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10被视为现代绘本的“开山之作”,但更让人觉得传奇的是,波特小姐借助童书的力量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睿智的商业头脑,为后人保留了一片美丽的山湖。
然而,《比得兔的故事》出版多年后,波特小姐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这本《小兔子书》。除了知道“比德”曾经是她的宠物兔子之一,波特小姐自己也解释不清楚故事中其他角色的名字和形象的来源。虽然她还创作了20多本其他小书,并多次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比得兔的故事》,但有趣的是,她的很多“粉丝”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本书,只把她和彼得兔紧紧联系在一起。
波特小姐为什么能塑造出如此经典的形象?她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我们从A老师的新书《格洛斯特的裁缝》中摘录了相关故事。看完之后,你可能会更喜欢波特小姐和她的《彼得兔》。
原作者 | 阿甲
摘编 | 王一
003010,阿甲,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6月。
她出身富有,
但对童年的感受并不好
碧翠丝波特(1866-1943)出生于1866年。我们过去叫她波特小姐。波特的家庭是一个非常富裕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家庭。在财富方面,可能比一些上流社会的家庭更富有,但因为没有贵族头衔,只能算是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家庭。他们住在伦敦肯辛顿区博尔顿花园2号。这是一栋带阁楼的四层大厦。窗外有一个绿色的花园。往远处看,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不到两公里远,旁边就是南肯辛顿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总之是有钱人的高端住宅区。搬运工的家庭有管家、管家、男仆、女佣、厨师、保姆、家庭教师、马夫、马车夫等仆人。他们想出去度假,尤其是夏天去苏格兰或英格兰北部的湖区。还有一场大战。通常仆人先去目的地打理庄园,然后搬运工带着宠物坐火车。因为火车站和火车上的人很多,他们经常打包一节车厢。到达目的地火车站后,马车夫带他们去庄园度假,然后他们在那里呆了一个夏天,从两到三个月到四五个月不等。这种生活即使在今天也很奢侈。
但进一步计算,波特小姐的祖父和祖父更富有。她的祖父是曼彻斯特纺织行业的寡头,他的祖父当时是一家顶级的国际航运公司。祖父退休后,她住在一个占地数百英亩的大庄园里,这个庄园被精心改造成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成为当地的一个场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波特小姐的祖父和祖父都收藏了许多名画,所以她小时候经常在他们家看到。
你可能会问,波特小姐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事实上,她的祖父和祖父年轻时都是英格兰北部的农民。他们赶上了工业革命的好时代,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逐渐成为暴发户。提到工业革命,我们可能知道世界上有一家著名的老出版社叫麦克米伦,一位著名的麦克米伦总理就出生在这个家庭。卸任首相后,接手家族企业,成为麦克米伦出版社社长。麦克米伦的儿童读物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比如1865年出版的《图画书小史》。但是你知道出版社的创始人麦克米伦兄弟最初是做什么的吗?他们是苏格兰的佃农,地位低于地主。但在工业革命中,他们抓住机会创建了麦克米伦出版社。不得不说,是时代造就了英雄。
有趣的是,波特小姐的父母对商人评价不高。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但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各种俱乐部里度过。幸运的是,他是一位文化品位很高的业余摄影师,结识了很多文艺界、科学界的人。当时,一位著名的画家约翰埃弗雷特迈尔斯是他的好朋友。迈尔斯最著名的作品是《图画书小史》,他后来给了波特小姐很多鼓励。波特小姐的母亲年轻时也很会画水彩风景画,但结婚后就不怎么画了。但是波特小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把水彩颜料盒给了她,这可能是对女儿最好的鼓励。总而言之,波特小姐的家庭实在是太好了,不能对外人说。
