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初中语文15分钟微课教案,五分钟说课视频语文

  

  2018年4月14日,“全国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大会暨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竞赛”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盛会。应主办方邀请,我负责小学语文组的考核。由于参与者众多,一个下午有14场演讲。考核组的几位老师决定先做集中演示,再做统一的评价总结。最后,他们给了我评价总结的负担。所以老师们讲课后,我做了一个小时的评价总结,分享了主题《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教?》。   

  

     

  

  我没有像其他评委和老师那样定期给每位选手打分。我想做的是快速整理PPT插图,整理课堂评价的修辞。老师们说下课后,我会上台对班级进行评价和总结。(备注:与现场相比,本文内容略有补充,因篇幅有限,省略讲课部分;不评估第10,《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节和第12,《惊蛰》节。)   

  

  下午最后一个条目是《武松打虎》。老师在讲座现场表演了山东快书,还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了人物的对话。实际教学中,老师说她上课真的喝了一整碗白酒。   

  

     

  

  所以我随机改变,所以我把最后一节课作为我的观点。当我拿到台上的麦克风时,我问:亲爱的老师们,刚才你们的《武松打虎》讲座好吗?老师回答:好的!再问一遍,要不要学?一半的老师有气无力地说:要学。那么,你能学会吗?绝对不可能。是的,这门课很“艺术”,但不够“科学”。   

  

     

  

  那么,教育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   

  

  如果教育教学是艺术,那就意味着学习者必须有一点天赋,否则就学不会。如果教育教学是科学,那么很容易复制学习。因为科学从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实验来重复,别人很容易学习和掌握。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阶段,80%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科学的,20%的成分可以留给老师自由发挥。所以我的全班评价都是基于教育教学是科学的这个事实。   

  

     

  

  第一课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第二册,冰心的《肥皂泡》。我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几个吹肥皂泡的工具,让孩子们边吹边玩,观察肥皂泡在阳光下的反射色,体验这个过程,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然后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手法。   

  

     

  

  二等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第二册,《与象共舞》。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你应该和你的同学互动提问。你见过大象吗?你在哪里见过?动物园?在电视上?在照片上?在课堂评价中,我提到了“旅行大象”、“古代战象”、“佛教传说中的大象”和“愤怒践踏人和伤害汽车的大象”,促使老师们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一只大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威胁着大象的生存——猎杀象牙。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到一句著名的广告词“不卖,不杀”。如果你在旅行中遇到大象,记得不要惹大象生气。人们无法控制一头巨大愤怒的大象。盲人摸大象的故事流传已久。相比之下,我们知道大象比人类大几倍。   

  

     

  

  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第三节课,要和同学们讨论家里养宠物的话题。海鸥是野生动物,人类以所有动物为食,导致许多物种灭绝。老人关心海鸥,并与它们建立了密切的信任关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事人和海鸥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   

  

     

  

  第四课是名著《红楼梦》节选。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节课的着眼点应该在人物关系上。老师要带领学生梳理林黛玉与外婆、姑舅、表嫂等等各自的人物关系,还要强调凤姐虽然辈分不高,但她却是贾府的当家人,所以才有故事情节里的由凤姐来接待林黛玉。接下来提示学生与学生互动,有没有过年串亲戚的经历?有没有参加婚礼的经历?有没有遇到多年不见的大哥哥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假设你是林黛玉,亲戚长辈们是怎样嘘寒问暖呵护你的?你是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环境的?林黛玉是父母把她托付到外婆家,照顾几年后待出嫁,红楼梦的故事由此展开。

  

  

第五节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老师不宜只单纯讲这一个预言故事,而是需要讲到上一级概念――劝谏。战国时期楚襄王不理朝政,庄辛讲了这则故事来劝诫他。

  

  

第六节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这是一则童话故事,我现场展示给老师们的是一张网络图片――有很多个同学在欺负一个同学,这是一个严重的事件――校园欺凌。所以这节课应该把学生引到“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的话题上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提示学生探讨,哪些打闹、互动的交往算是正常,哪些行为超出了界限。如果有同学感受到被欺负,要在第一时间报告老师。

  

  

