成本在行业内是很高的,因为整个公司的战略比较激进,成本会比市场高很多。当时集团设定的红线是12%,但似乎有些区域公司为了抢生意会上浮几个点,但不会超过15%。
去年9月,公司对赌协议有问题,经我们自己分析,曝光的文件100%真实,很多事情我们部门都不知道。当时集团在融资的道路上基本被堵死了,没有机构借钱给你。
“三条红线”影响更大。因为在红线之外,你不能增加任何融资,除非你在表外做。但表外,其他贷款机构的风险控制也非常严格。
我们部门是第一个被打击的。融资做不了,银行贷款也做不了,后期也贴不了一些商业票。之前要飞北京等地看机构,后来不用出差,所以部门的整个业务都转向了贷后。
到今年年底,金融机构的很多到期贷款已经逾期,延期计划很难讨论。很多正常的工作都无法推进,团队内部也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不得不继续下去。
以前,业绩导向是你融资越多,你的奖金就越多。如果你出资1亿元,你会得到几十万的奖励。去年没有奖金,因为你没钱进来。我们有几个基层员工拿的是基本工资,没有多少钱。
该公司通过向员工发送财务管理信息筹集了数百亿美元。这个理财本来是有的,年化收益只有8%,所以是自由购买,但是被迫购买
我只是不能忍受最后离开。当时很多业务和数据都需要与管理层和集团沟通,要求他们24小时待命。我不止一次熬夜熬通宵。
公司的文化是这样的。如果领导提出要求,你必须一直袖手旁观,员工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想买房,不管有没有能力,一定要买。我卖了几套房?
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内部的推诿和官僚主义非常严重,你根本无法推动。感觉待在这个公司,去了任何一家公司,脑子可能都很好。
大家都说我“精准脱险”。我的大部分同事朋友都买过理财,或者持有公司房产,所以很难说他们很容易离职。
我现在也很困惑。
我们很多专业的学生当时都去了房地产行业,另外一个就是互联网。但现在这两个行业都面临着更新游戏规则的问题。在没有对行业和公司了解清楚之前,不想踏入新的坑。
尤其是融资方面,前几年这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钱投在房地产上,所以做资本的工作肯定更好,但是这个行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呢?
# #“碧桂园人来公司”。
――某Top50房企前员工 (从业3年)
我已经离开一年多了。最近公司里进行了很多热搜,我只是在另一边看火。
中秋节前,我从网上看到一张截图。前老板直接从一个投资人群体辞职,然后股价一天下跌了近90%。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是闻所未闻的。
>中秋回来之后,裁员传闻就沸沸扬扬了。整个营销团队原地解散,而且因为这是特殊情况的裁员,所以赔偿也拿不到。
但内部员工内部是一点消息都没有,要了解自家公司情况基本要靠新闻。甚至降薪的消息也只是主管简单说了大概的百分比,HR全程没有出面。
只能说好在公司没有像恒大那样让员工们买很多公司理财和房子。有朋友买了员工房,拿到房子应该问题不大。不过我只了解广东这边的部分情况。
当然这都是有预兆的。
2020年中我离职的时候,我知道的物料欠款就可能拖欠了一年时间。正常来说,这个帐期怎么样都不会超过一个季度。
我在2019年中秋前订月饼的时候,供应商说2018年的月饼钱还没付,搞得我很尴尬。后来把款结了,他们才给发了2019年的月饼。不过这一笔月饼钱后来也拖着,反正我去年走的时候都没结清。
这是资金问题,我离职主要是因为人事方面的问题,当时真的受不了了。
我2018年入职的时候,公司是行业黑马,销售额增长特别快。当然了,都是通过那套加杠杆、高周转的玩法。
我们的收入水平差不多是同城市其他房企项目的1.5倍,每年还能出国旅游一趟。而且那时候的团队气氛非常好,领导干实事,我们干完了就可以下班,也不会有要陪领导加班的情况。
但这种情况在碧桂园那一帮人进来之后就变了。2019年底碧桂园大裁员,算是地产界第一波大地震。那些中层把碧桂园那种森严的等级体系带到了各个公司。
比如以前我找领导签字,去总部找他就行。按照新规定,我必须先给直属上级打报告:“尊敬的领导......”他批了之后还要层层转交。
山头多了,站队也难以避免。我莫名其妙被分到那个派系里去了,“被站队”。我成了别人眼里的残余势力,开始各种搞我。
当然大环境影响,也是我离职的一个原因。
我现在已经转到了一个商业地产公司做招商的工作,也算是及时上岸了。现在的老板大概去年底已经撤离了住宅项目,现在手上只有现金,所以今年这波房地产的动荡对我们公司已经影响不大了。
虽然我已经半只脚踏出了这个圈子,现在每周还会找地产行业报告看一看,时不时找行业里的朋友聊一聊。