波特小姐和她的哥哥。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波特小姐和比她小6岁的弟弟伯特伦长大后回想起他们在伦敦的家。他们的感情很复杂。都说那是一个“没有爱的家”。二战期间,博尔顿花园2号被德国人投掷的炸弹炸毁。波特小姐一点也不多愁善感,甚至有点幸运,好像她终于可以摆脱房子了。后来,它没有重建成房子,但现在它是一所小学在原来的位置。现在小学的外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碧翠丝波特从1866年到1913年住在这里”。
她让兔子穿上衣服,
活灵活现地以孩子的方式行事
为什么条件这么好,波特小姐似乎没有留恋?因为她自己小时候的感情并不好。虽然她生来就拥有物质上的一切,但保姆还是和她一起去了。
时相伴,学习有家庭教师打理,学画画还有专门的老师上门,但她最想要的东西却很匮乏。那是什么?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那个年代的有钱人家似乎认为带孩子不是父母的事情,应该交给保姆和家庭教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打理,父母一般只在早晚见见孩子,早上说早安,晚上说晚安,吃正餐的时候都未必能坐在一起,喝下午茶的时候,会让保姆把孩子打扮成小绅士、小淑女,穿着那些看着高雅、实则难受的衣服,出来很体面地跟客人打打招呼,然后送回儿童室自己玩。
波特小姐的妈妈非常热衷于搞社交活动,对孩子的要求似乎比较严厉;爸爸呢,看来比较和蔼,但他总是忙着出差或在各种俱乐部应酬。好在这位爸爸常常会写纸条给波特小姐,说说他在外面遇到的有趣的动物和有趣的事情,有时还顺便画上几笔,波特小姐也时常给爸爸写纸条。相对来说,波特小姐受爸爸的影响更深一些。爸爸酷爱凯迪克的插画,还花钱买了多幅凯迪克的原画,波特小姐显然也很爱凯迪克的画,她后来画动物穿上衣服的形象,与凯迪克的画如出一辙。另外,爱好摄影的爸爸也教会了波特小姐如何在户外观察事物,他也非常鼓励女儿和儿子观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收集标本,包括化石。
波特小姐的童年在物质上极其富足,但在精神上感觉相当孤独。正所谓,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便在另一处打开了一扇窗。她是个天资十分聪慧又非常敏感的孩子,大量的独处时间让她得以慢慢磨练。她在长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了一位很高明的画家、非常有潜力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热诚的业余科学家。别人不知道,她的父母不知道,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渴望独立。但那时的女性,没有出嫁就没法独立,出嫁后也往往从属于丈夫。她不愿意随便嫁人,渐渐成了老姑娘。她曾经想当植物学家,她的一项菌类发明领先于德国植物学家12年,但被男性把持着的皇家植物园里的植物学家们对女性嗤之以鼻。她只留下了一个爱好能让自己全情投入,就是写信给亲戚朋友家的小孩,把她遇到的有趣的动物和有趣的事情讲给他们听。1893年夏天,
27岁的波特小姐跟父母在苏格兰的一个农场度假,听说她以前的家庭教师,也是她的闺蜜安妮莫尔5岁的儿子诺埃尔莫尔生病了,波特小姐就写信去安慰他:
“我亲爱的诺埃尔,我不知道该给你写什么,我就来跟你讲那四只小兔子的故事吧,他们的名字叫――弗洛普西、默普西、棉球尾和比得。”
诺埃尔莫尔
这封信里讲了“比得兔的故事”,就是淘气的比得兔跑到麦格先生的菜园子里去历险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波特小姐一边写一边画,就像小时候爸爸写给她的纸条那样。但因为波特小姐是一位科学家,所以她画的兔子是非常真实的、符合解剖学原理的兔子;同时因为她又是一位非常爱孩子、懂孩子的文学家、艺术家,她让兔子穿上了衣服,活灵活现地以孩子的方式行事。这封信就是图画书《比得兔的故事》的雏形,一个开创童书新世纪的“比得兔的世界”也就此孕育出来。
直到今天,似乎还没有一位创作者,能在科学的严谨性、童话的趣味性和绘画的艺术性三方面的完美统一上超越波特小姐。
在那个时代,
通过文艺作品愉悦孩子正成为时尚
波特小姐27岁时给一个5岁小男孩写了图文信,后来这一封封信演变成现代图画书公认的开山之作《比得兔的故事》。人们看到那些信就会明白,信上的文字肯定不是要让5岁的孩子自己读的,那是要请妈妈念给孩子听的。所以波特小姐又画图画,画是给小孩子看的,上面的兔子既是真实的兔子,又是童话的兔子,有着天真可爱的特征,孩子不仅爱看,而且能从中读出故事来。想象一下,孩子一边听妈妈念文字,一边看着上面的画,无边无际地遐想,那种感觉多么美妙!这就是图画书特有的奇妙配方。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后来总结:请把图画书看作大人为孩子朗读的书,千万不要把图画书当作孩子的练习册。这样的观念可以说就是从《比得兔的故事》这样的图画书中得来的。