第七节课是口语交际课《用多大的声音》。需要教师把说话的情绪、环境、场合、具体要说的事,等等几个维度展现出来。比如生气的时候怎么说,高兴的时候怎么说;在公共场合,在课堂上,在家里用多大声音;比如在嘈杂的操场上,在图书馆里,在商场里;再比如紧急的事情怎么说,重要的事情怎么说,庄重的事情怎么说,讲故事说笑话怎么说,等等。我提示老师,要把一节课的性质、意义、目的、目标等等一些要素梳理清楚。

  

  

第八节课人教版六年级《索溪峪的野》。老师应该首先拿出《现代汉语词典》,把“野”字的各种含义说清楚:野外、野游、野炊,这是郊外,村外。有别于正式的房屋建筑室内、厨房;视野,这是范围,界限;在野、下野、野史,指不当的地位;野蛮、粗野,指不讲理,没礼貌;野心,是说巨大的非分的欲望;心玩野了,这是不受约束;野生、野兽、野味、野花、野菜,这不是人工驯养或栽培的(动物或植物)。

  

  

接下来可以从外围对比对照开展课程。如可以提到泰山、庐山、黄山等,这些名山几百数千年来总有文人墨客攀登,因此修筑了人工石阶、栈道和攀爬绳索,如今的旅游设施还有缆车索道供人使用。提起泰山,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提到庐山,李白有“日照香炉生紫烟”;苏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可是索溪峪呢?似乎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地方,由此展开索溪峪的“野”。课文内容对照词典里对“野”字的多种解释,学生就很容易对号入座,理解索溪峪的“野”了。

  

  

第九节展示课是《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这是说明文。我提示老师,一定要讲清楚长城和兵马俑的来历,一个是御敌,一个是陪葬。功能说清楚了,意义、目的也就清晰明了了。

  

  

第十一节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灯光》。我在现场提示老师们,课文中出现了“清明节”,这是什么日子?祭奠、扫墓的日子。好,天安门广场有什么?在我的PPT上显示――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想念战友。好,我的评课说完了。在本篇课文中,“清明节”、“人民英雄纪念碑”才是真正的核心关键词。课眼找到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理成章。是当年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的灯光预示着美好生活。

  

  

第十三节课《女娲补天》。这是一则神话故事,我看到这节课,第一个进入脑海的是一个成语“挺身而出”。在现实世界里,各种灾难事故,在一个团体中,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担负起重要责任,例如汶川地震中老师保护孩子们;泥石流遇险有人组织保护游客,等等现实故事有很多。天塌了,女娲就担负起补天拯救世界的责任。这里提到一个题外话,《红楼梦》中贾宝玉口含通灵宝玉,传说就是女娲补天的剩石。老师还可以讲一讲《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其它神话故事。

  

  

第十四节五年级语文《武松打虎》,本文节选自《水浒传》,武松可不是“挺身而出”,而是在景阳冈喝了烈酒,回家心切着急赶路,逞能被逼到这个境地了,打虎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幸亏学过武艺本领高强,制服了老虎。展示课过程中,老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评书、快板的小剧场,所以在这里我要重要强调,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基本的工具属性,也就是需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说跟写。

  

  

我经常讲到的一个教学事例,就是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假如以初中为例,正常的教学要求学生每两周写一篇作文,一个初三毕业生理论值写到72篇,现实能写到60篇左右,如果抽查10名学生,600篇作文放在这里,哪几篇写的好?有没有10%的优良作品?有没有60%的学生达到及格水平?现场的老师纷纷摇头,用身体语言告诉我――做不到。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工具属性!

  

讲座中我提到一个话题,我看到的展示课,绝大多数老师都把语文课讲成了“文学”课,丢掉了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工具属性,也就是学生的基本的说跟写。教学目标的方向出了严重的问题。

  

美国的语文课堂有很多文学、戏剧、表演等等艺术形式,那是因为在其它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读过足够多的非虚构作品。我们应试教育课堂,对非虚构书籍阅读量极少。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侧重在其工具属性,我不知道具体的比例应该是多少,预计60%的语文教学归在工具属性,40%的语文教学倾向于文学鉴赏功能。这需要一线教师实践研究,拿出具体的数据来验证比重的合理性。

  

讲座最后,我用实例展示的形式,讲到小学阶段的作文作业任务设计,讲到《西游记》阅读课堂讨论话题、作业任务设计。帮助老师们梳理了基本的阅读任务设计、训练写作的方法路径,教给老师们一整套语文教学、阅读、写作的实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