## “混乱对我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某Top30房企地产运营(从业3年)
我本科毕业是2018年,跨专业考研没考上,其实没怎么犹豫,就进了房地产行业。现在看来,真是分水岭的一年啊。
放十年前,地产公司就闭着眼睛买地就好,反正一定赚钱。但现在如果你买错一块地,公司可能就直接倒闭了。反正我肯定是没赶上几年前房地产真正火热的阶段,当时确实造富了一批人。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房企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去处。相比施工单位和设计院来说,房企整体给钱多一点,事情也相对没那么多。
我的岗位是运营,类似地产项目全周期的管理,项目的融资、还款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支出我都有参与。
行情变化真的非常剧烈,仅一年前就和现在完全不同。
今年校招,我们公司收到的简历数量比去年直接少了一半。人们对房地产的兴趣在降低,这是很明显的。
很多公司都在裁员、降薪,最初看到这些信息,我的神经一度很紧张,怕屠刀哪一天就砍向我。我去年的奖金就比前年少。
行业里的朋友很多都被逼着去买公司的理财,或者是被以各种方式薅资源,挺离谱的,我们公司在这一点上倒还好。
这个时间点,如果公司不是国企或者规模比较大的,买理财和买房是有危险性的,还不如直接离职。
但我也没准备走。混乱对我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我是有亲身经验,才来说这个话的。在上一家房企,原本部门有四五个人,后来裁到剩我一个,被迫要去做很多职责范围外的事情,但后来正是通过这个机会升职、加薪,跳到了现在这里。
我见过很多人从房企跳去了互联网之类的行业,但我觉得好像没必要这么急。
这个行业之前被抬到了一个太高的位置,可能过个几年就恢复到了它该有的一个水平,就稳住了。
## “读书7年间,形势完全不一样了”
――某Top50房企-管培生(研究生应届毕业)
大家也都知道,地产业最近一两年时不时闹裁员,但我今年找工作发现,房地产行业反而变得更卷了。
我,一个双非的土木工程硕士,进了一个挺大的房企做管培生,对我们学校专业来说,算是比较好的机会了。
大四毕业那会儿,也就是2018年,我印象里去房企也没那么难,至少本科学历不是一个多大的问题。但后来就有听说,有些单位在2018年还招了很多我们学校的学生,第二年就看不上鄙校了。
到了今年我硕士毕业,同学间交流下来,感觉行业整体招人在减少。有些单位调高了学校的门槛,或者更多往硕士、博士学历去招。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某个地产公司在某些区域有很多开发项目的时候会招很多。
还有一个变化是,回国的留学生变得特别多。我之前去合景泰富面试的时候,他们的管培生分成了营销管培生和地产开发管培生。营销管培生学历要求已经算是比较低的了,但我还是看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这样的竞争对手。
竞争比三年前大了不少啊。当时本科毕业其实也有很多选择,延迟三年进入职场,找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因为是硕士而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印象中,我在2016年就开始发觉房地产可能有下降的苗头了。但在学校能得到的信息,能做出的判断还是有局限的。等读研实习真正去了房企,才了解到很多一手的行业数据和信息,从领导或者是资深的同事嘴里听到,情况可能没有之前预期的那么好。比如,融资不是很顺利,或者客户那边的要求比以前更加苛刻之类的。
但我其实也没什么办法。当时选这个专业,是家里人一起参谋决定的,在老一辈看来,土木工程是旱涝不愁的好专业,掌握住着一门技能,进能搞房地产,金光闪闪的行业;退能搞市政、基建,相当稳定。
但现在回头看,读书7年间,形势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沿着一个输水管,进入一个水池,池子容量一度变得很大,现在却快爆掉了。
我现在再切换跑道,感觉会很难,也就坚持下来了。好在自己之前不顾导师的反对出去找了几份实习,这挺关键的,和我一起入职的人里有一半以上都是海外硕士毕业,我在学历上没有优势,没有实习经历基本过不了面试。
以前我们看房企的时候,倾向于去国企以及排名靠前的。现在还想着避开那些踩了三道红线的房企。
当然最好的还是公务员啦,但这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几年大家都求稳定,公务员尤其是大城市公务员的难度你也知道,那个应该更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