为什么波特小姐在1893年就能有如此前卫的观念呢?实际上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凯迪克、格林纳威的童书作品中,纯粹愉悦儿童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多了。像前面我们提到的那本诞生于1865年的《爱丽丝漫游奇境》,那个故事试图告诉孩子们什么道理吗?实在说不上有什么教育意义。那是个很荒诞的故事,小女孩跟着一个不停在看表的兔子,不小心掉进了兔子洞,然后进入一个荒诞的世界,里面的动物和人都疯疯癫癫的,说的话、做的事都很怪诞,也很好玩,仔细琢磨一下,好像还挺有哲理。但它肯定没打算讲道理,只是逗孩子玩。
刘易斯卡罗尔镜头前的爱丽丝
写那本书的刘易斯卡罗尔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一位数学教师,那个学院挺有名,现在人们去英国牛津大学玩都会去基督堂学院参观,那间学院用餐的大礼堂曾经是电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大礼堂的取景地。那位数学教师当年特别喜欢院长家的四个小孩子,尤其是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他常常跑去找几个孩子玩,给他们拍照,带他们出去划船。这个漫游奇境的故事就是他和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编的,纯粹是逗孩子玩,中间穿插了许多语言游戏和荒诞的笑料。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故事,女王就派人来找卡罗尔要他写的别的书,卡罗尔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向女王陛下献上自己的其他作品。女王一看傻眼了,因为他的其他作品全是看不懂的数学专著。
通过这样的小插曲,我们应该能理解,在波特小姐所处的年代,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愉悦孩子,在英国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高雅的时尚,《比得兔的故事》的诞生,正是这种时尚发展到极致的一种产物。
她用商业头脑追求女性独立的人生
对波特小姐来说,这本书也是她追求独立的一种产物。随着年龄渐长,她开始卖画给贺卡公司赚点私房钱,还买了一些股票。后来,好朋友安妮卡特穆尔提醒她,为什么不把写给孩子们的图文信改编成图文故事出版呢?她家的几个小孩都爱极了波特阿姨写的故事,别的孩子也应该会喜欢吧。波特小姐很受启发,就借回那些写给诺埃尔的信,改编成一个故事,投稿给出版社。她投了6家出版社,最后才被沃恩出版公司接受。
波特小姐对自己的书非常有想法,事后证明她非常有商业头脑。首先她认为自己的书一定要做成巴掌大小,而不是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大开本童书。她非常坚持,小书才适合小手拿,就是说,一定要让小朋友觉得那是给他们的书。另外,她坚持自己的书要卖得足够便宜,
价格最好控制在1先令一本。当时英国1英镑是20先令,1先令是12便士。普通人家、工薪阶层基本可以承受以先令为单位的东西,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先令阶层”。为了让书卖得便宜,一开始波特小姐坚持要将书印成黑白的。1901年圣诞节,她自费印制了黑白版的《比得兔的故事》,前后大概卖了750本,连写福尔摩斯的阿瑟柯南道尔也买了两本,说明在那个小圈子里很受欢迎。
沃恩公司的编辑诺曼沃恩跟波特小姐讨论,他赞同波特小姐的基本思路,认为完全可以做到1先令一本,如要印成彩色的,可以撤下几幅图节约成本。诺曼虽然是刚出道的编辑,但很有才华,而且对这本书特别有感情,他也非常欣赏波特小姐的才华。他的真诚打动了波特小姐,最终,1902年圣诞节前推出的《比得兔的故事》印成了彩色,就在前面说到的艾德蒙埃文斯的印刷厂。这本书大获成功,当年圣诞节就卖了2万册,后来越卖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呢?1904年,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都有了这本书的盗版书。
在此激励下,波特小姐和诺曼沃恩联手,接二连三地推出同样开本的小书,每一本都大获成功。除了《比得兔的故事》之外,还有1903年出版的《松鼠楞果子的故事》和《格洛斯特的裁缝》(这本书是波特小姐自己最偏爱的一本),1904年出版的《小本杰明兔的故事》和《两只坏老鼠的故事》,1905年出版的《蒂棘温刺儿太太的故事》和《馅饼与小饼托的故事》。
他们俩见面的机会不多。那个年代,作为单身女性的波特小姐要与异性见面,必须有家人或年长女仆陪同。他们大多数交流和讨论都是通过信件完成的,两人的通信绝大多数都保留到了今天,信中可以看到他们都在热烈地讨论作品,交换有关销售、市场推广和制作衍生产品的想法。就在这热烈的公事公办的通信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到了1905年,诺曼沃恩终于在信中求婚,波特小姐欣然答允。然而,波特小姐的爸爸妈妈强烈反对,原因是沃恩家是不入流的商人,波特小姐非常愤怒,忍不住质问父母:难道你们的父母不是商人吗?最后他们达成妥协,这场订婚必须保密,要观察一年再做决定。遗憾的是,这年夏天,在波特一家度假期间,诺曼沃恩突发重病,不幸去世。
