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分类,删除差评,诱导好评
“消失”的差评去哪儿了?
阅读技巧
差评是消费者网购时的重要参考。但有些商家采用隐藏差评、删除差评、诱导好评等方法,使得差评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对此,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应的消费者评价保护机制,综合考虑消费者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网上消费时,除了商家提供的描述和展示图片外,他们参考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尤其是差评。
但《工人日报》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购物平台不再设置“赞”、“中评”、“差评”的视觉分类,而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评价。一些平台商家还通过返现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删除差评或直接给予好评。
差评内容看不到
6月底,张洁终于收到了从短视频电商平台购买的篮球袜,但打开后发现袜子太薄太透明,她认为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所以张杰在平台订单对应的产品评价页面给出了差评。
张洁后来刷新了几次页面,但是这个评价很长时间没有显示,相关内容只保留在她账号的评价页面上。她用其他账号查看产品评价的时候,并没有刷新评价,但是产品的好评率从一开始的100%下降到了92.8%。
有消费者表示,在产品评价中看差评的内容不是找茬,而是从其他消费者的体验中汲取闪电。但是,在一些商品的评价领域已经找不到“差评”的分类。
记者浏览了多家网购平台,发现部分店铺的商品评价区域不再直观显示“好评”、“中评”、“差评”等类别,而是显示“苗条”、“正宗”、“不好”等关键词,其中负面描述的关键词占比较小。
对此,北京东威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表示,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九条,网络平台或商家有义务建立健全相应的消费者信用评级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评价方式,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价;消费者有权了解其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完整信息和详细评价,商家或平台应确保相关信息的完整性。
被删除的差评内容
与未展示的差评内容相比,小李给出的差评最终还是被自己删除了。前不久,小李通过小区服务平台在一家民宿订了房。入住后,她给了一个差评,主要涉及“进屋时有潮湿气味”、“网上名人滤镜严重”、“被套不好、虫洞”等。
后来看到评价内容后,楼主打电话联系小李,希望她把不好的评价内容删除,并承诺退回200元。随即,小李联系平台后台工作人员,删除了这条评价内容,并将处理结果发送到对方微信。但是看到差评被删除后,楼主黑了小李的微信,拒绝接小李的电话,平台站里的消息也没有回复。
许多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在发布差评时有所顾忌。一方面,他们很容易被商家的电话和短信轰炸,另一方面,他们更担心对方会在已经知道自己的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威胁。
王表示,商家可以就评价内容与消费者达成和解。“和解协议有效。一方履行合同后,可以依据和解协议向违约方主张相应的权利。”但他也提醒,个人信息或隐私是有界限的,如果超出合理界限,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就可能构成对其正常生活状态的骚扰。
好评给红包
而差评逐渐“d”
在外卖平台、网购平台下单后,很多消费者会“不小心”收到商家好评的小卡片,上面写着“收到后请不要急于评价产品,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不要给差评”“打印图片和退回红包奖励5元”等。有的店还会提醒不要出示返现卡或者直接联系商家客服,而是在卡上添加联系人的微信,发一张点赞截图。
一些消费者还表示,一旦订单显示“签收”,商家会立即发送多个平台消息或短信,甚至打电话向消费者讨要好评。
一位外卖商家张女士告诉记者,店铺的优惠率将直接影响平台上的展示权重。因此,好评返现已经成为很多门店,尤其是新开门店提升评分的方式之一,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提升曝光率。
张女士开了两家店,其中新开的米线店口碑回5元,口碑和客流量相对稳定的粥店口碑回2元。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有专门的店铺出售此类好评返现卡,价格为500卡3.8元至7.5元不等。
王认为,类似的好评返现卡具有一定的诱导因素,消费者有权选择最终如何评价,但商家的此类行为不应得到支持。他同时表示,商家应该理性对待消费者的差评,不应该反对消费者。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消费者评价和保护机制,综合考虑消费者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用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记者
刘小燕)
资料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