电影《波特小姐》(2006)剧照
有一部名叫《波特小姐》的电影,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尽管电影稍微夸张了一点,爱情过分浪漫了一点,但现实中两人的感情的确刻骨铭心。多年之后,波特小姐与湖区的律师希利斯先生结婚,两人也是情投意合,但诺曼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替代。这位沃恩先生应该说是20世纪初的一位天才童书编辑,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很难想象没有他的鼓励、帮助和辛勤工作,波特小姐的那些小书能取得那样的成功。
波特小姐一生留下了23本小开本的图画书,合在一起被称为“比得兔的世界”。她还有一本《精灵大篷车》是单独在美国出版的;另有一本生前没有出版的书,
前几年由昆廷布莱克补上了插画,2016年出版,名为《穿靴子的凯蒂的故事》。综合来说,她名下共有25本图画书,其中23本是在1922年以前创作的,大多数集中在1902年到1913年期间。
为什么在那之后,她的创作突然慢下来,几乎停止了呢?有人认为是因为年龄,但到1920年,她也只有50多岁,身体非常健康,显然年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回头来看,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就是沃恩公司发生了一些变故,新接手的负责人没有什么新想法,总是希望她继续照着老样子去创作。而她想要创作的很有新意的故事,比如那本《穿靴子的凯蒂的故事》,沃恩公司并不感兴趣。这样一来二去,双方都提不起兴致做新书。沃恩公司靠着不断重印“比得兔的世界”,经营得很好,渐渐没有了进取的想法,也很少再对外宣传波特小姐。
另一方面是1913年她结婚了,扎根于湖区,致力于经营农场、养羊,热心于当地的环保事业,这些事情占据了她很多时间。
她将后半生奉献给了环保事业
诺曼去世后,波特小姐很长一段时间走不出内心的阴影,她选择了疯狂工作和到湖区买农场来逃避伦敦的痛苦回忆。1905年,她毅然买下了湖区温德米尔湖西侧、埃斯韦特湖畔的丘顶农场(Hill
Top)。由于买得着急,差不多花了市价两倍的价钱。不过她也不管了,因为她急于建一个避难所,好逃离伦敦的家。说来也奇怪,她一回伦敦就容易生病,但一到湖区什么病都没了。1906年,她与诺曼的两位哥哥合作,出版了三本书,其中一本讲青蛙钓鱼的《杰里米渔夫的故事》早在诺曼在世时就启动了。
丘顶农场那一带是波特小姐17岁时的夏天和父母第一次去湖区度假的地方,她很爱那里。后来有好些年,他们家年年都来,她对那一带特别熟悉。在那一带她还遇到了一位名叫罗恩斯利的牧师,这位牧师对她一生的影响非常大。罗恩斯利曾热情地帮助她出版《比得兔的故事》,牵线找到沃恩公司的正是这位牧师兼作家。但更重要的是,
这位牧师是一位很有科学头脑的环保主义者,他让波特小姐认识到:
要想保护湖区的风景,就必须想办法保持这里的整体生态,特别是维持传统的农业和畜牧生产方式。尤其是这里有一种赫德威克种羊,是一种很特别的山地绵羊,在当地放牧这种绵羊,能很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
电影《波特小姐》(2006)剧照
也许就是从1905年开始,波特小姐似乎有了一种豁出去的心情,
她打算扎根在湖区,成为那里的农民和牧羊人。对她来说,一开始可能只是艺术家的浪漫想法。在1902年到1913年期间,她创作了19本小书,其中至少有15本都跟湖区的风景和动植物有关,那里有她取之不尽的灵感。同时,在1905年到1913年期间,她陆陆续续在那一带买地,不断扩大农场规模,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她的稿费。渐渐地,她组建了一支很厉害的农民和牧羊人团队。1913年,她和一直帮她买地的律师希利斯先生结婚之后,创作的速度降下来,农场扩张的速度渐渐加快。他们夫妇俩都特别热爱湖区的风景,联手置地也是为了保护这一带的环境。
在波特小姐去世前,她已经成了那一带最大的农场主,她养的羊年年夺冠,最后她当上了牧羊协会的会长,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可能也是唯一一位女会长。1943年她因病去世,享年77岁。她把名下4000多英亩的地产都捐献给致力于保护环境的国民信托组织(National
Trust),国民信托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就是那位曾给她很多帮助的罗恩斯利牧师。两年后,希利斯先生因苦苦思恋妻子也追随她而去,他把两人剩下来的所有产业都捐给了国民信托。今天我们到湖区的那一带旅行,既能享受到那里的现代文明,同时又能享受到未被过度开发的风景。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基本上保留着150年前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波特小姐后半生的努力。
原作者 | 阿甲
摘编 | 王一
编辑 | 申婵
校对 | 陈荻雁